倒水龙岩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倒水不愧为历史悠久的古镇,古有八景,在镇南端风景秀丽的龙岩山上,龙岩寺为倒水八景之冠,桂江名刹。

  据清同治版本《苍梧县志卷之八·建置志下·佛寺编》载:倒水寺在平政乡桂江南岸(即今倒水镇南隅),只此一语,余无记。始建何年无稽,时唐宋年间,倒水属平政乡辖区无疑。相传始建于宋,于今千载有余矣。

  俊美秀丽的龙岩山与八景之一落月栖霞岭相峙,临桂江旁列,似弯弯之屏障突出江中,护卫着倒水。山上岩石嶙峋,古木参天,翠禽集幽,山下江边水中有一岩,状如龙宫,故山曰龙岩山,山间之腹及山下各有一泉,曰龙泉,味甘而冽,四序不竭。今倒水居民,多引管吸食此泉。如是春夏之交,桂江大水,急流汹涌,其山托水,逆转回川,其势滔滔,其声如雷,气象万千,此一奇观,曰太白倒龙吟(八景之一),观者无不惊叹。乃至秋冬,一湾之水清凌如平湖,游鳞可数,渔舟荡漾,白帆点点,沙鸥翔集洲头,一派烟雾水阔,登山览胜,极目江天,远近佳景历历在目,一览无余,无不心旷神怡,感慨万千,悠然而动遐思。故先人在此建寺,以表山川之颖,以辉映其间,山灵生色,众善人天之福端在矣。此寺后更曰龙岩寺,也在以山取名也。

  古寺构筑精巧,雕梁画栋,丹垩生辉,规模宏敞,甚为壮观。寺枕山而面北,旁邻寿光观,前厅三间,后殿一间,为大雄宝殿,回廊曲延相连,左右厢房四间,附以厨库斋堂,为僧人之居。屡经整葺,得以存焉。登山曲径,建有一亭曰“襟江亭”,其亭额为当时贤德区长徐旭文所题,还有一亭曰“字纸亭”,专为焚烧有字之纸所设,昔日尊重文字可见一斑。

  其寺所在,为览景怀古之地。太平天国年间,翼王石达开攻打永安州(今蒙山),自梧州而上,曾在此驻足,相传留下一把“洪全宝剑”于寺中;1921年6月,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筹划北伐至桂林,挥师回穗,途经倒水,也曾在此寺一宿,集会宣传革命,唤起民众,并题下“天下为公”四字牌匾,后因日军入侵摧毁;民国期间,龙岩寺便为贤德区所在地,已故前国家副主席李济深,抗日其间,曾三临倒水会客其间,古寺钟声成为倒水人民抗日之号角;解放初期,古寺为区、乡政府驻地,也是剿匪反霸指挥中心。

  可惜的是,古寺毁于1958年,只砖片瓦无存,仅留故址,依稀往事,犹可追忆。

  恢复名胜,拓古发今,弘扬民族文化,以古寺为中心,拓展观光览胜事业,建设倒水龙岩风景区,在有识之士倡导下,今天,首期工程已初具规模,古寺不遁旧制,仍在原址辟基,虽不及昔日之宏敞,然亦玲珑精巧,琉璃瓦面,体制适宜,皆以龙为主题所构筑,塑龙吐龙泉圣水,宫灯悬空,佛像庄严,重现了古寺风采,并增设了老人俱乐部及陈列厅,陈列古今名人、文物文化;原“襟江亭”亦于原址重建,更名为“龙岩亭”,亭额及对联:龙固喜腾云四时化雨,岩前欣纵目万象回春。昔日字纸亭也迁址重建,更名“文昌亭”,以崇文兴学也。亭内立镌石金字亭序,为现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博士黎湘平(倒水蓬蛹人)所撰写。拾级逼峻而上,登此二亭及达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碑,可一览倒水之灵秀,缅怀革命先烈。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