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首刹黔南第一山-弘福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贵州首刹黔南第一山-弘福寺

  弘福寺位于贵阳市黔灵山群峰中心,距城约1。5公里,是十方丛林,为贵州首刹,向有“黔南第一山”之称。弘福寺于1672年(清康熙11年)由赤松和尚开创,“弘福”二字乃“弘佛大愿,救人救世;福我众生,善始善终之意。赤松是为本寺开山始祖,佛法为临济一系之正宗,乃禅门五宗之一。

  创建者

  赤松,俗姓韩,法名道领,号赤松。其先由浙迁长沙,经潼川,后随父定居贵阳。赤松少习儒,性嗜佛弘福寺赤松像

  ,20岁长齐剃度,遍参高僧,顿悟佛旨;35岁在贵阳白云寺闭门修学,三年出关,名扬全省,僧俗共仰。赤祖为求静修之地,遍游贵阳诸山。在1672年,扪萝拊葛,登上大罗顶(今黔灵山),见万峰环绕,中结平原,堪为供佛道场,遂立志在上建刹。士司罗妙居士喜舍其地,约四平方公里;贵州巡抚曹申吉为工程督导;赤松亲自操劳,灰头垢面,积三十二年建成梵刹。原寺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旁有方丈苑、尊客寮、如意寮、厨仓、禅堂、云水堂、戒堂等,占地约12000平方米,楼台亭阁,庄严肃穆,道场兴盛,禅风大振,常住僧众多达百余人。赤松亲订《丛林清规八条》定为十方丛林,为贵州首刹。

  历史

贵州首刹黔南第一山-弘福寺

  弘福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清乾隆四年(1939年)清延颁赠《大藏经》一部,计七千余册;清雍正特许开期传戒,民国期间曾为贵州佛教会所在地。民国十八年(1929年)果瑶法师于此创建贵州佛学院,曾任孙中山秘书之平刚曾在上讲学,学僧八十余人,为贵州培养了一批知识僧人1949年后,怀一法师主持法席,躬耕自食,修头陀行。“文革”期间,僧人四散,寺由黔灵公园管理。弘福寺

  1983年,列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同时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7月,慧海法师出任方丈法席,复兴黔灵禅法,经过10余年艰苦奋斗,弘福寺已成为贵州省佛教活动中心和具有特色的旅游胜地。弘福寺现有常住近200人,其中出家僧人95人(男众77人,尼众18人)、服务居士110人,传戒期间僧众多达千人,大型法会期间信众和香客多达万人。弘福寺的组织管理,根据国家和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接受贵阳市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行民主办教,建立和完善人事、财务、教务等管理制度,开展活动。寺成立民主管理委员会,慧海法师既是管理委员会主任,又是寺住持,方丈助理通睿法师为副主任,下设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制度。为加强人财物管理,寺内分别设立对外接待、财务、教育弘法、治安消防、卫生保健、修建改造等办公室,严格僧人挂单、讨单制度(常居人员进出入制度)。自1994年制定弘福寺管理办法以来,丛林生活的规范即成为僧团和合共住的信条,道风严整有序。寺中一些代表人物,经协商安排,有2人被选为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其中一名被选为常委),有1名被选为贵阳市第九届政协委员,1名被选为贵阳市第七届青联委员,2名被分别选为云岩区第七届人大代表和第七届政协委员,他们同各界人士一起共同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在2002年第七届全国佛教协会代表会议上,慧海法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崇慈、通睿分别选为常务理事和理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