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神通寺:泰山之阴锦阳川畔的古刹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
四门塔
 
  山东济南南部的柳埠镇地处泰山之阴,锦阳川畔,拥有多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古迹,这里从南北朝到隋唐一直是山东地区的佛教中心,旧时佛堂殿宇林立,现在大部分遗存是古时神通寺存留下来的建筑。
 
  佛教自两汉间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现留有大量的佛教遗存。其石雕佛像最早始于北魏,最晚大体以宋代为限(宋以后以泥塑居多),而以隋唐两代存留的作品为多。现存最早的佛教遗存是建于北魏时期的黄石崖石窟造像,但在济南地区佛教真正形成规模,却是在历城的柳埠镇。
 
  魏晋南北朝,佛教在我国广泛流行,这一时期,佛教在济南也开始兴盛,以历城柳埠朗公寺为中心,形成了山东一带的佛教圣地。济南柳埠佛教的盛衰是以神通寺的兴废为主题的。
 
  \
神通寺塔
 
  号称“山东第一寺”的神通寺是齐鲁最早的佛教寺院,其遗址位于柳埠镇东北的通天峪。神通寺始建于公元351年,为名僧朗公所建,古称朗公寺。为佛教在山东的发祥地,是山东早期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据《水经注》载:“朗居昆瑞山,大起殿舍,连楼垒阁。”此时山东境内发现的佛教建筑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山东另一个佛教中心在青州,其著名佛教寺院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也是100多年以后的事了。在这一时期,郎公寺周围不像现在有大量的佛教建筑,当时仅有零星的存在。
 
  四门塔毋庸置疑建于隋代,但在塔心柱的四面佛身上刻有东魏武定二年(544年)的题刻,由此可见石佛是在建塔前雕凿的。所以此地极可能原有一塔,并毁于周武帝的灭佛运动中。另外,涌泉庵也建于此时期,据《历城县志》记载,“该庵始创于齐、梁之间”,即相当于北魏、东魏年间。
 
  \
神通寺
 
  前秦时神通寺规模已经不小,但今天我们很少能在济南看到北朝时的佛教遗存,这可能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574年的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有关。济南作为山东当时的佛教中心,便首当其冲地遭到了禁灭。发展至隋唐时期,佛教在济南达到鼎盛,留下了众多的佛教胜迹。不仅目前的遗迹大部分都已建成,而且规模还要大。这种繁盛一直延续到宋代。我们今天看到隋代的佛教遗迹比较多,这是因为隋文帝杨坚出仕北周时,对周武帝取缔宗教的行为反感,而且其母吕氏出生于济南,为纪念她,文帝下令重建神通寺“以通征屡感”。再加上后代的统治者都比较扶持佛教,所以此时期在济南建造了大批的佛教建筑。
 
  隋文帝当权后,佛教在神通寺重新兴旺,一直到宋代都是兴盛异常,大建佛塔,广造佛像,达到了“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之规模,被誉为“三齐名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