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心灵 化解危机——人类走向光明之路
宗性
一.前言
当今人类非常值得炫耀的,便是以工业文明为核心,以市场经济为动力所创造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然而,当今人类又确实非常可悲,人们在生活中几乎吃不到未遭污染的食品,喝不上未遭污染的水,连呼吸清新的空气还得花钱上“氧吧”,各种各样的病态也层出不穷……展望未来,更是一个谁也猜不透的谜。
二.人类面临的危机
当今人类面临的危机,可谓五花八门,纷然杂呈,千丝万缕,盘根错节。但大体归纳起来,可分为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两大类。就生态危机而言,环境污染,资源锐减显得尤为突出;就社会危机而言,道德伦丧和精神空虚也日益恶化。
目前,环境污染也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并且相当严重。诸如: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酸雾,飘尘、有害气体和光化学烟雾,河流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噪声污染……如果单就噪声污染而言,大量噪声都来自交通、工厂、工地、社会等处,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噪声超过50分贝时,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70分贝以上时,可导致心烦意乱、精神不集中;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的噪音,会使听力减退。噪声除了影响听力,进而导致睡眠不安、多梦、神经衰弱、血压升高等等。[①]
这些污染可以说天上、地下和水中无处不有,吃饭、饮水、工作、休息与呼吸无时不遇,而且声、光、电、毒及辐射无所不备,简直像天罗地网,层层密布。而这些所有“罗网”,有哪一样不是人类自己编织的呢?真可谓“作茧自缚”,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人类盲目追求物质文明的结果。
另外,据研究资料显示,各种污染可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是国民生产总值的30—50%。国外还有学者指出,如果控制污染的措施跟不上,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污染就会增加十倍。[②]
就世界范围来看,资源锐减也迫在眉睫。诸如:森林滥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占用,能源短缺,水资源紧张,粮食匮乏,物种消亡……而这些森林、土地、能源、水源、粮食和物种,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友邻。单就物种消亡而言,物种的灭绝有自然因素,但许多物种的灭绝是由于人类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据研究资料统计,目前地球上的物种正以每年5万种的速度匆匆消失,到本世纪末,将有50—100万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最近一百多年,森林遭到砍伐的情况大大加剧了,尤其是热带雨林在近30年内被毁掉40%。[③]国外有学者研究指出,全世界动物贸易每年成交的数额,大约有4万只灵长类动物、400万只禽鸟、千百万条蛇和3.5亿条鱼,动物制品包括5000万张皮毛,1000万张爬行动物皮和3000万件皮革制品,以及500吨象牙等约2万个品种,而这些动物和动物制品的零售额可达200亿美元。[④]大量的动物贸易加速了地球生物灭绝之势。
无数事实证明,人类与大自然为友,则大自然也以友善相待;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步征服行动,都会遭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
从全人类的生活环境来看,人类的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改善,但人类的道德修养却日益堕落。道德修养的伦丧不仅严重地污染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灵魂,后果是十分可悲的。种种迹象表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带来了异彩纷呈的感官刺激,千奇百怪的感官刺激使人的欲望达到无所充填的地步。正是这种难填的欲壑,使人们因贪恋浅薄的感官刺激而忘却了或者背弃了深层的自我,从而一步步被引向堕落,从而导致了人类普遍的道德伦丧。
同时,人类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动物——拼命去追求物质享受,可是物资越是富足,反而越发感到空虚。空虚的表现形态很多,诸如:颓废、伤感、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精神失常、酗酒、吸毒、纵欲、自杀等。轻度的精神空虚者,往往靠饮酒来排解。但据医学界称,酗酒是影响健康的第一大问题,是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的第三号杀人恶魔。据资料表明,每年死于饮酒的人数超过20万,[⑤]7840万低能儿的父亲一半以上是酗酒者。[⑥]人们之所以选择酗酒等各种形态来排谴内心的精神空虚,其实质在于,人们高度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中,缺乏人生信念及追求目标,往往生活在大梦初醒般的失落和惆怅中,难以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只好从浅薄的感官刺激中寻求暂时的兴奋与慰藉,结果越陷越深,导致了精神的极度空虚而不知所措。
从以上情况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已陷入重重危机中,只要不是目光短浅仅能看见鼻尖的人,想必都不会否认人类面临各种危机的严重性。
三.危机仍在恶化
对于因环境污染、资源锐减、道德伦丧、精神空虚等所导致的各种危机,人们由惊叹而逐渐取得共识,由共识而逐步付诸行动,已经作出了种种巨大的努力,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迄今为止,就全球而论,各种环境污染无一不在继续加剧,各种资源无一不在继续锐减,物质享受在加速,挥霍浪费在加速,道德堕落在加速,精神空虚在加速。所有危机之中的任何一个危机,发展下去都能导致人类的毁灭,何况各种危机已经一齐袭来,将人类团团围困,并且在不断地缩小包围圈,人类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呢?人类目前的所有努力,由于没有从根本上寻求救治,因而不要说克服全部危机,或者说克服其中的一大危机,就连解决一个危机中的一项问题都未曾办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官员曾发表重要演说,他说:“几十年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直依赖于短视的生态赤字式投资——资源掠夺和污染剧增。”“现在,有案可查的国际环境协议(双边协议和多边协议)已有2000个,但我们的星球还在继续受到破坏。”[⑦]照这样看来,我们何时才能将人类从所有的危机中解救出来呢?
四.净化心灵化解危机走向光明
当今人类已经深陷重重危机交织而成的灾难性局面,人们迄今为止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无法将人类从这种灾难性局面中彻底解救出来。因此,寻求一种彻底治理人类社会的根本大计便成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唯一正确的选择。而且,由于事态的严峻,可供人们选择的时间已非常有限,因而这种选择又是刻不容缓、时不我待的。
当今人类面临如此深重的危机,早已引起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普遍警醒与深切的忧虑。全球学者和各国政府作了巨大的努力,但仍然阻止不了各种危机继续加剧。关键的一点,在于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对策性的——研究是对策性的研究,措施是对策性的措施;全都无以治本,全都属于“舍本逐末”。总是环境遭到污染了,便去治理环境,资源遭到破坏了,就去保护资源,人口增长了,就去控制人口,犯罪猖獗了,就去惩治犯罪……极少有人去考虑人们为什么要污染环境?为什么要破坏资源?为什么要从事犯罪活动?更没有人想到,所有这些危机是不是有一个总的根子?这个总根究竟在哪里?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些所有潜在的危机,是有一个总的根子存在,这个总的根子,就是源于人们内心的永无止境的贪欲、没有休止的嗔恨和内心迷惑的愚痴。
现在的人类,由于贪嗔痴的恶性膨胀,人与物发生了荒唐的错位——人从物的主人沦落为物的奴隶了!人们为物而生,为物为死,为物而你争我夺,为物而疲于奔命,为物而伤心落泪,为物而流汗流血……
由于人类在贪欲的促使下对物的追逐,环境污染、资源锐减、道德伦丧等危机已经接踵而来。同时,贪欲驱赶着人们追求异彩纷呈的物质享受,结果,外在的物质财富固然越来越多了,但内在的精神世界则越来越空虚了。这是人生的悲剧,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剧!
从佛法的立场,人类要想真正彻底摆脱目前的危机,关键还在于消除人们内心的贪欲、嗔恨和愚痴,并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系统的心灵净化工程,这才是现实社会求得根治人类深陷危机的秘方。
净化心灵,说来容易做来难。靠行政命令,效果不佳;靠法律强制,执行力不够;靠纪律约束,没有多大的保障。真实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佛陀充满深邃智慧和无量慈悲的教诲,觉悟人生和宇宙之真谛,使人们从迷惘中得以醒悟,教人们幸福愉悦,畅享人生。通过对人生的觉悟,以三宝为依归,以五戒十善为准绳,以四摄六度等菩萨行为座标,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止恶行善,养成朴实、知足、慈悲、宽容的人格内涵和情操;通过对宇宙的觉悟,认识到人与自然、社会和环境,“依(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正(个体生命)不二”的思想,认识到由贪、嗔、痴驱动破坏个体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的危害,而生起远离贪、嗔、痴的愿望和动力。人类只有通过以上途径,不断对治、缩减、铲除内心染污的贪欲、嗔恨和愚痴等邪恶念头,并以此来改变内心的结构和律动,从而让心灵得到净化,消除贪嗔痴等衍生各种危机的根源,当今人类深陷的重重危机才能化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实施净化,资源才能真正得到保护,道德修养才能趋向崇高,精神生活才能真实美好。也才能以此为契机,缔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营造和睦的社会氛围,呈现和谐的生态面貌,人类才能实现清净庄严的愿望。这正是引导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走向光明前景的必由之路!佛陀的教诲可为此提供思路和保障!
---------------------------------------------------
[①] 参见《人类向何处去》.傅荆原 .伊犁出版社 .14页。
[②] 参见《人类向何处去》.傅荆原 .伊犁出版社 .14页。
[③] 参见《人类向何处去》.傅荆原 .伊犁出版社 .25页。
[④] 摘自美国《读者文摘》1990年第一期。
[⑤] 据《西方社会病》第181页至189页。
[⑥] 据《法律咨询》杂志1989年第10期。
[⑦] 转引自《人类向何处去》47页。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诸位,你们的理想太多了。从你们懂事起,到现在为止,没有改变过理想的举手。有几个?只有两三个。关于这个问题,佛法里面有一种提倡。比如成佛,这是人最大的理想,对吧?它属不属于妄想啊?想成佛是不是妄想,我先不下结论,但要告诉你们一句话:成佛不是想来的
佛法里面有一个词,比“与时俱进”更合理。叫什么呢?契理契机。所谓“契机”,就是与时俱进。“机”,指众生的根基。众生的根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有种种差异。那怎样契合这些根基呢?佛用智慧来结人缘法讲,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和不同人,
关于善男子和善女人的标准,在不同的经典里面,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我想有几点是共通的:第一,向善和向上;第二,起码具有能够淡泊名利的修养;第三,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严格意义上讲,要具备这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很重要,要亲
相信在座的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有旅行的经验。我们在选择一次旅行的时候,都有一个行程和一个终点。人生也是如此。平常我们去旅行的时候,会很放松,会尽情地去看那个地方的山、水和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可我要告诉大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也有很多美好的山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不管觉悟也好,实修也好,解与行本身有层次,不只是某个水平到了而已。佛法是没有止境的,但有层次;解多少,才能行多少,只是所行的比解的多,并不表示这解到此为止,举例来说觉是有层次的:对刚才所说的几句话,感受些什么,体会些什么,发现些什么,这些都是
佛法只有缘起性空,没有性空缘起。比如说烦恼即菩提,但是菩提绝不是烦恼;也就是谈性空就不需要谈缘起,既然谈缘起,可以涉及性空,但为什么会有这种连贯性的产生呢?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循环的句子。其实此与彼不同,因为色与空的关系都是五蕴的问题
不是把握空相,而是发现空相。空是不能把握的,因为空是依于你已经执着的条件,例如知识、经验等。而现在你必须具备佛法的修养,当具足的条件有多少,发现就有多少;具足的不够,发现就不够;具足愈多,发现就愈多。所以,空相不是决定性的,可说是有层次、有高低的。
虔诚的诚不是去刻意表现,而是要让人能感受得到,否则他会觉得虚假。常言:嘴好,人听得见;心好,人看不见。但心若不好,嘴要真好也好不起来;由此,就不难知道怎样表现诚。有的事,说出来比不说好,有的则相反,这也就是别人感受的问题。但以佛法而言,若修养
这还是对觉的层次不太了解的问题,佛法是讲究“圆觉”,而觉的本体会不会自动显现呢?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觉的本体,会不会自动显现,是不是隐形人?是隐形人才会讲会不会显现,佛性时时刻刻都在显现,只是问题在于没有显现的时候,是“迷”;能显现是“
这个其实没有什么好解释的,生死涅槃是讲到我们人,每个学佛的人于生死、涅槃,他本是平等的,不是说生死跟涅槃是平等的,要清楚这点,人的生死、涅槃,对于学佛的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何灭度之有?这句话就很容易把握了。
三类化身即是法身、报身、化身,以释迦牟尼佛而言,降生为悉达多太子是报身,在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是法身,托钵应供是化身。化身就是变化身,比如演员就是变化身,平时是他自己,上台表演时随剧情需要而定。相应之身,比如应现是男身、女身、比丘身、比丘尼身、
所谓妙明,可说是圆慧。于智慧而言,达到圆满的境界,对一切理事都能明明白白了。佛法中谈及妙都是圆的意思,为何圆说是妙呢?因为圆是整体性的,它的任何一面都没有缺失,从任一角度显现的都是圆,所以称之为妙。
非谛位,不讲果。谛——真理、究竟义,真实的意义或内涵中的真正意义。但世间有世俗的真理,一般人所公认的,叫俗谛或世谛。真谛——以世间言是专家们所表现的;非谛——乃声闻乘表现的,不同于世间的俗谛、真谛;它并不舍弃俗谛、真谛,但不起执着、计较。这境界并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