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厚度如何增厚?记住四个词

生命的厚度如何增厚?记住四个词

  苏东坡对于佛家、道家的学问和修养都很高,他一生坎坷,却能够很潇洒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就是因为他对生命是有认知的。我从苏东坡的身上总结出四个词:第一、生活;第二、生命;第三、慧命;第四、使命。如果你们记住这四个词,生命的厚度就会大大的增厚。只要具备这四个环节,你的生命的厚度就等于数学题里X的N次方,反正就是会不停地涨呗。

生活

  我们今天绝大部分人只停留在生活的层面,并且有些人生活的层面还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吃的好不好,住的好不好,仅此而已。

  有些人在这些生活的琐粹中慢慢知道,人还需要追求点儿艺术。于是,有的人就去学书法、绘画,学茶道,等等。就拿喝茶来说,喝个茶本来是很简单,喝茶的人却要慢慢来,大杯套小杯,小杯套大杯。反正半天都喝不到嘴里,看着都着急。其实这些就叫生活。是在物质层面的生活。

  当年丰子恺在悼念弘一大师的文章里说“人生有三重境”:物质层面的生活;精神层面的生活;灵魂层面(宗教)的生活。他认为,弘一大师是经历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生活而达到灵魂层面即宗教的生活。

  在生活的层面,大部分人是被物质牵着跑的。努力奋斗了一辈子,几十年以后感觉到的却是快乐和幸福感减少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你的生活完全是在物质世界里打转转。

  但是要注意,这不是说不要物质,而是该用什么心态来看待物质。所以我经常讲:人要追求好的生活,没有错,但是要记住今天社会上最流行的一句话——“不忘初心”。

  我们干事业、奋斗,读书、创业,不外乎就是要为了让生活好一点,让家庭生活幸福一点。但是,如果奋斗了一辈子,回过头去看时,虽然物质的东西有了,幸福快乐却没了,那是不是跟我们原来的初心不一致啦?

  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经历过生活这个层面的。

  苏东坡有没有生活?有啊,东坡饼要吃,东坡肉也要搞,这都是生活,但是,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生活的层面。为什么?他对生命有追求!

生命

  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人总结,说这是孔子生命成长的历程,我很赞成这个观点。

  生命到底是什么?生命不仅仅是指父母给你的这个躯壳。生命跟精神有关,它一定是超越物质的。要认识生命就要对生命的终极归宿有所认知,要明白我们生从哪里来,死要到哪里去。认知生命的终极归宿,是为了让你在这个世间能够生活得安心、踏实。

  今天的人为什么有时候心不安?为什么心里会有惶恐?为什么会觉得内心里六神无主?就是因为对生命没有认知。

慧命

  怎样才能认识生命?这就要说到慧命了。慧命就是指智慧。也就是说,要有智慧。

  有了智慧才能够如实地认知生命,才不会被生活的琐事所困,才能够真正的驾驭人生,我们的人生才会如鱼得水、自由自在

  《心经》里不是有个观自在菩萨吗?我们都想学菩萨,都想自在,可是,你自在吗?为什么不自在?因为没有智慧啊!因为慧命没有开发!

  所以学佛法最根本的一条,不是每天诵了多少经、拜了多少佛,而是看学了以后,内心的智慧力有没有开发和增长。

  我这个话不是让你不诵经、不拜佛。你别回去说,宗性今天讲的“不诵经、不拜佛”,那我可不认账啊。

  我是讲的为什么诵经和拜佛,诵经和拜佛的目标是忏悔,是启迪智慧,是为了帮助我们开显慧命服务的。

  就像人为什么要吃饭?吃饭是为了滋养身体,为了解决饥饿。所以,吃饭是方法、是手段,不是目的。

  诵经、拜佛也是这个道理,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不是目的。诵经拜佛的目的,是要把我们内在的慧根给开显出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大部分人现在都是在这个阶段,所以我们还要诵经、还要拜佛。

  别一来就“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告诉你,恐怕那不是你的境界,你办得到吗?办不到就别去骗人啦,连自己都骗不过。

  所以,我们修行要立足现实。虽然那是最高境界,到最后确实是应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是,你今天没有到那个境界,就别说那个境界的话。你就老老实实的,“时时勤拂拭”,把你那个心给看好啰,别让那些贪、嗔、痴把它占据啰。

  贪、嗔、痴的东西不占据你的心灵,把那个内心的灰尘给去掉,智慧自然就显露了。

  智慧不是求来的,智慧是把内心的灰尘打扫干净,它的慧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的。

  苏东坡的一生,二十岁考取进士,后来三次遭贬,行程坎坷、命运波折。但是他每次被贬,都有不同的人生升华。我想,苏东坡能够从生活层面到生命的层面,就是因为他具备一定的“慧命”。

  我不敢说他的慧命百分之百都开发好了,但是,他至少是具备一定程度的慧命的。所以,他才能看清万事万物,才能看清这些世界的真相,他才不会被这些所谓的贬官和穷困潦倒所羁绊,他内心里才会坦然、才会从容

  佛教讲利他的菩萨行,儒家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道家讲济世度人。你以为八仙过海都只是管自己吗,不是。你以为吕洞宾只是管自己当神仙呀,不是。他们都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得度。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精神,无论儒释道,都不是只管自己。

  说到中华文化中利他度人的精神,就要说到最后一个词——“使命”。

使命

  如果要讲利他,我就要讲菩萨,你会说“这个家伙在讲宗教”。那我就把这个宗教的词变成你们今天的语言,那就是——使命。

  什么使命呢?社会的使命、家庭的使命、工作的使命,还有国家、民族、芸芸众生的使命。能把这些使命担当起来,就是“大士”!

  在苏东坡身上,我们能看到他是有使命感的。

  被贬到黄州,他跟老百姓一块儿种地。被贬到惠州,他倡导修建引水工程,后来到了杭州,他发动二十万人挖西湖里的淤泥,挖起来的泥土堆起来就成为了今天的苏堤。到了海南岛,他办教育,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无论到哪里,苏东坡都没有悲伤,没有哀怨,他把被贬谪的放逐,看成是修炼自我、体悟人生的绝好机会。

  这不是使命吗?这不是责任吗?

  不能够只管自己说“哦,我的慧命有了,我的这个生命我自己认识清楚了,我是清醒的就行了”。不行!不仅自己要清醒,你还要带领所有跟你有缘的人来共同清醒。

  苏东坡身上的“使命感”,体现的正是儒家的修养、佛家的修养、道家的修养,三者的融合。

  这种修养就是佛家的“自觉觉他”,就是儒家的“兼善天下”,就是道家的“济世度人”。

  原文标题:记住四个词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成都文殊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