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疑年录》续拾(一)
宗舜法师
内容提要:《释氏疑年录》是陈援庵(垣)先生编纂的一部查检历史上僧人生卒年代的工具书,全书始於康僧会,终於清初,按生年(或卒年)编录,共二千八百人,分十二卷。此书收录广泛,过目宏富,考订精审,影响深远,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书。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书中存在一些瑕疵,根据相关文献还可以作不少订补工作。笔者此文乃续“《释氏疑年录》拾遗”而作,主要根据《中国佛寺志丛刊续编》中所收佛寺志十一种,补充了可考订生卒年的四十八人,为进一步修订《释氏疑年录》、编撰相关辞典等工具书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释氏疑年录 中国佛寺志 陈垣
--------------------------------------------------------------------------------
《释氏疑年录》是陈援庵(垣)先生编纂的一部查检历史上僧人生卒年代的工具书。据其《小引》称:“始於康僧会,会以前至者无确年可纪也;终於清初,以生於明者为限也。按生年编录,无生年或年过一百三十年未可遽信者,则略以卒年为次,生卒年俱阙者,虽有岁数弗录也。凡得二千八百人,分十二卷,颜曰《释氏疑年录》。”此书所征引资料,除了历代灯录、僧传等各类佛教文献外,还广泛采录各种文集、方志和金石的载记,共计达七百馀种。其收录之广泛,过目之宏富,考订之精审,影响之深远,至今仍无出其右者。
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由于历史浩渺,文献纷繁,兼之主、客观的多种限制,《释氏疑年录》中也存有某些疏漏、不足之处,实有校正和补辑的必要。《佛教文化》1989年创刊号载有苏晋仁先生的《释氏疑年录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第14页),即从事了补辑的工作。苏先生说:“数十年来,偶有所见,则笔之书眉,比加裒聚,共得一百六十馀则。”苏先生补的一百六十馀人,为数近半取材于《比丘尼传》和《续比丘尼传》,另外有些是来自日本僧人的资料。1999年,笔者撰“《释氏疑年录》拾遗”,主要根据《古今图书集成》等文献,补充了可考订生卒年的七十四人,合苏晋仁先生过去所补,已近原书人数的十分之一,发表在2001年第四期《世界宗教研究》上。此文刊出后,承学界师友不弃,多所策励。尤其是杨曾文先生,不仅以重编相期,更亲自复印过去笔者尚未见到的,汪宗衍先生所撰“《释氏疑年录》校补”(载《纪年陈垣诞辰百周年史学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给笔者参考,云情高谊,令人感佩。
汪宗衍先生乃陈垣先生之故交,“《释氏疑年录》校补”文前小序称:“不佞遂有《天然和尚年谱》之纂,以稽览宗门纪述所及,间出《释录》比勘异同,遇缺略者,识诸书眉,聊备遗忘,非敢妄事补苴罅漏也。”其述撰文之因缘云:“今年十一月十二日,为援老百龄诞辰,北京师范大学将印行纪年文集,征文于衍,谨将历年读《释氏疑年录》所识丹黄,略加整理,录成校补一帙致意,用志景仰微忱,并就正于大雅君子云尔。”汪先生之文作於1980年4月,则较苏晋仁先生《释氏疑年录补》犹早。汪先生的文章有补有校,共五十一人,其中14条是校订《释氏疑年录》的,补辑的有三十七人。不过,此文中略有疏漏之处,如第5人“大智希觉”、第6人“宣州昭亭山广教寺守讷”、第7人“和州褒山佛眼清远”全同《释氏疑年录》,见第235页、第236页、第245页。既非校亦非补,当系偶然失检。剔除此三条,则所补为三十四人。其中一人与笔者所补相同,即“报国寺茂林力果性祗”,因彼此所据资料不同,故生卒年有两年的出入。
海内文献浩繁,能知生卒年之僧尼,除《释氏疑年录》、汪先生、苏先生及笔者所补者外,为数尚多。近日,笔者因读《中国佛寺志丛刊》,发现其中资料可供开拓利用者极多。尤其是《续编》,所收佛寺志多为旧钞本,此前均收藏于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外人难睹。今秘藏重光,令人不胜欢喜踊跃。故先就其《续编》所收佛寺志,补辑生卒年可考者四十八人,以期于《释氏疑年录》之订补工作有所推动。称“续拾”者,续其未备,拾其所遗。文章体例,较《释氏疑年录》略有一些不同,需要作说明如下:
一、按《释氏疑年录》原书体例,“终于清初,以生于明者为限”,故清代僧人生卒年全然未备。当时陈先生基于何种理由作此处理,缺少资料证明,不敢妄测。但随着时代推移,近代佛教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实有将下限放宽到生于清而卒于民国之必要。加之资料卷帙繁多,翻检不易,今日不录,将来仍将反工,浪费精力,实在无益。故从“续拾”之一开始,遇有此类人物生卒年,一概收录,以备查考。
二、佛寺志中所载塔铭虽然有年代,但无法分辨是塔主卒年还是后人建塔纪年,故一概不录。
三、引用资料注明详细出处,以便复核。
所据《中国佛寺志丛刊续编》,白化文、刘永明、张智主编,收佛寺志二十六种(按:其前言称二十四种,不解何故。)。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一版一次印刷本。下文引用的佛寺志情况如下:
续编第一册
《广济寺新志》(又名《敕建弘慈广济律院新志》)三卷附首卷(北京)
清·别室天孚和尚辑,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大悲坛刊本。
按:此本原署“湛祐遗稿、然丛编辑”。
《贤首山志》一卷(河南信阳)
清·佚名辑,上海图书馆藏清红格钞本。
续编第四册
《黄梅老祖山志》三卷(湖北黄梅)
清·释超法辑,清宣统元年(1909)紫云堂木活字本。
按:此书原名《黄梅老寺中山志》,书口题“老祖中山志”,《续编》改为《黄梅老祖山志》,殊为不当。
续编第五册
《宝严寺志》二卷(浙江鄞县)
清·曾鲁(质人)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
《柳亭庵志》三卷、补遗一卷(浙江鄞县)
明·李桐辑,明弘光元年(1645)刻本。
按:此书书口所刻书名极为混乱,有“柳亭志”、“柳亭庵志”、“柳亭庵志略”数种,卷次也时作“上卷”、时作“卷上”。
续编第六册
《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志》六卷,首一卷(浙江杭州)
清·释常仁(安忍)重纂,上海图书馆藏清钞本。
续编第七册
《湖隐禅院记事》十卷(浙江杭州)
民国·释安仁辑,1921年刻本。
《长水塔院纪》二卷(浙江嘉兴)
明·俞汝为(毅夫)辑,上海图书馆藏钞本。
《保庆寺志》五卷(浙江鄞县)
清·闻性道(天廼)辑,清康熙刻本。
按:此书原名《保庆寺志略》,《续编》本将“志略”改作“寺志”,殊为不当。而且,编者闻性道并非出家人,原署“闻性道天廼述、释德介于石参考”,“德介”前有“释”,而“闻性道”前没有。再者,闻性道之序开篇即云:“余方外久交,曰……”如果他是出家人,怎么会特意强调“方外久交”?可见《续编》本作者之“释”字,乃误加。
续编第八册
《金峨寺志》六卷(浙江鄞县)
民国·吴振藩辑,1934年鄞县木活字本。
续编第九册
《幽溪别志》十六卷(浙江天台)
明·释传灯撰,释受教增补,明崇祯刊本。
如有疏漏之处,恳望方家指正是幸!
2002年6月13日于苏州
戒幢佛学研究所无尽灯楼
1、浙江鄞县保庆寺道昌常山李氏
后唐天成三年(928)卒,世寿等不详。
据《保庆寺志略》第三册,《续编》第七册第51页。
2、杭州净慈寺少林妙崧建宁徐氏
宋嘉定十四年(1221)卒,世寿等不详。
据《湖隐禅院记事》卷二之四,《续编》第七册第24页。
3、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实山昙回四川峨嵋人
元至大元年冬(1308)卒,世寿等不详。
据“元重开山实山禅师行略”,《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志》卷二,《续编》第六册73页。
4、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幻居净戒吴兴王氏
元至正八年生,明永乐十六年卒,世寿七十一(1348-1418)。
据“幻居和尚戒公塔铭”,《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志》卷二,《续编》第六册93页。
5、天宁寺仲猷祖闸慈水陈氏
明洪武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1387)卒,世寿等不详。
据李橒“明天宁寺住持仲猷闸法师塔铭”,《柳亭庵志》上卷,《续编》第五册第125页。
6、广济寺普慧喜云山西潞州人
明成化六年(1470)卒,世寿等不详。
据余宾硕撰《喜云慧大师传》,《广济寺新志》卷中,第89页。
7、黄梅老寺香林圆果舒城卞氏
明正德元年九月九日生,世寿六十七(1506-1572)
据行泽撰“香林和尚”,《黄梅老寺中山志》卷中,第53页。
8、浙江天台意山正乐三衢龙丘叶氏
明万历三十九年二月卒,世寿七十六(1536-1611)
据《幽溪别志》卷八,《续编》第九册第286页。
9、浙江天台无脱传衣浙江临海娄氏
明万历三十三年四月四日卒,世寿六十(1546-1605)
据《幽溪别志》卷八,《续编》第九册第282页。
按:此书底本为明崇祯间刻本,然字迹多有模糊不清者。“脱”上之字原不可辨,不知底本使然,景印使然?今据卷十二之“幽溪道场塔墓考”中“无脱师弟并弟子午亭同□塔(在祖塔之左”条补。见第437页。
10、浙江天台本妙正迹江苏姑苏人
明崇祯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卒,世寿八十六(1556-1641)
据《幽溪别志》卷八,《续编》第九册第290页。
11、浙江鄞县柳亭庵大超鄞东姚浦人
明崇祯十五年卒,世寿八十六(1557-1642)
据陆世科“复兴柳亭庵大超法师碑记”,《柳亭庵志》上卷,《续编》第五册第117页。
12、浙江天台□□□复四明鄞县袁氏
明崇祯二年秋卒,世寿六十(1570-1629)
据《幽溪别志》卷八,《续编》第九册第288页。
13、浙江鄞县宝严寺常宁传厚
明崇祯十六年卒,世寿七十一(1573-1643)
据《宝严寺志》卷上,《续编》第五册第119页。
14、浙江长水塔院无相知明昆山人
明万历三年(1575)卒,世寿等不详。
据《长水塔院纪》卷一,《续编》第七册第54页。
15、浙江鄞县宝严寺乐闲宗桓
明万历四年(1576)卒,世寿等不详。
据《宝严寺志》卷上,《续编》第五册第116页。
16、浙江鄞县宝严寺西溪本爖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世寿等不详。
据《宝严寺志》卷上,《续编》第五册第117页。
17、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义公玄法师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生,世寿等不详。
据《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志》卷二,《续编》第六册第122页。
18、浙江鄞县金峨寺履平(又字超凡)智贤宁国县人
清康熙十二年卒,世寿六十六(1608-1673)。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163页。
19、浙江鄞县保庆寺离言行法古虞龚氏
清康熙二年二月八日卒,世寿五十五(1609-1663)。
据《保庆寺志略》第三册,《续编》第七册第58页。
20、浙江鄞县保庆寺无所行慎鄞县陈氏
明万历三十七年十月五日(1609)生,世寿等不详。
据《保庆寺志略》第三册,《续编》第七册第66页。
21、广济寺道光正会汾州永宁刘氏
明万历四十年(1612)生,卒年等不详。
按:原未明载生卒年。传中称:“辛酉冬,今上皇帝幸临藏经阁下,……上曰:‘和尚何处?法腊几何?’师对曰:‘晋人,年七十。’上熟视有顷,曰:‘殊健在。\\\\\’”(第137页至138页)辛酉,为康熙二十年(1681),逆推可知其生年为1612年。
据释湛祐撰《道光会律师传》,《广济寺新志》卷中,第132页。
22、浙江鄞县宝严寺炉雪等慧鄞县戴氏
明万历四十四年五月二十日生,清康熙十七年二月十九日卒,世寿六十三(1616-1678)。
据《宝严寺志》卷上,《续编》第五册第121页。
23、浙江鄞县宝严寺宝岩兴宣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卒,世寿等不详。
据《宝严寺志》卷上,《续编》第五册第118页。
24、信阳贤首寺眼听密音川北渠县马氏
清康熙三十五年六月二十八日卒,世寿七十三(1624-1696)
据《信阳州贤首寺眼公老和尚塔志铭》,《贤首山志》第8页。
25、浙江鄞县宝严寺天衡旋昱邵陵胡氏
明崇祯二年五月二十五日生,清康熙十七年二月十九日卒,世寿五十(1629-1678)。
据《宝严寺志》卷上,《续编》第五册第126页。
26、浙江鄞县宝严寺竭霖元沛鄞县戴氏,炉雪等慧之长子
明崇祯十三年九月十七日(1640)生,卒年世寿等不详。
据《宝严寺志》卷上,《续编》第五册第128页。
27、广济寺满月□清(原空一格)山东杜氏
清顺治二年(1645)卒,世寿等不详。
据释湛祐撰《满月清法师传》,《广济寺新志》卷中,第105页。
28、黄梅老寺贯元戒宗
清顺治五年(1648)卒,世寿等不详。
据《黄梅老寺中山志》卷中,第71页。
29、浙江鄞县保庆寺南源通融
清顺治六年冬(1649)卒,世寿等不详。
据《保庆寺志略》第三册,《续编》第七册第57页。
30、浙江鄞县金峨寺南亩等俶
清雍正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世寿八十(1651-1730)。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183页。
31、广济寺恒明性美顺天人
清康熙六年正月十三日(1667)卒,世寿等不详。
据释湛祐撰“恒明美律师传”,《广济寺新志》卷中,第93页。
32、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宗瀚意能浙江嘉兴王氏
清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生,雍正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卒,世寿六十六(1669-1734)。
据满如撰“虎跑定慧古禅林宗瀚和尚墓志碑记”,《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志》卷二,《续编》第六册90页。
33、浙江五磊拙岩怀
清康熙十四年(1675)卒,世寿等不详。
按:《宝严寺志》卷上“天衡旋昱禅师”中曰:“次年,辞往五磊,参拙岩怀禅师,命掌客司。二年,再命职维那。三年,康熙乙卯孟冬,岩示寂。”康熙乙卯即十四年。
据《宝严寺志》卷上,《续编》第五册第127页。
34、浙江鄞县金峨寺明伦等超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卒,世寿等不详。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161页。
35、江苏苏州珠明寺谛修本际浙江嘉禾王氏
清嘉庆元年八月十三日卒,生年七十七(1720-1796)
据释显恒(松荫)撰“珠明寺重整殿宇僧寮时述记略”、钱大昕撰“珠明寺方丈禅师传略”,见《珠明寺重修记》,《续编》第四册第29页、第24页。
按:钱大昕“传略”有世寿等,卒年仅有“今年八月十三日,焚香沐浴,诵佛号趺坐示偈而逝。年七十有七,僧腊六十有五。”但今年为何年不详,而显恒“记略”仅载卒年,其馀未备。故据两者参照而考订。36、浙江鄞县金峨寺瑞昙果贤
清乾隆五十五年十月初七日卒,世寿六十七(1724-1790)。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199页。
37、浙江鄞县金峨寺慧音正智
清乾隆年间卒(1736-1795)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196页。
38、浙江鄞县金峨寺学海因义
清嘉庆二十二年二月十九日卒,世寿四十五(1773-1817)。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205页。
39、浙江鄞县金峨寺开文交成
清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卒,世寿七十二(1775-1845)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206页。
40、浙江鄞县金峨寺能忍与慈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月十八日卒,世寿等不详。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201页。
41、浙江鄞县金峨寺睿通(又作瑞通)因衡
清咸丰十年十月二十二日卒,世寿六十三(1798-1860)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205页。
42、浙江鄞县金峨寺海鲸与宁鄞县姜山陈氏
清嘉庆十五年(1810)卒,世寿等不详。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202页。
43、浙江鄞县金峨寺超伦心月鄞县柳氏
清光绪十五年卒,世寿七十(1820-1889)。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211页。
44、浙江鄞县金峨寺怀山瑞照鄞县任氏
清光绪十六年卒,世寿六十七(1824-1890)。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213页。
45、浙江鄞县金峨寺三友交善
清道光十六年(1836)十一月十四日卒,世寿等不详。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208页。
46、浙江鄞县金峨寺永清心纯(号卓堂)余姚上林蒋氏
民国七年十月二十三日卒,世寿六十九(1850-1918)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216页。
47、浙江鄞县金峨寺丹函(一字逸仙)敬胜
民国八年卒,世寿七十(1850-1919)。
据《金峨寺志》卷五,《续编》第八册第224页。
48、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品愿圣山浙江钱塘陈氏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八日卒,世寿等不详。
据“品愿禅师行略”,《杭州大慈山虎跑泉定慧寺志》卷二,《续编》第六册90页。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