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习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为礼。故祭天地,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皆以肉为表示诚孝恭敬之物。
世间圣人,不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亦随顺俗情而行,又复谆谆于仁民爱物之道。推圣人爱物之仁,可知以肉表诚孝恭敬之非义也。夫表我诚孝恭敬,当以极慈祥清净之物方可。何可以猪,羊,鸡,鸭,鱼,虾等极秽污之物,又复活活杀死。
此等诸物死时,其惨痛怨恨,难以言宣。有仁心者,何忍以杀彼诸物,表我诚敬乎。试思此之诚敬,为顺理之诚敬乎,抑悖德之诚敬乎。仁人祭祖,尚求仁者之粟,今求屠刽之肉,是焉得为诚敬乎。
由是言之,杀生以祭天地,是逆天地好生之德,天神地祇,岂以此诸秽物为香洁,而歆飨之乎。盖祭者,欲藉此以食其祭品耳。至于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当思有益于祖宗,父母,宾客,方为合理。
今以极惨酷之杀业,为我致诚敬之表示,令祖宗,父母,宾客同膺杀祸,此之诚敬,是祸害,非诚敬也。而况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加救济,反为表我之诚而加杀害乎。
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
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入楞伽经,断食肉品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杀之而食。
世人只知现世,不知过去未来,故杀彼之身,充我之腹,以为理所应当。若知其生生世世,互相酬偿,及我与此诸物类,互为父母,兄弟,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
勿道不敢自食,即祭天地,祖宗,奉父母,待宾客,亦不敢用肉。以肉乃精血所成之物,谓天地神祇飨此,何异诬人食污。祭祖,奉亲,待客,何异杀过去祖宗,父母,宾客,奉现在祖宗,父母,宾客,又令祖宗,父母,宾客,永劫常受杀报乎。
且勿谓人畜轮回,渺茫难稽,史鉴所载,多难胜数。即就近见闻,亦复不少。固当深信,勿造杀业,以既造杀业,必受杀报。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畏因,则不造杀因,自无杀报。畏果,则徒劳畏惧,了无所益!
——《印光法师文钞》·祭祖用素序
杀生吃肉这件事,是一大怪事,只是因为习俗流传已经很久,人们才不懂得这样做是不对的,反而认为是礼义。因此,在祭拜天地、祭祀祖宗、孝养父母、款待宾客的时候,都以肉食来作为表达孝敬、恭敬的物品。
儒家的圣人,不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事实和真理,虽然也随顺世俗人情而行,而又用仁民爱物的道理来谆谆教导人们。因此,推想圣人爱护动物的仁心,就可以明白,用肉食来体现诚孝、恭敬是不合乎道义的。
体现我们的诚孝、恭敬之心,就应当本着极其慈悲祥和、清净的心意才好。怎能用猪、羊、鸡、鸭、鱼、虾、等极其秽污的动物,而又再活活杀死它们来体现呢?这些动物死时的惨痛怨恨,难以用语言宣说。
有仁心的人,怎么能忍心杀害这些动物,来体现自己的诚敬呢?细细想一想,这样的诚敬,是随顺天理的诚敬呢,还是违背仁德的诚敬呢?仁厚的人祭拜祖先和过世的父母,还要从仁君那里获得干净的俸禄,恭恭敬敬地献享。
而现代人祭祖却从屠夫那里买得宰杀的肉,这样做又怎么能是诚敬呢?由这些来看,杀生来祭祀天地鬼神,是背逆天地好生、护生的德行。天神地灵,难道会认为这些污秽的肉食香洁,而来欢喜地享用吗?这不过是祭祀的人,想要借这个机会来享用这些祭品贪图口腹之欲罢了。
至于祭祀祖宗、奉侍父母、招待宾客,就应当考虑有益于祖宗、父母、宾客的行径,才是合理的。现在用极其惨烈残酷的杀生的罪业,来以此表达我自己至诚、诚敬之心,使祖宗、父母、宾客,将来共同遭受杀业的灾祸,这样的诚敬,是祸害,而并非诚敬。
而何况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不加以救济,怎能反而为了表达我自己的至诚恭敬之心对它们横加杀害呢?
《梵网经》说:“你们做为佛弟子,因为培养慈悲心的缘故,要常常实行放生的行持。要知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没有不是因为父母而得以来到人世间的。因为六道众生都曾经做过我过去世的父母,而杀害动物吃动物的肉,就不异于杀害父母。”
《楞严经》说:“因为人吃羊,羊死后成为人,人死后成为羊。死死生生,互相吞啖,所有的恶业都是从杀生而起的。穷尽未来际,你负欠我的性命,我偿还你的杀债,因为这一因缘,经过百千劫的长时,常在生死苦海之中流转,不能出离。”
《入楞伽经·断食肉品》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没有不曾经相互做过彼此的父母、兄弟,儿女、眷属,乃至朋友、妻子、侍从;他们死后而受鸟兽等身形,为什么对于这些过去世的亲眷,却忍心杀害而吃它们的肉呢?”
世间人只能看到现世,不懂得有过去世、未来世,所以杀害动物的身体,来充实自己的口腹,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应当。
如果知道众生之间生生世世,互相报偿杀害,以及我们和这些动物之间,互相都曾经做过彼此的父母、兄弟、眷属,互相生养抚育;互相都曾经做过怨家对头,互相杀害;不要说不敢自己食用,就是祭拜天地、祭祀祖宗、奉侍父母、招待宾客,也不敢用肉。
因为肉食原是精血和合所长成的污秽之物,说天地神灵会享用这些肮脏的东西,何异于诬蔑人会吃粪便呢?因此说,杀生用肉祭祖、孝亲、待客,和杀害过去的祖宗、父母、朋友,来敬奉现在的祖宗、父母、朋友有什么不同呢?而且又使得祖宗、父母、朋友,尽未来劫常常遭受杀报呢?
且莫说人畜轮回的事实渺茫难以考证,事实上史书中所记载的轮回真相,多到数也数不过来。即使近世的见闻,也有不少了。固然应当深信因果,不要造作杀业,因为既造了杀业,就必定要受到杀报。
经中说:“菩萨畏惧前因,众生畏惧后果。”畏惧前因,就不敢造作杀因,自然也就不会遭受杀报。而畏惧后果,则是徒劳畏惧,完全没有益处。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我现在教给你们一个最殊胜的法门——就是照看你自己的心。从早上一醒,一直到晚上睡觉,你都要观看自己一天的心在想些什么。
佛要教化的众生是什么呢?是刚强众生。我们这些众生都是刚强啊,如生牛皮、骄慢、刚愎自用,自己愚痴透顶还以为自己了不起。佛要用种种善巧方便来调伏,调柔降伏我等刚强众生。那要调伏刚强众生用什么方法呢?要讲经说法,要让他知道生命的真相、真理。
我们在学佛之前,都有自己固定的观察方式和处理习惯,主要决定于你的观念和心态。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和比较,考虑此人此事对自己的利弊得失,然后再生起好恶之感,这就是观念在影响心态,决定心态。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
我们说有人就有是非,因为众生有妄想,有妄想就会创造很多的是非出来。古人常说一句话,是非止于智者。这句话我们从两方面来说。如果你是修因缘观,有人讲是非了,你就看到因缘:欸,我不能讲是非。这个人把垃圾丢给我,我再讲是非,我自己造业。
办道这一法,说难也难,说易亦易,难与不难是对待法。古人真实用心,一点不为难,因为此事本来现成,有什么难呢?信不及就为难了。若真正为求了生脱死而办道,能把自身看轻,了身如幻,一切事情看得开,不被境转,办道就容易。
问: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对,不能为害。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
修心性重要吗?情绪的好坏对身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医学对情绪和五脏六腑的关系有很详细的论述。人的情志:喜、怒、忧、思、恐与人体内的脏腑有密切关系。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本身就是对当时的主流佛教的一种改革,有人说六祖是对当时传统佛教的一种革命,我想这都很有道理。禅宗的一切作为,都是契理契机、观机逗教、不守成法,一切都是按照当时当地的情况来进行教化,不走过场,所以禅宗在中国一直都能够一枝独秀、千年不衰
人生处在迷与悟的交叉路口,怎样把握这一念之间迷与悟的判断与选择,这就是佛陀说法的一大事因缘。禅是佛法的核心,禅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加直截了当地解决人生的迷惑问题。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