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工作,禅修认知
《商业周刊》承毓琳专访
果祥法师:最近媒体经常报导有关禅修的新闻,由于圣严师父曾经多年主持禅七,所以经常有人来访问师父有关禅七的问题。以下就请《商业周刊》记者承毓琳小姐进行对圣严师父的访问。
承毓琳
(以下简称承):
可否请师父谈一谈如何普及禅修风气,让一般人也能经由禅修,获致身心平衡,或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稳定情绪的方法。
圣严师父
(以下简称师):
谢谢传播媒体能做正面而广泛的报导来说明禅修是对人有益的活动,并透过各种讯息传达出去,使得更多的人,能主动来接触并参加禅修。我想这就是一种推广的方式。
我们自己本身可以说是非常保守,不做广告及大肆宣传,仅是以口传口、以平常心及自然的方式来推广禅修,若有人自愿来学,我们就让他学习,我们没有必要,亦无此能力来普遍推广到每个角落、每个机构。若真的那样做,是有危险性的,所谓危险性即指要由什么人去指导的问题。因为禅修的指导人,必须经过禅修的经验及相当长的修行过程,若是修行经验不够,如何指导人呢?所以我们倒不急着将禅修普遍地、很快地推广出去,但我们已在尽全力推动禅修。
承:您所主持的禅修活动相当多了,是否可以简单说明一下,在三天或七天当中,如何给禅修的人建立关于禅的认知?
师:来我们这里的人多半像是一张白纸,只有少部分人曾经看过一些关于禅修的书,但也是浮光掠影、似懂非懂的,但这也是好的。我们教给他们的方法,就是随时把自己的心,从外界收回,情绪不会随环境及任何事件的刺激而波动。所以一进禅堂,就要求他们把许多相关联的过去、未来等一切的念头放下,用一种方法使他的心有所寄托,不要有所妄想。比如说,对未来的忧虑疑惑、贪瞋痴慢,以及对过去、未来的各种妄念,从心中一点点地减少,直到最后全部摆下,那就是心的自由。如此一来,心便不为外界所动了。这是我们指导修行的一种方法,并要大家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人的眼睛都是向外看的,不知向自己的内在看,纵然看到自己有问题时,也都加以掩饰、辩护、不愿承认;就算是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往往也只有心里承认,若能连嘴巴都承认了,这个就是善良的人。
因此我们希望来禅修的人能面对自己,认识自己越清楚,对他平常生活会更好,也对周遭的人更有益处。这就是在禅修过程中所希望达成的基本目标。
多数人在三天或七天之间,从方法的练习到观念的了解,而回到平常生活中是否能继续维持,这要看自身的毅力。否则禅七就成了茶余饭后的故事而已,并非真正对他有益。若领悟力高,虽然几个小时学到的东西很少,但对他们仍是有些用处,所以他们还希望来参加。若还想来参加的话,这代表禅七对他们有用处,若来过一次便不再来,这对他们而言,就只是一种知识或是一种过程了。
(连果效摘录整理自中国广播公司「法鼓之声」广播节目,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五日《法鼓杂志》四○期刊出,标题「推动禅修工作不宜躁进」)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