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详细考察了隋文帝的舍利信仰,以及唐代诸帝对法门寺舍利的供奉情况,突出表现了皇帝的信仰行为对国家与佛教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隋文帝武则天舍利信仰法门寺
作者:圣凯,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佛教传人中国,最早是在上层社会流传;而且,作为外来宗教,受到最高统治者的保护。皇帝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当然懂得佛教特殊的劝善化民、资助王化的政治功用;同样,佛教的兴盛也离不开封建帝王的支持,历代都有不少高僧主动向皇权靠拢,政教互动,共助王化。皇帝作为中央集权的权力者,他的信仰行为是国家与佛教的最好结合点,隋唐诸帝的舍利信仰,便是集中的体现。
一、隋文帝的舍利信仰
舍利信仰在隋唐时代,由于历代皇帝的提倡,民间的参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宗教活动。隋文帝杨坚的佛教信仰与治国理念紧密结合,在仁寿年间的四年内,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先后三次下敕兴建舍利塔于天下诸州。
依王邵《舍利感应记》记载,隋文帝未即位前,曾有沙门赠以舍利子一裹。文帝与昙迁共数,数来数去,总是数不清,所以文帝对此特别珍视,将舍利与智仙尼的预言以及隋室命运联系起来,得出“我兴由佛”的结论。此事在《续高僧传·昙迁传》亦有记载。仁寿元年(601)六月十三日,内史令晋王诏宣读诏书道:
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
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
导者,各将侍者二人,井散官各一人,薰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匹,分道送舍
利,往前件诸州起塔;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旧无寺者,于当
州内清静寺处建立其塔,所司造样送往当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
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尽见僧,为朕、皇后、太子广、诸王子孙等
及内外官、一切民庶、幽显生灵,各七日行道并忏悔。起行道日打刹,莫问同
州异州,任人布施,钱限止十文已下,不得过十文。所施之钱以供菅塔,若少
不充,役正丁及用库物。率土诸州僧尼,普为舍利设斋,限十月十五日午时,
同下入石函。总管刺史已下、县尉已上,息军机、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
打刹等事,务尽诚敬副朕意焉,主者施行。
隋文帝仿照阿育王分送舍利、造塔的故事,命三十名高僧偕同朝廷官员被派往三十州佛寺颁赐舍利,至于未有寺的各州亦须在当地各起舍利塔,限十月十五日造毕,全国于当日安放舍利人石函,各寺僧尼作七日道场,为文帝及皇室宗亲等忏悔,为舍利设斋会。而且,隋文帝下敕百姓布施,令地方官停办公务七日。这种遍及全国甚至远达交州等边远地区的分送舍利行为,在全国掀起一阵崇佛热潮。而且,颁赐舍利的范围并不限于中国,“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将还,各请一舍利于本国起塔供养,诏并许之”。
随着舍利信仰的轰动效应,地方呈报的灵验、传说长篇累牍,于是再次颁赐舍利。《广弘明集》卷十七记载,仁寿二年(602)正月二十三日,隋文帝再颁舍利于五十一州,而且“令总管刺史已下、县尉已上,废常务七日”,“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时”。仁寿四年(604),又分建舍利塔于三十余州。《续高僧传·洪遵传》记载:“仁寿四年,下诏曰……朕已分布远近,皆起灵塔,其间诸州,犹有未遍。今更请大德,奉送舍利,各往诸州,依前造塔。……三十余州,一时同送。”
下面,依《广弘明集》卷十七所记载仁寿元年十月起塔(简称“广一”)、仁寿二年四月起塔(简称“广二”)、《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所记载仁寿元年十月起塔(简称“集一”)、仁寿二年四月起塔(简称“集二”)的资料,同时引用《续高僧传》送舍利的高僧,列表如下(1..…·仁寿元年十月起塔,2……仁寿二年四月起塔,4……仁寿四年四月起塔,续……《续高僧传》):
隋文帝三度营建舍利塔,依《金石萃编》卷四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廿六所载,当时所建舍利塔铭文现存有同州、青州、邓州、信州、京兆、信州诸处所建者。于是,全国三度掀起建寺起塔的热潮,迎送使者,报告灵验,可见其崇佛的热忱与佛教事业的伟绩。
二、唐代诸帝的舍利信仰——以法门寺为中心
隋朝的舍利信仰由于隋文帝的下诏,传遍全国各地。唐朝的舍利信仰是以皇室为主,特别是以法门寺为信仰中心。法门寺塔中舍利系释迦牟尼的一节中指骨,唐人及后代文献有不同称谓,如“佛骨”、“佛指节”、“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佛指舍利的形制,《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一记载:“其舍利,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余内小指于孔中恰受,便得胜戴,以示大众。至于光相变现,不可常准。”1987年,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现《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记载:“以咸通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得舍利于旧隧道之西北角。按旧记云: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迹。色白如玉少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文并不彻。征诸古典,验以灵姿,贞规既叶于前闻,妙相克谐于端彩。”e1987年,考古专家在塔下唐代地宫中重新发现了4枚真身指骨舍利:·经测定,佛指骨长40.3毫米,宽17.55—20.11毫米,腔径13.75—16.5毫米,重16.2克,与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及同出《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所记完全吻合。
法门寺佛骨舍利来源于太白二三沙门,为阿育王所颁送于全国的舍利。唐代大历十三年(778)的《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记载:
厥有太白二三沙门,摄心住持,得口清净。其始远也,望而口之。其少近
也,口而信之。周流一方,磅礴口里口口口色口口瑞光通宵,更雄达曙,不散
者久之矣。咸请奉以身命,碎于微尘,精诚克孚,指掌斯获。验其铭曰:育王
所建。因以名焉。山
法门寺佛指舍利便是来自阿育王的分送舍利之一。
依史料的记载,西魏恭帝二年(555),曾任岐州守拓跋育重修阿育王寺,首次开启地宫供养佛骨。仁寿四年(604),右内史扶风郡牧李敏曾奏请启开地宫,修复“成实道场”。李渊为讨伐陇西薛家反军到扶风一带视察,僧普贤上表请求重建,李渊改名为“法门寺”。唐武德二年,李世民平定薛家反军,李世民至法门寺,奉诏为八十名僧人主持剃度。贞观五年(631),岐州刺史张德亮表奏,汇报法门寺坍塌毁坏,申请重新修葺。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
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亮素有信向,来寺礼拜,但见古基曾无上覆。奏敕
望云宫殿以盖塔基,下诏许之。因构塔上尊严相显。古老传云:此塔一闭经
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亮闻之,以贞观年中请开剖出舍利以示人,恐囚聚
众,不敢开塔。有敕并许,遂依开发,深一丈余获二古碑,并周魏之所树也。
文不足观,故不载录。光相照烛,同诸舍利。既出舍利,通现道俗,无数千人,
一时同观。
自此,法门寺地宫形成“三十年一开”的规矩,而且开启了唐朝先后八位皇帝迎请舍利供养的历史。
显庆四年(659),唐高宗请智琮等人至法门寺迎请舍利,而且提出必须见“瑞相”才能开塔迎请。显庆五年(660)三月,迎佛骨人东都洛阳内道场供养。《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说:“(贞观)至显庆五年盖三十霜矣,八部瞻仰,再口开发,即以其年二月八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奉迎护舍利。二圣亲造九重宝函。”龙朔二年(662),唐高宗才将舍利送归法门寺。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七月,有胡僧奏请开启地宫瞻仰佛指舍利,因狄仁杰力谏而暂且停止。长安(704)四年,武则天派遣风阁侍郎崔玄晾、沙门法藏、文纲等前往法门寺迎奉佛骨。《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
长安四年冬杪于内道场,因对扬言及岐州舍利是阿育王灵迹,即魏册所
载扶风塔是。则天特命凤阁侍郎博陵崔玄哮,与藏偕往法门寺迎之。时藏为
大崇福寺主,遂与应大德纲律师等十人俱至塔所,行道七昼夜,然后启之,神
辉煜烩。藏以昔尝炼指,今更隳肝,乃手擎兴愿,显示道俗。舍利于掌上腾
光,洞照遐迩。……岁除日,至西京崇福寺。是日也,留守会稽王率官属及五
部众投身道左,竞施异供,香华鼓乐之妙,蒙聩亦可睹闻。洎新年端月盂旬,
有一日入神都,敕令王公已降,洛城近事之众,精事幡华幢盖,仍命太常具乐
奏迎,置于明堂。观灯日,则天身心护净,头面尽虔,请藏捧持,普为善祷。
佛指舍利先在西京崇福寺停留,后起程奉送东都洛阳,供养在东都宫中明堂。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乘机发动宫廷政变,武则天亦于当年死去。中宗李显即位,在宫中供养佛骨三年,景龙二年(708),才派沙门文纲送奉佛骨归还法门寺。景龙四年,李显旌表法门寺为“圣朝无忧王寺”,题舍利塔为“大圣真身宝塔”,增度僧49人。后来,考古学家在法门寺地宫前室,发现大批绣金织绵和武则天献佛的绣裙与金袈裟。而中室发现高164公分的白玉灵帐,其上即有铭文:“大唐景龙二年戊申二月己卯朔十五,沙门法藏等造白石灵帐一铺,以其舍利人塔,故书记之。”此次迎奉佛指舍利的活动,前后达四年,为时最长。以后迎请佛骨,一般以两三个月为主。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肃宗派遣法灯、中史宋合礼、京兆府尹崔光远到法门寺开启地宫,迎请佛骨舍利,供养于京师禁中道场。于七月一日展供,献赠甚奢,沉檀香三百两,王公大臣前来礼拜献施。此次迎佛骨的时间,为时两个月,因为战火混乱,规模不大,供养亦不丰厚。
至唐德宗时代,《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记载:“(贞元)六年(790),春,诏出岐山无忧王寺佛指骨迎置禁中,又送诸寺以示众。倾都瞻礼,施财巨万。二月,乙亥,遣中使复葬故处。”《旧唐书·德宗纪下》载,贞元六年春二月,“岐州无忧王寺有佛骨寸余,先是取来禁中供养。乙亥,诏送还本寺”。
在唐代历史上,迎奉佛骨与谏拒佛骨一直同时存在。韩愈以《谏迎佛骨表》上书唐宪宗,极陈迎请佛骨的弊端。《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记载:元和十三年(818)十一月,“功德使上言:‘凤翔法门寺塔有佛指骨,相传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来年应开,请迎之。’十二月,上遣中使率僧众迎之。”十四年(819)春正月,“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余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然香臂顶供养者。”佛指供奉于皇宫内院期间,宪宗更是事佛至诚,日日素衣斋戒,写《七律·无题》诗一首,对佛舍利至高无上地推崇。
“会昌法难”期间,唐武宗下令法门寺地宫佛骨不许供养。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八月,整修法门寺地宫,寻找抛撤的佛指骨,安置敬供在地宫内。咸通十四年(873),懿宗派遣使臣与京都左右街大德僧数十人到法门寺迎佛骨。人禁中三日后,奉送京中安国寺、崇化寺瞻仰供养。《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记载:
十四年三月廿二日,诏供奉官李奉建功、高品彭延鲁、库家齐询敬、承旨
万鲁文与左右街僧录清澜、彦楚,首座僧澈、惟应,大师重谦、云颢、慧晖等同
严香火,虔请真身。时凤翔监军使王景殉,观察判官元充咸来护送。以十二
月十九日自京都护送真身来本寺。……以十五年正月初四日归安于塔下之
石室。玉棺金箧,穷天上之庄严;蝉翼龙纹,极人间之焕丽。叠六铢而斥映,
积秘宝以相鲜,皇家之厚福无涯,旷劫之良因不朽,仍今高品彭延鲁、内养冯
全璋颁赐金银绢等。
懿宗对这次迎请佛骨非常重视,供奉活动前后将近一年。《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一记载:“咸通十四春,诏迎佛骨风翔,或言:‘昔宪宗尝为此,俄晏驾’。帝曰:‘使朕生见之,死无恨!’乃以金银为刹,珠玉为帐,孔鹬周饰之,小者寻丈,高至倍,刻檀为檐注,陛城涂黄金,每一刹,数百人举之。香与前后系道,缀珠瑟瑟幡盖,残彩以为幢节,费无赀限。夏四月,至长安,彩观夹路,其徒导卫。天子御安福楼迎拜,至泣下。诏赐两街僧金币,京师耆老及见元和事者,悉厚赐之。不逞小人至断臂指,流血满道。所近乡聚,皆裒土为刹,相望于途,争以金翠擦饰。传言刹悉震摇,若有光景云。京师高赀相与集大卫,作缯台缦阙,注水银为池,金玉为树木,聚桑门罗像,考鼓鸣螺继日夜,锦车绣舆,载歌舞从之。”地宫内刻置《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和《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便是记载这次舍利迎奉的经过以及供养的金银珠宝等帐目,从中可见当时的盛况。
当时,法门寺佛指舍利因皇室的供奉而名扬天下,但是唐代长安城内有四颗佛牙,分别收藏在大庄严寺、崇圣寺、荐福寺和兴福寺,这些寺院分别举办“佛牙供养会”。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对佛牙会的盛况与信众的真诚与虔敬,进行详细的描述:
蓝田县从八日至十五日,设无碍茶饭,十方僧俗尽来吃。左街僧录体虚
法师为会主。·诸寺赴集,各设珍供,百种药食,珍妙果花,众香备严,供养佛
牙,及供养楼廓下敷设,不可胜计。佛牙在楼中庭,城中大德尽在楼上随喜赞
叹。举城赴来礼拜供养。有人施百石粳米、廿石粟米;有人施无碍供轸头足;
有人施无碍供杂用钱足;有人供无碍薄饼足;有人施诸寺大德老宿供足。如
是各各发愿布施庄严佛牙会,向佛牙楼散钱如雨。
同时,圆仁亦记载唐代五台山有辟支佛牙和顶骨。
所以,舍利供养法会不仅是佛教界的盛会,而且全社会参与,促进社会民众对佛教的认同。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道究竟如何在行者当下去体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道不是一种客体,一种认知对象,而可以作理智测度。从禅宗来说,这种理智测度正是情识的分别作用,是无明烦恼的根本,必须勘破。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禅修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次的信仰心,因为信仰本身是属于感性,而禅修的人,多重视自己的修行,希望从修行中得到身心感应,得到禅修的经验,因此很不容易接受宗教层次的信仰,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事。
井陉县信外道门的很多,我讲经的时候,他们的大老师,和弟子们都天天去听。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住的房东先生闲谈,他也是一位外道的信徒,他说:
有人问:很多人认为,信仰只是为了寻找死后的归宿。若年轻时就信仰佛教,难免与生活和事业发生抵触。不妨等老了再考虑这个问题。
修每一法时,我们都要观察并思惟,这么修有哪些殊胜利益,不这么修有哪些过患。这很符合凡夫的心理,是人之常情。修布施也是同样,首先要思考执著色身、财富等有哪些过患。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凡夫通常处于无明状态,迷失真性,追逐妄心,随妄心流转,不知舍妄归真。所以,我们还要修行。
问:弟子总是过分在意别人的感受,深怕自己说的话或者做的事伤害到别人,弄得自己经常担心来担心去的,怎么办?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