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宗派流源 | 作者: [投稿]

简介

佛教
佛教

  【词 条】: 佛 教

  【拼 音】: fó jiao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徒也尊称为本师释迦摩尼佛,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后传人日本。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但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但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

佛的定义

  “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觉者”由梵语音译为浮屠,佛陀等,佛是佛陀的简称。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梵语Buddha,是佛陀的简称,“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陀、母陀、没驮。译言觉者,或智者。“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觉者”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穷满,名为佛。自觉者,简于凡夫,觉他者简于二乘,觉行穷满,简异于菩萨。何则?以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未为圆满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觉知一切诸法,了了分明故也。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驮步他、浮图、浮头。盖传者之讹耳。此无其人,以义翻之为觉。”宗轮论述记曰:“佛陀梵音,此云觉者,随旧略语,但称曰佛。”佛地论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智度论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法华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觉者、知者,对迷名知,对愚名觉。”大乘义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善见律四曰:“佛者名自觉亦能觉他,又言知,何谓为知?知谛故,故名为佛。”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大化改新

   何为正法学佛须具正知见,开悟更须正知见。欲得正知见,理应依法修行。何者为法?法是佛陀的发现和教导;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是胜义谛的经验。

  真理不能创造,因为其本来即存在。释迦世尊发现世间宇宙、人生的真理,发现缘起性空、三法印的真理,体悟到众生皆有如如不动之清净本性,皆有成佛之可能,为令具缚沉溺众生看破世间假相,了幻非实,远离妄执,乃不辞辛劳,慈悲宣说。每一个时空皆是缘起性空,法就存在于每一动点、每一角度,行住坐卧皆是法的展现。眼见耳闻,于一切生灭无所住著,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

  小乘破我执,证我空。大乘破法执,证法空。胜义谛(第一义谛)乃是究竟义,谓空空,即是连空的观念亦破除。若不起心动念,则无染污,切勿知见立知,便可见本来面目。修学之始,以守注保任、观照为用功初阶,日久功深,自可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一切相皆属缘起性空,见一切相即是佛性之影现。弘一大师言:‘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恶行,而与以正行;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幻觉,而与以正觉。’世间义理甚浅,行之却很复杂;出世义理极深,行之却很简单。人生在世若未逢正法,当可谓福薄障重。何以故?无因缘了生死故。

  今所谓正法(正信、正知、正见之佛法),举凡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念处、五停心观、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皆属之。万法回归自性,名为正法。若离体说法,即名相说。离现前一念清净本性,即是外道。《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盖五蕴本空,若以见闻觉知求法,乃是求见闻觉知而非求法。唯有放下妄想,不被相黏住(盖相乃因缘聚合,当体即空。),方可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究竟而言,本来无一物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盲龟值浮木。听闻无上大法,自当信受奉行。是以成就佛道之七圣财,以‘信财’为首;净土三资粮,亦以‘信’为先决条件,可知‘信’乃生死长夜之明灯,当以法为船筏,心领神会,信解行证,直达涅盘(于生死当下见涅盘)。 然值此末法之世,邪说横流,异端并起,谈玄说怪,不一而足。欲修道者,当以三法英一实相印,为界定正法之准绳,审慎拣择。 倘能掌握佛陀教法之真正精神——三法英一实相印,即得正法之精髓。

三法印系指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印者,认可、验证之意。藉此三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别印证法之正邪,故称‘三法盈,其内容梗概,开演如下:

诸行无常

: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长生不老,或徒务粉饰色身,不识‘亘古不变’,仍不免‘刹那生变’,无常者,乃是世间之自然法则,此方是‘真常’。了悟变化无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一切境,随遇而安,在悲智双运中,得见生命之究竟义。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能观照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诸法无我

:意指世间诸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是缘起幻有,并无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之实体或主宰。世尊殷勤嘱咐:应于二六时中观照‘无我、无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躯,凡我之物皆是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绪、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见‘我’无从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对立,而我执则为一切众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执,方可觅得真我。唯有了知无我,始能与世界和平共处。

涅盘寂静

: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若离开涅盘思想,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只能称之为劝善,不能体会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奥义。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盘为死亡,此乃严重之误解。倘如其所言,则死亡又为另一生命之开端,岂非生死未了?众生长劫轮回之苦,乃受业力所牵,作不得主。唯有佛陀为究竟涅盘,以其死即不复再生,不生则不灭,盖已打破无始无明,彻见本来面目,此乃称为佛教最可贵之处。

  凡人皆贪生畏死,因世间他事,皆有解决之道,唯独死亡,无可商量。圣者超脱物外,于现实生活中,即是不生不灭之涅盘妙心,所谓:‘不染六尘名护法;不生妄想名涅盘。’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盘。生死与涅盘本无距离,只在当下一念间。若体悟本性,生死、涅盘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盘;若求大涅盘,即造生死业。

  一实相印者,指真实无二,离诸虚妄之大乘义理。即吾人所谓真如、法性。倘能在缘起法中,远离种种知见,内外俱空,活生生的现象界,便是寂灭之清净心。了悟万法如梦幻泡影,即见本体空性。虽处处如幻,亦处处实相。只须幻相看得开,实相自显现。

  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八万四千门,多似恒沙。欲以有限生命,开启永恒慧命,当以法四依为根据,藉此入道。

  

依法不依人

:正法有二,一为世俗正法,系指文字三藏,事相上的大藏经,一为胜义正法,指证得无漏(真空无生)之理。行者应以教法、真理为凭,不可盲目信赖缘起幻有之臭皮囊。盖法可脱在缠诸苦,指引菩提之道。人则难免主观我见,若不契佛说,则当舍离。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

:三藏中有了义经与不了义经,前者指中道实相之谛理,后者乃为弘法而权巧之方便宣说。两者权冲,自当依了义经方能究竟解脱。

依义不依

语:语言文字为传达义理之工具,其作用在诠释真理,然究非真理。切不可舍本逐末,率尔依循表相文字,断章取义,而轻忽其中所欲传达之内在意涵。

依智不依识

:智者,非世智辩聪,而是真实圆满之般若智慧。识者,乃迷惑妄心攀缘尘境所生之虚幻认知及觉受。行者当以般若为依凭,不应以人间情识为指归,方可得证究竟涅盘。

  佛子当信解正法,更当护持正法。就事相而言,要竭尽所能护持三宝,就理体而言。

寺庙建筑

天王殿

  寺院、石窟、佛塔同为佛教的三大建筑。寺院大都是正中路前为山门,门内左右有钟鼓楼,晨敲钟,暮击鼓,按照佛教的说法称为“晨钟暮鼓”,目的为警醒尘愚。此后正面为天王殿,殿内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在未来成佛,降临在这个世界度化苍生。殿两厢是四大天王,即身白色、拿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身红色,手盘龙的西方“广目天王”;身绿色、持宝幢的北方“多闻天王”;身青色,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大肚弥勒佛的背面,是护法菩萨韦驮,他面对释迦牟尼,手持金刚宝杵,是楼至佛的化身。拥护佛法,击退邪魔外道。过天王殿,后面便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部“大雄”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因为佛能够断除掉凡夫断除不了的欲望,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所以叫大雄。此殿亦因此而得名。殿内供奉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叫“三世佛”。有的殿中供阿弥陀佛(无量寿佛)、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前立着他两个弟子: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左右两厢为十八罗汉

  大雄殿后有七佛殿。“七佛”指释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现的六位佛陀。即过去庄严劫末的毗婆尸、尸弃、毗舍涪佛,与现在贤劫初的拘留孙、俱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等四佛。这七佛皆已入灭,故又称过去七佛。

四大菩萨

  此外,还有菩萨殿,内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菩萨。观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的化身,有32种不同的形象来度化众生。好像一位慈母,能够满足众生一切善愿。她还常做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大势至菩萨一起,合称“西方三圣”。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其造像多骑青狮,象征着智慧威德,常与普贤菩萨一起做释迦牟尼的胁侍。普贤菩萨被称为大行普贤菩萨,其造像骑白象,象征功德圆满。地藏王菩萨是冥阳教主,他是一位孝子。他曾发愿什么时候把所有的众生都度化了,地狱空了,他才成佛。

  有的庙宇中有五百罗汉堂,据说这五百罗汉是释迦牟尼成佛后教授的弟子中最优秀的五百个,释迦牟尼的许多言论经书都是由他们记录整理的。寺院最后的藏经楼,是存放经书的地方。

佛教是无神论

  佛是人,不是神。佛曾说过类似一切的佛都在人间成道,而不是天界。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懂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著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 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 X=神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 X=神=Y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说: ‘“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一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一型的箭?笛羽是那种毛制的,笛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如此;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的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并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为扯远了,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 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 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那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那里?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 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著「妙有’的‘真空’。 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的‘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那里有创造万物的‘神’?那有被创造的‘万物’呀?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因此,这里我仅想举出文化中的‘文学’一项,用梁启超、胡适等先辈们的话来说明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大影响:

(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词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为有组织的解剖性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着密切关系。孔雀东南飞、水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诠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四)歌舞剧的传入:我国最初的歌舞剧——拨头(亦名钵头),据近人考证,就是从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国传来的。 (五)字母的仿造:随着佛教的输入,梵文也跟着进来,我国高僧仿照梵文字母来应用汉字切音,因此有唐代守温‘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

胡适则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有三大影响:

  (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形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下的产物。

  (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普曜经’、‘佛所行赞经’、‘佛本行经’等都是伟大的长篇故事;‘须赖经’一类是小说体的作品;‘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又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产生影响。

  仅就‘文学’一项而言,已经够我们大书特书了。我之所以不怕长篇累牍地来引述它,就是希望我们提高警觉,同时对佛教给以更多的关切与注目。佛教绝不是一般等闲的宗教,无论就人生的任何角度来看,佛教都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佛法不消极避世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为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佛教历史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是佛教的开启者。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并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0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佛心慧语

  此段内容节选自慧律大师编著之《佛心慧语》一书部份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因为是——人嘛!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轻信道听途说,就像一只傻狗,别人随便扔了一块石头就急忙跑去捡。

  不能把握现在,就无法获得永恒。

  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难时不害怕,心中无事,是名真修。

  时间总会过去的。

  算命不如认命。

  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

  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有德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彻底的认识你自己,你就会认识佛。

  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著,通通放下。

  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悟性是每个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各有因缘莫羡人。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也会错误。

  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颜老。

  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量大福大。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饱你的肚子,却填不满人心贪念。

  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机会转机。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余地。

  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过去,已成过去,它只是记忆的残影。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黄金无种子,惟生于勤俭之家。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知因果即知进退,知悟性即得‘开心果’。

  圣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

  家里的垃圾知清倒,内心的垃圾(贪、嗔、痴)不知‘倒’。

  学悟的孩子不变坏,学悟的老人不痴呆,学悟的少年永不败。

  智者善植因果。

  圣人可以掌握时空,而凡夫却被时空所限制。

  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老实是很平淡的字眼,但是要想成就,就非它不行。

  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善于保护自己的,永远谦虚谈话。

  好、坏,都会随时间消失,没有例外。上苍对时间的安排,绝对平等。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悟’,就是要在心中留点空间,好作回旋。

  失去了鸭子,你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著急。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言多必失,尽量少给自己这种机会。

  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有智慧的人,从周围取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予快乐。

  贪心,你的嘴脸,就是贫穷相。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

  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我思故我在,我观故自在。

  人必须在自我中觉醒,才能破除我执。

  凡有追求,必定有烦恼。

  学悟,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要搞好个人的卫生,尤其‘心理卫生’最为重要。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永远是亏本,那就是发脾气。

  有了智慧,自然能了解真理,能了解真理,生活自然快乐。

  鱼生活在水中,所以我们见不着他的泪。

  真正的神通,是把烦恼弄通。

  是非的原则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想一想。

  健康,是真正的财富,不要糟蹋它。

  我慢高山,不留德水。

  悟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他慈悲地教导众生,从不控制众生。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

  为人正直,则与道相应。

  见一切人皆圣人,唯我一人是凡夫,则心自息怒。

  德修而谤来; 来谤而修德!

  缘由愿来,愿力强,善缘自然具足。

  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个悔字。

  人忙心不盲,即是有定力

  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

  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觉悟真理的人,即拥有真正的生命。

  体会到生命无常的人,便不会再放荡和贪逸,所以说对于生命无常的觉醒是智慧的开端。

佛教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热门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