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往事】行走的古钟与学院八景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中国佛教禅宗网讯 2008年10月,济南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对大明湖路北侧钟楼寺钟楼台基遗址进行清理,发现了柱础、碑座和阶梯等,确认其为明代建筑。

50年前,我住在与钟楼毗邻的南曾家桥街,就读于岱宗街小学,天天来往于钟楼寺街,时常看到那口高出院墙的大铁钟,似从未听到它被撞响过。这是一口有八百年历史的古钟,号称“齐鲁第一钟”,上有覆莲花纹和八卦图饰,提梁兽钮曰蒲牢(据说为龙之子,形似龙,好鸣叫,可助钟声远扬),钟高2.4米,径1.8米,重约八吨。 据徐北文先生《明昌钟亭记》 载:“北宋末有刘姓僧人,率兵赴京勤王,为郡民所敬重,爰于明昌年间(1190年至1196年)集资冶铁,鼓铸万斤巨钟,建钟楼于此寺(指开元寺),以表倾慕。”大钟铸成后,安放在建于唐代的海内名刹开元寺(今省政协所在处)。明代初年,山东按察司由青州迁济,占济南府署(运署街原济南一中旧址)为衙,济南府署只得另寻开元寺为治所,于洪武三年(1370年)迁此办公。当时,郡民坚请济南知府陈修移走“府之左翼”的大钟。陈修召集章丘、邹平两县的二百余名民夫,“木瓦石墁,悉宿皆备。旬月,钟楼建成,去府治仅一里,与鼓楼峙立。楼用康和尚院旧地,筑台三层,上立栋宇四级,葺旧殿若干楹,移梵王相,改名镇安院。” (《历城县志》陈修《镇安院钟楼记略》)钟楼居于康和尚院西南处,亭子最高层南面有“悠然见南山”的金字匾额。与它对峙的鼓楼,按照古代左钟右鼓的定制,应居寺之东南。钟鼓楼当在一进山门的位置,因此,寺庙当时是坐北朝南,这也符合中国古代官衙和寺院的建筑传统。现在的钟楼寺街即是当年直通寺庙山门的通衢。钟楼下面的台座为正方形,边长20米,夯土而成,外以青砖包砌。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卫既齐《重修钟楼记略》云:“未几而楼岿然,步檐周流,长廊四起,高览遐瞩,山水人物、城郭邑居之盛,鳞次纷涌于眉睫间。楼与鼓楼对峙,洪钟在具,考击相应,于以辨日夜之候,严启闭之节,亦都会所宜也。” (《历城县志》)到了清代,钟楼重修,依然是晨钟暮鼓,“剖昏晓,齐庶政” ,“万家之众,勉勤作业,朝夕闻鸿音于星月之下。”(陈修《镇安院钟楼记略》)

这里有一个谜,康和尚院什么来历?遍查资料也未搞清楚。“至元九年(1272年),府城内之有寺曰康和尚院。迨我朝洪武三年,更名镇安院。至正统十年(1445年)间,则尝奉敕命颁赐《大藏经》贮之,以肄僧徒。”(《历城县志》光庐《重修正觉寺记略》)只有这样简单的记载,寺建于元代,明代改镇安院后奉圣旨藏经于此。重修正觉寺为什么会提到镇安院呢?两寺确有渊源。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在京都设僧录司,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以管理佛教事务,各级僧官不设署,僧司直接设在寺院之内。济南的“僧纲司旧在正觉寺,成化间(1465年至1487年)移于城内钟楼之侧,建佛殿、藏经殿为别院,因钟楼遂名。”(《历城县志》)镇安院又改名钟楼寺,成为正觉寺的别院。

在此之后,仅仅过了四十多年,寺庙变书院,佛号被书声取代。清代诗人范坰诗云:“康和尚院建钟楼,清夜闻声警梵修。佛地改为文学地,大鸣小扣更风流。” 这时,僧纲司和《大藏经》早已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迁至正觉寺,僧纲司在这里只呆了很短时间。僧纲司之设立,标志着寺院的地位和档次,钟楼寺的名字只存在了不到五十年,它的辉煌更是只有一瞬。济南的书院教学内容以“四书”、 “五经”为主,程朱理学著作也是重要读物。山东省的乡试在济南的贡院(现省政府东部)举办,道(院)试则在提督道(学院)进行。提督道(学院)掌管全省秀才的选考、岁试、科试及贡生选拔和教职考核。“夫人才之兴在学校,而试院则人才所由出也。况济南为一大都会,岁科两试,博士弟子(生员的别称)员至五千有奇,童子则以万计。洎大比之年,萃十郡人士录科举于其中者,又六七千,夫以数万人挥毫吮墨、含英咀华之地” (《历城县志》韦谦恒《重修济南考棚记略》)。科举之路,拥挤者众,当时贡、学两院学子接踵赶考,景象何其壮观。自寺院改书院起,这处院落的大门就挪到北面,“山东提学道署,在济南府治之北大明湖上。凡天下官署皆南面,而此独北面。其始,盖至道书院也。”(《历城县志》施闰章《提学道题名记》)至道书院地与湖接,门对湖波千顷,左题“敬敷文教”,右书“乐育英才”。后易作学院,清乾隆时院门左右建两坊,一曰“邹鲁教育”,一曰“海岱文章”。清代施闰章顺治间主学政时,院内“清溪一道,自西而东,夹岸槐柳蔽日,红栏逶迤,溪中鲤鱼径尺,鳞鬣可数。墙外明湖千亩,荷气欲蒸,与风俱满。” (《小沧浪笔谈》)四照楼、濯缨桥、小石帆亭、石芝、积古斋、钟楼等,错落有致,构成“四照晴岚”、“海棠春雨”、“瑶除石芝”、“虚舫谈经”、“平桥待月”、 “红栏活水”、 “瑞蓍书屋”、“钟楼霁雪”等学院八景。那时,学子赶考、人员出入,都要绕行院东的学院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停止,学院遂废,这里改为山东客籍高等学堂。客籍系指本地以外的学员而言,山东各高等学堂的客籍学生悉数拨入该学堂就学。辛亥革命后,又为中华民国山东省财政厅所在。解放后,这里先后成为山东省粮食厅、机械厅、省级机关宿舍等,景物变迁,旧貌难寻,现已划入大明湖公园,各个时期的建筑物荡然无存,其中,钟楼毁于日伪时期,剩下的就这一座破土台了。

上世纪50年代,时为粮食厅时,我对这处院落的印象颇深。大门处为八字墙,红漆大门甚宽,门钉凸起,外有廊厦,内有过道,一望而知乃官府所在。曾在里面的大礼堂看过电影,也不知是不是当年的大讲堂。门外是一条清澈的泉水河,蜿蜒流入大明湖。这个历史悠久的大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近百米,盛载过多少百姓的祈愿和学子的梦想。

上世纪90年代,明昌古钟迁往大明湖北岸的晏公台钟亭。徐北文先生为之撰《明昌钟亭记》,并书联曰:“金钟鸣处蛙声静;璧月升时客梦清。”大钟两度迁徙行走,从南而北,渐离市廛,空余斑驳古钟台,也使街名不副实。市民呼声日高,钟兮归来。这里将兴建“明湖晨钟”景区,为大明湖新八景之一。寺院一钟,学院一景,八百年当有一叶存留。(稿源:齐鲁晚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