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寺高僧骨灰瓷盖外流 更夫藏起代代传至今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中国佛教禅宗网讯 南京市民成业飞平时喜欢收藏瓷器,这项爱好源自家中收藏的祖先留下的三大件珍贵青花瓷器,而且这些瓷器都出自“名门”———都来自于金陵长干寺。

昨天,在成业飞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他视若珍宝的青花瓷,并听他讲述了这些青花瓷的传奇来历。

出自“名门”未知真假

还没见到东西之前,成业飞就先说起了它们的传奇来历。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家的祖传之物,是其祖先从金陵长干寺中拿出来的。成先生的祖上曾在长干寺打更,而且是专门打三更。当时一般老百姓家里是不可能有这样精致的瓷器,生活还是比较困苦,而成先生的祖上在长干寺中看到这几件瓷器,认为是很稀有的,就偷偷地把它带出来,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地让自己的子孙保留着。

记者问这个祖传之物已经有多少年,成先生说:“我也不太知道,就只是传下来了,我的祖父一代、父亲一代都只是好好的保存。”成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宝贝还没有经专家鉴定过,不过他相信是真品。随着最近大报恩寺地宫铁函里的七宝阿育王塔发掘出土,他更加相信这些瓷器是真品。问其原因,原来成先生认为,这些东西出自于长干寺,而大报恩寺塔的前身是建于东吴赤乌三年的阿育王塔。该塔位于长干寺中,而长干寺是古代南京的一座著名寺庙,所以他认为这些瓷器的价值应该也很高。

造型精致用途不寻常

之后,成先生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个被布盖好的有一定高度的物品。打开后,是四个叠加起来的“盘子”,碗身是红黄色的点彩,在圈足处还用红色勾勒一圈。成先生解释说,这个叫做“洛阳花蜂点彩盖棺”,是宋代的。

可在记者看来,这就是以前的一个碗。成先生笑说,不了解的人看到就会说“这不是盖砂锅的盖子嘛”!其实不是,这个还有很特别的用途,听上一辈说,这个是在寺里的僧人寿终正寝的时候用来反扣在骨灰盒上部,简单地说就是盖骨灰盒,但不是所有的僧人都有资格得到这个,是需要一定的修行才可以的。

接着,他又拿出了一个以莲瓣作为器物深口造型的碗,该器状似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在灯光的照耀下,温润纯洁,十分惹人喜爱。成先生介绍说,他的这个莲花瓣跟别人的不一样,在太阳光下,碗的外侧每一片花瓣的上方都有一条一条密密麻麻的茎状的细纹,他说别人的一般在内壁很少在外侧,所以还是很特别的。而造型取自莲花的形状则是因为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污泥而不染的习性,寓意廉洁。

对瓷器感兴趣买书自学

后来,成先生又打开一块黄色的布,里面放着两块长方形的瓷器,上面铺着蓝底,花纹是莲花,花底好似袭来一团波浪,莲花随之起伏,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有宛若十字架的条纹,整体造型优美,色彩厚实,完全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褪色。没褪色的原因,成先生也解释说,青花瓷器在陶瓷装饰工艺上叫做“釉下彩”,是以钴为着色料,直接在坯胎上绘画,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经12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具有不易磨损、不受腐蚀、不会褪色的优点。

成先生说:“这个叫做‘元青花\\\\’,顾名思义就是出自于元代,在当时寺庙中,我认为是盛贡品的器皿,比如一些祭祀的水果。”为什么懂这么多?成先生笑答,原来因为对瓷器感兴趣,他就买一些有关方面的书籍自学,一方面为了增长鉴赏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为祖传的瓷器鉴定价值。

成先生很高兴地拿出了一个三足鼎的瓷器,是去年5月份在朝天宫花1200多元淘来的,后经“十竹斋”的专家鉴定过,是大概清朝晚期的仿宋朝的钧釉三足鼎。瓷口还有一圈有花瓣装饰的金边,内底平铺着两条金龙缠绕的花纹的金面。在一个小袋子里还有一些类似的金扣子,这是可以扣在饰鼓钉上的,由于年代的久远,这些金饰的物品都已经腐蚀。能淘到这样的宝贝可让成先生自豪了。

虽然成先生觉得祖传之物是真的,但没有经过专家鉴定,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现在,鉴定它们的真假和价值,成了多年来的愿望。(稿源:金陵晚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