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禅宗网讯 从庄浪县城东行约30公里,便走近云崖寺的腹地:山势奇巧,林木葱郁,碧水映影,古刹悠悠。
很难想象,素以贫瘠著称的庄浪竟有如此美好的去处,可见造物的公平。在去云崖寺采访的路上,同行的庄浪县委宣传部报道组组长李顺民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风景古迹各地都有,但往往是有风景的地方无内涵,有古迹的地方少风景。云崖寺则是那种把风景与内涵集于一身的地方,很值得一去。”
上山的路是沿旧路新修的便道,从山下一直延伸上去,虽狭窄但不险峻。从北魏后期开始,一千多年时间里这条窄窄的路上从来就不缺少虔诚的朝山者:他们或布履缁衣,或峨冠束带。每个人都是带着希望上山,揣着心安回家。山外的朝代更迭、兴衰沉浮,都湮没在悠长的晨钟暮鼓里面了。
A、云崖胜境
云崖寺的具体位置在今庄浪县韩店乡东南,距离庄浪县城28公里的关山自然森林峡谷深处。因寺内石窟众多,景色秀丽,与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仙人崖等胜地齐名,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崖寺所在山峰,古称主山。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以山势独高而名,其中峰岭回环,溪流萦带。”以云崖寺为中心,在方圆不到5公里的范围内,有著名的八大寺以及店湾、店峡、木匠爷崖石窟和三教洞,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石窟群。据当地文物部门官员介绍,已发现的73孔中有石造像22尊,塑像128尊,还有大量的壁画、题记等。多年来经考古界研究,云崖寺石窟始凿于北魏后期,经过数朝修缮到明朝时进入鼎盛时期,从清末开始逐渐归于沉寂,渐渐衰落。
从山下沿便道步行一个小时左右,就来到云崖寺主峰脚下。远远望去,山呈麦垛状,与周围群山呼应连绵。正面山峰绝壁陡立,绝壁中央部位分布着三层建筑,错落有致,看上去像是嵌在峭壁上,悬空而里,令人惊叹不已。庄浪县文体局副局长王亚彬告诉我们,云崖寺是一座距今1600多年历史的石窟寺,是当地一处集石窟艺术与天然美景于一身的风景区。“整个景区东西宽13.75公里,南北长32.25公里。带状景区,里面有山、有水、有树,而且有历经沧桑的石窟雕塑,这样的景点在国内也是很少见的。”而最为当地人所称颂的人文景观主要是由朱林寺、大寺、西寺、乔阳寺、金瓦寺、佛沟寺、三清洞、罗汉洞、殿湾等寺洞组成的石窟群。史载“山势环抱,溪水潆洄,松杉柏桧,翠竹名花,蔚蔚苍苍,青葱掩映,且多仙踪古迹,无地不爽人心目。”是对云崖胜境的真实写照。
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宋代僧人法印辟白云洞,“其洞朝夕多云,而云多白,”四时“洞中出云,洞上盘云,洞前云驻,洞底云擎。”因而得名。目前云崖寺主寺存大量石造像和泥塑像,从时间上推定以北魏、北周时期为多。顶峰称为玉皇顶,又名中台,其下东西南北四台环拱。东台后面有笔架峰,西台后面有狮子峰,南台后面有升云峰,北台后面有神仙桌峰。众峰相拥,绵延且自成一体,巍然耸立,风景绝胜。
云崖寺风景迷人,胜迹很多,其境内异峰叠起,云蒸雾绕,密林参天,绿茵遍地;曲径幽幽,流水淙淙。从山下至绝顶,层峦叠嶂,万木葱茏。登上众山环拱的云崖主峰——玉皇绝顶,犹如置身大海碧涛,脚下云开雾合,怪石峥嵘,奇峰兀立。云崖寺石窟、白云洞等胜景奇观就镶嵌在此峰正面裸露的悬崖峭壁之上。
B、昔日的辉煌
古语称:天下名山属僧道。云崖寺也不例外。从北魏开始,千年来云崖寺香火兴盛,每个时代几乎都是僧道云集。而寺院建筑规模也在不断扩展,史料记载唐宋以来累代修葺,至明清时期,其建筑规模宏大,佛事活动盛况空前。据当地旅游部门官员介绍,兴盛时期云崖寺每年都要举行大型庙会活动,周边四邻八方游客、善士早早赶来,场面非常宏大。云崖寺僧道并存,释老共兴。千百年来,游人接踵,香火不衰。每年古历四月八,都举行大规模的庙会,据传此日为佛诞,届时各寺院道观大做佛事道醮,来自县内外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场面十分热闹。
有关当年云崖寺的热闹场面,明代万历十二年所立石碑《主山云崖寺成碑记》、《云崖刊石馔书》都有记载。遗憾的是,云崖仙境如同国内很多名胜古迹的命运一样,虽然远在闭塞乡间,也难免遭遇战乱、天灾等各种磨难而历尽沧桑。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很多殿堂被损毁,大批塑像被破坏。据当地文物部门官员介绍,在高于地面10米的第一层500多平方米圆形平台上,原有的佛殿、菩萨殿和禅房三座精美庙宇及其殿内塑像,第二层木构窟檐建筑都已不复存在。
眼前的云崖寺,仍可见井然有序的三层洞台,其内大小窟龛星罗棋布,92尊摩崖造像栩栩如生,14平方米壁画浮雕绚丽多彩。尤其从第二层攀援铁柱索链,拾级而上天梯到第三层窟龛,内塑6佛28菩萨2弟子18罗汉12神将,造像丰满自然,各具情态,彩饰刻画,巧夺天工,堪称造型艺术的杰作,这些珍贵文物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中外游客。我们去的时候,因为不久前汶川地震的影响,虽然部分窟阁暂时闭窟无法窥见全貌,但其规模气势依然难掩。
C、美丽的传说
来云崖寺游览的人,都喜欢登顶观景。盛夏时登上玉皇顶极目远眺,茫茫林海之中,秀岭奇峰,鳞次栉比,犹如八百罗汉列坐诵经。近观云崖,东西南北四台环拱,似众星捧月。对面南台,如经书开卷,又如归鹤展翅,故有“归鹤来戏”之传说。山后金牛峰、雪山峰、雷声峰数峰兀立。山前长岭上有两条石缝,传说是一喇嘛施用法术,从金牛峰盗得金牛后没收住,又从前山钻了进去,这条石缝就是被金牛挤破的,民间称“金牛鼻子”。山后的北台,由笔架山、棋盘峰、神仙桌、卧驼峰、金瓦寺山等五峰汇集而成,与前面的云崖峰合成一幅“五老观太极”的画图,意趣盎然。东台在云崖主峰左侧,又名观音山,巍峨高耸,赤壁千仞,靠近云崖的一壁叫八仙崖,崖上有观音洞、湘子洞等五窟,摩崖造像隐约可见。东台后有天女峰,山势险绝,如仙女凌空而降。东台对面绝壁耸立,名狮子岭,其势如狮子蹲卧,背上小峰突起,宛若军士列队,故又称行军峰。云崖主峰之右为西台,另称罗汉崖,崖面鹰洞垒垒如蜂窝,俗名“蜂儿坯子”。山顶怪石林立,错落有致。东西二台呼应对称,似两个翅膀,插在云崖主峰的躯体上。
沿云崖河前行,依次有大寺沟、盐场子、红崖寺等胜迹。大寺沟有悬崖峭壁、茂林深草,中间小溪奔涌,清澈见底,大寺、西寺、殿湾等石窟分布在这条沟里。而峭壁间古代栈道的印记依然清晰。庄浪县旅游局官员介绍,云崖寺及周边各个寺院遥相呼应,在整个景区内到处都有古人生活的影子。其中最为壮观的,是那些千尺绝壁,有的形如睡狮,有的高似层楼,有的悬若阁檐,有的势如飞瀑。在众多峭壁间,最有传奇色彩的一座叫“舍身堡”。庄浪县文体局副局长王亚彬告诉我们,相传一位笃信佛教的木工,修建好云崖寺群之后,不慎从此险绝处坠下悬崖,粉身碎骨。时人认为是脱化成佛了,为了纪念,称此崖为“舍身崖”,也称“木匠崖”,并为其凿洞塑像,造像至今还保存于崖洞中。
D、红崖寺与竹林寺
距离云崖寺深处不足一公里处,有一片30多亩空旷宽敞的草滩,为盐场子,曾经是丝绸古道上车马辐辏、驼队云集的驿站,其平平展展的地势和荒凉萧瑟的景色,记载着当年的喧嚣和繁华。盐场子对面有一峡谷,远远望去,一道石崖横亘面前,石崖上面大小窟龛呈一字形排列,这就是红崖寺。红崖寺石窟,较驰名的有两洞,一为千佛洞、一为文王百子洞。从云崖寺顺流而下,依次可见秋千架、竹林寺。秋千架由两两柱突兀而起的巨大石笋并立而成,状如炳灵姊妹峰,可望而不可即。相传王母娘娘曾慕名来到这块风景秀丽的地方游玩,支了秋千架,荡起秋千,十分尽兴。竹林寺面对的华庄公路,据考证这里曾立过集市,作过镇公所,更多的用场是过往客店。其丹崖峭壁上也刻凿着石窟,星星点点。
192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从崇信取道天水,投宿于此,在一回民儿童的导引下攀崖登游,临行赋诗:“投宿竹(朱)林寺,摩崖时隐见,昔日梵王宫,今作回回店……。”如今的竹林寺,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库,水域面积43.4平方公里,库容577万立方米,游人到此,犹如置身天山的天池边。竹林寺水库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云崖寺不仅有珍贵的人文资源,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各种野生植物生长茂盛,白桦、松柏、山杨、山柳、椴、箭竹等10多种主体林木联缀成22万余亩林海。纷繁复杂的森林植被中,蕴藏了党参、杜仲、猪苓、丹皮等300多种药材资源,也为金钱豹、梅花鹿、麝獐、锦鸡等珍禽异兽提供了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稿源:兰州晚报)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