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2随感 冯小刚是懂佛教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中国佛教新闻网讯:看了贺岁片《非诚勿扰2》,头脑中涌现出的第一个念头是:冯小刚是懂佛教的。正如很多人所批评的那样,《非诚勿扰2》在结构上不过是3个小品的组合:离婚仪式、试婚游戏和濒死者的“人生告别会”。然而,就是这样3个平平淡淡的小故事,却在寒冷的岁末再次打动了人心,将上千万人吸引进电影院。缘由何在?在笔者看来,这与电影有形无形地汲取了佛教的诸多元素密切相关,套用当代宗教学家的话语格式来说,《非诚勿扰2》在描述当代中国最先锋的都市生活之际,高度尊重了包括佛教在内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冯氏贺岁片肇始于1997年的《甲方乙方》,绵延10余年,成为伴随当代华人除旧迎新的精神大餐。从思想气质看,冯氏贺岁片一以贯之地保持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尊敬。在对2005年的冯氏贺岁片《天下无贼》的影评中,笔者曾经概括到:“冯氏贺岁片一直贯串着一个思路,这就是着力挖掘、颂扬生活中小人物的善良、淳朴,以此打动人心。岁末年首,风风雨雨走过365天的人们,坐在电影院里,品味着一个个和自己一样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故事可以是无聊的,噱头也可以是牵强的,但在影片的最后,冯小刚无不把主题归结于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赞美,而本质上驯顺善良的观众此时亦无不为之掬下一捧热泪。冯小刚的票房奇迹表明在变化莫测的现代化浪潮中,中国人对传统道德的肯认与期待。”

谐谑是冯氏贺岁片的一贯风格。不过冯氏的谐谑,表面是油滑、机智、自嘲和玩世不恭,实际上则蕴含着佛教世俗即神圣、烦恼即菩提的韵味。在冯氏的影片中,一方面,生活本身是荒诞的,一些貌似神圣的事物,特别是一些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都被解构了,就像那场比结婚仪式还隆重的离婚仪式一样;另一方面,表面荒诞的生活本身,亦蕴含着人类最本真、最纯朴的善良与正义。在冯氏电影里,人终究都是好人,没有坏人,所有的磕磕碰碰所要表达的都是:“活着就是一种修行”,这才是冯氏贺岁片持之以恒款曲暗送,同时也一而再再而三打动国人的密码所在。

自2010年开始,冯氏电影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佛教元素更直接的介入。在《唐山大地震》的片尾,当镜头摇向刻录着唐山大地震亡者名单的哭墙时,流行歌手演唱的佛教歌曲《心经》悄然响起,那一刻,多少观众的心泪在瞬间被催落。而在《非诚勿扰2》的“人生告别会”那场戏中,小女儿为身患癌症的爸爸朗诵了一首诗,当听到里面的“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等语汇时,笔者立刻想到,这不就是佛教中观的“八不”思想吗?后来在网上,我们得知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见与不见》,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扎西拉姆?多多。全诗为: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