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道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在青瓷发明后的近两千年中,精美的瓷器一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代表。随着明朝饮茶习俗的改变,宜兴紫砂壶的诞生顿时给中国陶瓷艺术吹来犹如商彝周鼎般的阵阵“复古”新风。这一在《阳羡名陶录》中被赞为“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的砂质茶壶,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

  2007年,紫砂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砂壶独特的成型工艺,正是由原料——紫砂泥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它和寻常陶瓷器的工艺皆不同,是用打泥片、镶接、拍身筒的方法制作,在成型过程中,完全摆脱了模具、模型的束缚,才有了“千奇万状信手出”的美誉。这种技艺不同于拉坯,只能做圆的基本形状;不同于瓷罐、瓷瓶,只能在表面以釉画作装饰和创新。它是“圆不一相、方非一式”,一以贯之、变化万端的工艺,有光货素器、筋纹器、方器、花器等不同品式,能将造化间万物的神态都幻化进紫砂泥的造型中。如花货中的竹段壶、梅桩壶、报春壶,以精准的提炼、运用,栩栩如生。像“报春壶”中的梅枝,壶身、流、把,点点用心,精到传神,将梅枝刻画得入木三分,准确地在壶体上传神出生态的韵味,用自然的造境成就整体的不凡。

  在现代紫砂壶的世界里,常常提到关于紫砂壶工艺的词,就是“全手工”。其实,“全手工”并非“徒手捏泥”,相反,紫砂壶的制作必须使用分工细致、灵活多样的工具。它们大多为木制,从拍泥片用的搭子、切割泥片用的鳑鲏刀、光身筒用的明甄等等,也是千变万化、古朴合宜。“全手工”即以最能体现宜兴紫砂泥得天独厚优越性的打泥片、镶接、拍身筒的方法制作紫砂壶。因为这样的“全手工”制作,烧造后的成品更富灵动和生机。即使在科技空前发达的今天,机器也无法替代紫砂壶坯体的手工制作,那是只能由人亲自完成、凝结着无数智慧的技艺,是从金沙寺僧“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开始,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法则,是阳羡宜兴独有的厚重的陶工制度,也是陶都人继承祖业、发扬智慧的活的标本。像“报春壶”,在将梅的精神融化进紫砂做成壶坯的刹那,就是艺人感受自然,领会、歌颂造化之美,并从心里流露到作品上的美妙过程。手和泥在这个过程里以最原始、最亲近、最欢愉的“舞蹈”施展创意,历经细心的修整与窑火的锻炼,才成就形神兼备的茶壶。

  泥坯制成后,壶须入窑烧造(宜兴前墅古龙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自古良材需锻炼”,经过1200℃窑火的锻炼,壶坯最终“在烈火中重生”。砂质坚硬而温润,色黯雅而诱人,形敦静而灵动,气韵流畅,腹纳乾坤。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从窑炉里出来的火候适宜的紫砂壶,骨子里已铭记着火的精、泥的魂,以紫色、红色、黄色的容颜,等待着热水的浇养,释放紫玉涵精的魅力。

  在制作紫砂壶的整个过程中,土(紫砂泥)、水(澄练)、木(工具)、金(工具)、火(窑火),“五行”兼备,正是《考工记》所云:“审曲面埶,以饬五材”。而“做壶之道”、工艺之法,就是遵循古制,抟捏造化,予最稀有绝伦的紫砂泥以最适宜的工艺,相得益彰、两全其美,从而最彻底、完整地诠释紫砂壶的实用与文化内涵。

  说到茶,可有无数个代表,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但若提及紫砂壶,就必定只有宜兴一处。“宝地”生“紫泥”——天下之大,紫砂只产于宜兴,这是大地得天独厚的眷顾与恩赐。紫砂壶作为茶道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它不但契合、丰润着“和、静、清、寂”等等茶道精神,本身也蕴含丰富的传统精神。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壶制作工艺更有着自古传承的严谨法度。广大的紫砂壶爱好者都十分在意壶是否“全手工”?是否古法制作?其间的差异,远不止于工艺本身(拍打而成坯体的气孔与拉坯、模制的皆不同)。紫砂的工艺之道,正是独立于“茶道”以外,自成一家之处。

  从明代开始(如文震亨《长物志》:“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陈贞慧《秋园杂佩》:“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许次纾《茶疏》:“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紫砂壶的形质受到文房、茶事的青睐。与其制作的章法、韵味一脉相承,卓立于世的原料和工艺赋予了紫砂壶醉人的灵秉、深长的意味。《大学》中说“格物、致知”,器小可寓大道,紫砂壶的形体、气质中包含着如禅似道的意境与美德,它们与茶相伴,凝成“壶道”的内涵——

  “和”,不仅是壶道的要旨,也是茶道的精神。不仅是文化的共性,也是万物的美德。

  壶道中的“和”,首先体现在制作过程中泥料与传统拍打、镶接工艺方法的相和,即“料与工和”。好比鲥鱼这种名贵的食材,本以清蒸方显真味,若偏偏用红烧、煎炸的烹饪方法,岂不是暴殄天物么?

  “文”,是文化、文质彬彬的意思。紫砂壶兼备实用器皿和泥塑工艺两者之美,在造型上,既有自成一格、以简洁器形裸胎展示紫砂泥质朴本色的光货素器(如仿古壶、掇球壶),也有取造化之神,复现万物之灵的花货(如报春壶、梅桩壶、南瓜壶)、筋纹器(如菊花壶);有取其它艺术形式精华的(如借鉴书、画、家具等元素融多种艺术气质于一身),也有用刻、塑、镶、嵌等多种技法以达到提炼、集中的艺术效果。到清代陈曼生开创“文人壶”的新境,把紫砂壶“形与文和”的气质推向高潮。当然,种种的借鉴、交融,都须达到“和”的境界,惟有“和”,才能给人以自然和谐的美感。

  壶与茶和

  紫砂壶的妙处,还在于砂质气孔有双向、内外置换功能,“能发真茶之色香味”(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这种“适茶”、“宜茶”的天赋,正是紫砂壶妙于茶饮的实用所在。在中国的饮茶器具中,各色瓷杯、盖碗,为数众多,却都只能充当“盛茶之器”,只是取其将茶汤盛放其中之用,它们本身除颜色、形制以外,没有适茶、宜茶的功能。而紫砂壶能真正与茶相融、相益、相和、相互作用,生成隽永的茶汤。它的气孔在作用于茶的同时,本身也因茶水的滋养发生着愈发温润的变化(即“养壶”)。茶与壶两者有相互的作用和影响,茶因紫砂壶的置换、宜茶功能,使茶水在壶内不闷气,充满生机,茶水更鲜活;壶因茶水的滋养,“略加涤拭自发黯然之光”,能“以茶养壶”,这种相辅相成的深入的“和”,在其它茶器中都不会发生。在陶都宜兴,远自唐代就产出贡茶,史称“阳羡贡茶”,阳羡宜兴的壶、茶双绝,实乃天作之合的奇迹,是造化之先就已存在的奇缘。人们在“茶道”中以茶养人,在“壶道”中以壶养茶,更以茶养壶。人、茶、壶三者之间如此和谐,不愧是养茶、养壶、养生、养心的大妙境界。

  人与境和

  在茶道中,“静”的意韵,正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来达成。茶、水在紫砂壶中静泡的过程,就是人心安静、等候茶汤出品的阶段。一壶茶分予数人喝,人们希望从饮茶中得到的不只有“和、静、清、寂”,还有朋友间同饮、同心的情谊,而茶壶为这种感情作催化。试想,若是各自拿一玻璃杯喝茶,就断不会有用紫砂壶“分杯共饮一壶春”的情感升华和意味深长,心与心的距离也没那么贴近了。所以,“有福同享”,谐音为“有壶同享”,有了紫砂壶,茶可同享、心可同知。在朋友、人情的意境中,紫砂壶还以其本身的艺术美(形态、材质),令茶饮变得更富清雅之趣。紫砂壶与茶之境和,与人之境和,更使人与人之境和——与朋友一起品茶、赏壶,得到身心的享受,因此有了环境、情景、意境的融和,自然有一种分享的和美。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