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饮茶习俗大约起源于汉代,当时的茶具和其它饮食用具没有明确的区分,如碗主要用来吃饭,但也可以饮茶和喝酒,壶、罐一类盛贮器可以储水,也可用以盛茶装酒。据中国茶叶博物馆介绍,我国自汉代至南北朝时期,陶瓷制品中的罐、瓿、壶碗都是茶具,其中,罐、瓿、壶应为盛茶容器,碗是直接与人们口唇接触的饮具。
最早的茶具多数为承包商器或原始青瓷制作。东汉晚期,越窑青瓷创造成功,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福音。瓷器坯体比陶器细腻、洁净;外施透明青色的釉层,使瓷器表面光滑,吸水率低或基本不吸水,陶质茶具换成瓷产品后,无疑给饮茶爱好者带来更多的舒适。越窑青瓷中的盛茶容器,除罐、壶之外,又多了一种洗的容器,洗比碗大,腹浅,一般可用以盛水或盛茶,小一点的洗,可直接作饮器。三国时期的青瓷茶具、容器仍为罐和壶,壶口内缘似盘形,故称盘口壶。饮茶用的是碗和钵。西晋时期,茶水的贮盛器除了壶、罐外,新出现了扁壶。扁壶、椭圆形,上端有圆形口,短颈,可随身携带,既可作茶具亦可作酒具,是一种多用途器物。东晋时,越窑青瓷器形向高发展,有秀丽挺拔的感觉,造型注重实用,纹饰简朴,弦纹为主要装饰,点彩广为流行,盛茶容器仍延续为壶、罐;饮茶用具新出现饮茶专用器皿——盏托。盏为碗形,托盘形。托内底塑有一内凹圆圈,承托盏底,使其不能滑动。托直接与手接触,可以防止烫手。
南朝时,越窑青瓷进一步向修长形发展,变得苗条秀气,与当时门阀士族“秀骨清象”的审美观点相一致。这时茶的盛贮器沿用壶、罐,饮用器仍为碗、钵。盏托广泛使用。盘口壶的盘口加深,颈加长,椭圆形腹,给人以修长匀称的感觉;罐较前稍有增高,口增大,平底,肩按桥形纽;碗多为直口,深腹,器壁减薄,腹下部缓缓弧收至底,与现代碗相似。钵直口,弧腹,平底,底比口大。盏托,托为浅盘式,圆饼形实足,盘中心塑有内凹圆窝,承托盏的底部。盏作小碗状,圆形实足与托相连。也有的盏托用高足杯和高足盘联成一体匹配成套。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时期。唐代社会盛行饮茶,士大夫文人更以饮茶为韵事,人们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和烹茶方法,而且对茶具也十分讲究,这无疑也带动青瓷茶具质量的提高。唐代初期,越窑青瓷总的倾向浑圆饱满,在质量上要求更高。釉色多数尚黄色,少数青绿色。常见的容器仍以壶、罐占多数。盘口壶,口颈粗壮,腹呈椭圆形;罐口较小,腹部外鼓,造型丰满。饮茶用具仍以盏托和碗。盏似小碗,托为浅盘式。这种饮茶专用器皿,应属士大夫家庭用品,平民百姓则以碗作为饮茶器皿。唐代中晚期,越窑趋向鼎盛时期,成型考究,坯体进一步减薄,器形规整,釉层滋润匀净表面光滑。这时盘口壶逐渐减少,新出现执壶。执壶,侈口,颈较高,椭圆形腹,肩下部一旁有一流,与流对称为环形把手。此壶既是酒壶,也是茶壶。盛茶用的罐,口比前期增大,平肩,上腹鼓出,下腹斜收至底。这时的饮茶用具进一步讲究。盏托应是主要茶具。盏亦称瓯,式样开始增多,有制成荷花或葵瓣形的,托盘面内卷,形似风吹叶卷的莲叶。茶圣陆羽在所著的《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对照晚唐时期越窑的盏,容量虽小,但底足纤细外撇不卷。也许陆羽把撇足视为底卷了。陆羽又在《茶经》中,对当时六地名窑作了对比,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以上这此,都说明越窑茶具与同时期各地名窑相经具有更多优越性。
唐代诗人在品茶之际,联系越中茶具写许多赞美的诗篇,如:
唐·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蒙名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唐·施肩吾《蜀茗词》:“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
唐·陆龟蒙《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遗杯。”
唐·郑谷《题兴善寺》:“茶助越瓯深。”又《送吏部曹郎中免南归》:“茶新换越瓯。”
唐·皮日休《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随,轻如云魄起。”
以上这些诗,诗人们对越窑茶具的造型、胎骨、釉色和盛放在茶具中茶色之美,都作了完美的描写,可见当时越窑制品深受诗人们的喜爱和在社会上深远的影响。
五代,越窑产地属吴越国钱氏管辖,钱氏推行“保国安民”政策,对中原君主屡有进贡,其中越窑进贡,其中越窑瓷吕是重要的贡品。专门设置官窑,烧造供奉之器,臣庶不得使用,故有“秘色瓷”之称。这时越窑产品更加精细,器物成型除仍注意造型优美外,增加了花纹装饰。鹦鹉、飞蝶、云龙、飞凤、莲荷等是主要题材。其时,茶具执壶和罐的腹部常做成瓜形。执壶的壶身一般压印5-6条内凹的直线,弯曲的长流,环形把手高于壶口,盏的底足比前期高,托盘中心的托圈也有增高,碗则向高和深发展,圈足外撇,制作精美。
宋时,越窑青瓷出现新的时代特色,釉层经前期透明,花纹装饰繁缛。盏托、执壶继续生产。南宋以后越窑逐渐衰落,并终于停产。此时,在浙江西南山区另一支青瓷窑系——龙泉窑兴起,南宋晚期是它的极盛期,以生产盘、碗、壶等品为大宗。这三种产品都是多用途器物。碗当然可以饮茶,壶能贮盛茶水。龙泉窑以釉取胜,最佳釉色称粉青和梅子青;釉层丰厚滋润,色泽晶莹,尤其是梅子青,色泽可与翡翠媲美,达到了青瓷色彩的顶峰。在龙泉窑兴起同时,我国著名瓷器产地——江西景德镇,宋代出现了一个新兴瓷种——影青瓷。“影青”瓷先前称“青白”瓷。釉色青白兼有。淡雅明澈,湿润如玉,器壁雕刻动植物花卉。产品以器为主,其中盏托产量较多,盏为撇口小碗,托盘形,内底中心置圆形窝,与盏底足相吻合,托边沿卷曲,饰重瓣花朵,当时属于高档茶具,开始大量传入绍兴南宁后期。当越窑青瓷衰落之际,我国南方别具一格的紫砂陶异军突起,迅速产制出一种深受欢迎的紫砂茶具而传往各地。紫砂陶产于江苏宜兴,该地盛产紫砂陶土和竹木薪炭,最初的紫砂产品生产作为煎茶或煮水工具。
元、明、清三代,绍兴所用的陶瓷茶具多外地运来,尤以江西景德镇 最多。浙江龙泉窑生产仍处在兴盛时期,新创制的束颈碗,更适合于饮茶。景德镇的影青瓷继续生产,除了生产各种碗,新添了扁形执壶,当可作为盛茶容器。其时,青花瓷生产趋向成熟,用青花颜料在坯胎上绘制各种花纹,再施以釉料入窑烧制。青花瓷幽雅明快,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元代茶具有碗和执壶,另外还有一各高足杯、口微剑,腹较深,近底处丰满,高圈足,非常适合于饮茶。
清代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为盛世。瓷器制品在产量和工艺技术上都达到新的高峰。青花瓷色彩浓艳,釉较前期薄又白,光泽良好。前期生产的斗彩、五彩继续发展,新出现了粉彩。这时,茶壶与酒壶已分开,茶壶多种多样,有圆桶形、扁圆形、椭圆形、方形等等,更有大、小之分。早时的盏托这时也改称茶碗、茶杯和茶船,茶碗,敝口、深腹、圈足,上有盖。茶船有两种,一为长方形,两端微翘,一为圆形,正中都有凹窝,可放置茶碗。大约清代晚期,出现了圆桶形茶杯。这种茶杯没有茶托,人们可握住把手饮茶,使用方便。所有这些茶具,器外壁都绘以花鸟、山、水或人物故事。
清代,紫砂茶具继续发展,紫砂茶壶更为嗜茶者所青睐,其原因是它具有非常适合沏茶的独特功能,其特点是:1.紫砂器烧成温度略低于瓷器而高于陶器,烧成后仍保持2%的吸水率和%气孔率,具有良好透气性,用作茶壶,可以保持茶的色、香、味,且不易馊娈。2.紫砂器内外不上釉,用作茶具,其浸泡出的茶汁不会含有害物质。3.紫砂器能经受冷热急变而不爆裂,严寒冬天里,用沸水冲茶可保无虞。紫砂壶传热缓慢,使 用时不会烫手。紫砂壶使用以后,长期摩挲玩弄,会产一种光泽,有“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之说,人们称为“玉色昌光”,有温文雅之感。
新中国成立后,绍兴永安瓷庄改店为厂,于1954年生产瓷器,恢复了传统越窑瓷业。所生产的瓷器,虽已不是传统青瓷而是白瓷,但可喜的是越窑故乡终于又生产瓷器了。翌年一月,烧制出第一炉越窑新瓷,产吕有碗、茶杯、盅等。以后陆续创烧出青花东湖风景茶具,微型茶具,对虾茶具、青花祥云茶具等等。对虾茶具,用青花绘制,色泽淡雅,轻盈秀丽,是茶具中较好的一个品类。
此时,紫砂陶已越出宜兴,不断向外拓展。1973年,嵊县陶器厂研制烧成紫砂器,当年就烧制出榔头壶、菊花壶等紫砂茶具。翌年,又开发出梅段壶、猴桃壶、高狮壶等12个品种。1978年增设紫砂茶具车间,不断改革创新,研究出一系列受人欢迎的茶具产品,其中葫芦茶具、葡萄茶具、茄子茶具、菱形茶具、梅花茶具、弯竹提梁茶具、龟龙茶具、蠡龙茶具、捆竹提梁茶具、十二生肖壶、如意牌紫砂茶具等10余个品种,得到陶瓷系统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大大丰富了茶具的品种。
除了以上所列各类陶瓷茶具外,绍兴还有一些铜制、锡制的茶具和毛竹制成的茶具,使用比较广泛,且具地方特色。列举如下:暑由各地茶会的负责人在街市或过往行人特多之处设置临时茶亭,免费供应茶水。为了保证茶汤的质量又能源源供应,资金较为宽裕的茶会必购置大型紫 铜壶一把,以茶需要。这种茶壶高达90厘米,全用紫铜薄片制成,壶腹内装有大型圆形铜管上细下粗,置有炉栅,不高茶灶,只要将点燃的木柴放入管内,通风拔火,燃烧猛烈,随时添加木柴,由于壶壁爱热面积较大,煮沸较快,每壶可容清水一担,并可随倒随加,暑天过后,茶会将壶擦干净,等待来年再用。有的居民家中遇婚丧大事,家中宾客众多时,常去茶会借用此壶,堪称方便。
家用铜茶壶。旧时绍兴居民家中的厨房除有三眼大灶外,另有一小型茶灶,上搁铜茶壶一把,下用木柴烧火。这种壶也多系紫铜 薄板制成,壶底内凹,成圆锥形,增加受热面积,客来烹茶,甚为快捷。山区农民也有用粗陶茶壶的,虽壶壁较厚,煮沸时间较长,但用以泡茶,既不夺茶之真香,又无熟汤气,能保持茶叶的色、香、味,至今仍受山农的喜爱。
冬令保温茶壶。凡茶不宜次饮。在热水瓶尚未传入之前,绍兴居民家中常置备保温茶壶。这种壶以锡制居多,倒入热茶后,壶的四周围以棉絮,外套黄漆木桶一只,桶口留出壶咀,客来随时倒出饮用,依然热气腾腾,一般能保温半天以上。今鲁迅故居内有此实物陈列。
农用茶甏。每逢早稻收割、晚稻插秧之时,天气酷热,水乡农民必带一甏茶放在船尾。这种茶甏多系粗陶制品,用粗茶泡水,容量约5-8斤,甏口有纽,可以穿绳,便于携带。山区则以竹筒代之,选用粗壮毛竹,截取中间一节,刮去竹皮、竹簧,只留竹心,重量甚轻,每筒可容5斤左右,上山砟柴,更为方便。
盛茶专用锡罐。用锡片制成的罐 ,是盛 放茶叶的最佳器皿,既可防潮,又不透光,且可避免茶叶走味失香。绍兴居民家中的锡罐 ,其形状一如瓷质彩瓶,每只可盛 茶叶3-5斤,罐上有盖,衬以棉纸,甚为密实。茶漆店也多用锡罐盛放高档茶叶,其形状为长方形,略呈扁平,容量亦数倍于家用锡罐。
毛竹舀茶工具。绍兴山区的茶亭内,暑天之时,将凉茶倒入缸内,缸旁放置二、三只毛竹制的舀茶工具,用毛竹的梢部,取其细长一节,上部削去半边,成圆锥形,插上一支竹柄,代替茶杯。这种舀茶工具不怕丢失,不会摔破,至今仍在山区广泛使用。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