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韵的探讨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对观音韵,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本文浅尝辄止,略作探讨。

  品饮铁观音大致为观形、听声、察色、闻香、品韵, 元代刘秉忠《咏云芝茶》赞铁观音诗云:“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 。

  张天福所谓“观音韵”,是指香气馥郁持久,独特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喉韵好,回味悠久,七泡有余香。

  古人有“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之妙说。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回甘带密,韵味无穷。

  陈彬藩先生所著的《茶经新篇》中记载:铁观音的滋味十分浓郁,但浓而不涩,郁而不腻,余味回甘,有如陆游诗句“舌根常留甘尽日”。

  台湾著名茶学专家吴振铎教授从其琥珀色茶汤中品得的“香韵”之美和“喉韵”之美,深情赞云:“蜜黄澄清近琥珀,幽兰浓郁舌根甘”。 认为观音韵表征之一:“香韵”奇绝,乃嗅觉审美的“香韵”;观音韵表征之二:“喉韵”甘醇,乃味觉审美的“喉韵”。喉韵者,大抵是指回甘之味也。一个“香韵”,一个“喉韵”,这是观音韵在内质鉴评上的两大聚集之点。正如安溪茶谚所说:“品茶评茶讲学问,看色闻香比喉韵。”

  准确理解观音韵,首先要把握韵和音韵的含义,《 说文》谓韵者和也。声音和曰韵。《 文心雕龙》注解韵为:“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韵”的含义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音韵,其后用于书画领域,到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且成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

  北宋美学家范温在《潜溪诗眼》 中道“韵”: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之其美。意思是说凡是最美的事物必定有韵,正所谓“韵者,美之极。”历代美学家曾经对于“韵”的含义有着各种规定:不俗谓之韵;潇洒谓之韵;生动传神谓之韵;简而穷理谓之韵。

  历来中国艺术都擅长于表现一种深远的意境和绵长的韵味,“以韵传神”体现传统音乐精神的内核,其神韵主要体现在旋律的线性美及音色与音势的丰富变化上,对神、气的精通与妙悟,对清淡、真雅之美的追寻,它所能勾画的是人类至情至性的生命气质。

  从这一角度看,观音韵就不单是指观音的兰者之香,更应该是是指铁观音香气的浓淡变化、王者之香的神秘莫测,若有若无、忽远忽近,缥缈不定。是一种香气的音韵流动和清幽隽永的暗香浮动。这种韵味是内在精神上的一种审美感悟和主观审美体验。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对音韵的描述有助于我们对观音韵的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