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佳茗——碧螺春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碧螺春”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江苏洞庭东山与西山,为吴中佳茗。据《太湖备考》,唐朝中叶,东山灵源寺碧螺峰的石壁中,有野茶数枝,系山人朱元正采制,其香异常,俗呼“吓煞人香”。现在此茶名曰“碧螺春”,还是康熙皇帝赐予的,据清代陈康祺在《郎潜记闻》卷五,写到此名缘起。“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岁产野茶数枝,土人曰吓煞人香。康熙乙卯,车驾幸太湖,老臣宋荦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有司,岁必采办矣。”这一记载较简明,而清代的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的叙述要详细一些,主要是说采茶者因茶叶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大家争呼“吓煞人香”。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依笔者之见,茶因置怀间而异香,不是不可能,然仍带有民间传说色彩,只能估且信之。

  现在,“碧螺春”不再是长在石壁上的野茶了,而是长在果林葱茏的山坞之中,受四季不绝的花果幽香侵润熏陶,所以它有花果香。此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密布,银绿隐翠,所以人们歌颂它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自古少”。冲泡后犹如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更可贵的是碧螺春茶用温开水冲泡,茶叶仍能沉于杯底。如杯中先冲了水后放茶叶,也照样下沉,吐香展叶。

  苏州的周瘦鹃生前嗜茶,他曾著文谈到“碧螺春”:“我很爱此茶,每年入夏以后,总得尝新一下;沸水一泡,就有白色的茸毛浮起,叶多蜷曲,作嫩碧色,上口时清香扑鼻,回味也十分隽永,如嚼橄榄。”近人徐珂《可言》引《负芬馆诗话》云:“色香味不减龙井,而鲜嫩过之”,这一评价是恰当的,“龙井”每市斤干茶含芽量为45000个,而“碧螺春”则有6万至7万个。

  碧螺春茶叶很娇嫩,采摘时必须非常及时。高级碧螺春的采制在春分前后就动手了,清明时节正是采摘的黄金季节。采茶时,摘其嫩芽、嫩叶各一,行话叫“一旗一枪”。又美其名为“雀舌”。焙制一斤碧螺春茶需近6万个这样的“雀舌”,且焙制工艺复杂,要求严格,上好的碧螺春要求“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真正是色、香、味俱佳。故人们又称其为“功夫茶”或“工艺茶”。

  民国四年(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碧螺春茶获得金质奖章,50年代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碧螺春茶是我国茶中的珍品,是吴县主要出口商品,远销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