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红军茶”探幽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衷耀福家住坑口村,村里随处可见“红旗不倒”的历史遗迹:有方志敏1931年入闽时刷写的“中国红军万岁”标语,有“新四军第三支队崇安留守处”旧址,有“坑口革命历史纪念馆”,有“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亭”。2004年,坑口连同武夷山的大安、赤石一同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坑口的红色历史如此灿烂,但笔者却是第一次在武夷山听到“红军茶”。战争年代,坑口村民就有自制野茶的习惯,作为去暑、消食、提神的好方子,还救过一位红军小战士的命:一次长时间蹲守在深山密林,暑气加上肠胃不适,这位小战士生病了,肚子痛得受不了,全身没劲,山上又没药品。无奈之下,小战士想起村民送的野茶,便泡了一碗喝,没想到两碗茶下肚,气顺了,肚子不痛了,精神也来了。

  从那以后,野茶的神奇功效在活跃于闽浙赣深山的部队中传开,每次进山战士们必带野茶。村民们知道部队战士喜欢这种野茶,便冠于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红军茶。一到做茶季节,家家户户都会做些送给战士。但由于坑口村多次蒙受过国民党顽军的血腥“清剿”,66个自然村先后被毁57个,3900多人口被杀被饿死仅剩500多人。“红军茶”这个概念也随着村子的被毁、人口被灭几近消失。

  衷耀福小时看父亲做过“红军茶”,掌握了制作技艺。红军茶整个制作过程全部用手工完成,衷耀福说,每道工序还是要凭经验,看似简单的工序,实则不简单的技艺。红军茶与武夷岩茶的制作有两大不同,一是少了发酵阶段,二是烘焙完的茶叶连叶带梗一起泡着喝,少了拣茶工序,真正是“粗枝大叶”。但就是这样一种生于农村、根植于乡土的东西,在战争年代却成了深山里战士必备的“良药”。衷耀福记得,小时候,夏天村民们家中每天都会泡上一大壶,一家人当作开水喝,如今,泡“红军茶”当开水喝的村民已经非常少了。

  由于“红军茶”并不能给村民带来多少经济收益,如今,村里会做愿做“红军茶”的人很少。衷耀福说,在他那个自然村只有他一个人每年会做一点,把它当作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茶。据洋庄乡党委书记周靖介绍,“红军茶”这样的茶树在坑口和大安的深山有许多,面积约有500多亩,但由于“红军茶”的这段历史鲜为人知,只有坑口、大安少数年岁大的老人知道会做,使得“红军茶”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村民们也不再称其“红军茶”,改称“野茶”。

  4年前,洋庄的大安、坑口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洋庄乡党委、政府一直都在努力挖掘红色资源,不仅重新修缮整治了大安红色遗址,还开辟了红色旅游线路,有红军潭、红军地道、红军之家、红军街等等,但最有特色的“红军茶”至今还没开发出来。为将“红军茶”发扬光大,今年,洋庄乡引进了一家外地茶叶企业到大安和坑口考察生态环境和红色旅游,这家企业已在着手策划开发红军茶。

  武夷山的一位茶专家说,其实,“红军茶”是武夷山绿茶的一种,接近高山云雾茶,但由于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特别是大红袍、正山小种红茶在市场上很有名气,也使得生长在大红袍故乡的“红军茶”被人们忽略了。

  衷耀福说,只要让红军茶的这段历史回归,在红色根据地里占据一定的位置,就是红军茶最好的归宿。据悉,武夷山大安、坑口红色生态旅游线路,2007年接待游客11050人。“红军茶”因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战争年代曾服务烽火战士,如果和平年代能为老区人民服务,也许能成为老区人民的又一条重要致富之路。(稿源:福建之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