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茶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僧与茶结缘之说古今流传,古诗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我山中”。佛门也流行一禅语说“茶味禅味是一味”。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下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饮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效仿,遂成风俗。,许多僧人嗜好饮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对僧人普遍饮茶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

  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饮茶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几乎寺必有茶,僧必善茗,寺院里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茗之处;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人饮茶所击之鼓;寺院设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佛寺里的茶叶称作“寺院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则还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众僧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而僧人对我国茶艺的发展也起过重要作用,他们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姜等一起煮饮。则称为“茶苏:到了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斗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这些有助于当时民间饮茶习俗的普及。据说,古代虔诚的佛教之徒,总是以鲜花一束,清茶一杯,奉献于佛前,因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着“茶禅一体”、“茶佛一味”的说法,将茶佛文化融为一体。

  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许多饮茶大师出自寺院里,唐代陆羽,曾是竟陵寺僧人,嗜茶且精于茶道,后被誉为“茶王”、“茶神”。所撰《茶经》,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他把酒贬得如此之低、把茶说得神乎其神、虽不免有失偏颇,却不难看出僧人与茶的密切关系。

  佛事与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之所以相生与共,这与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这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一时间;佛教盛于唐,与饮茶习俗遍及中国几乎同步。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从地点看,高山密林远在红尘之外,是追求“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佛教建寺庙最理想的地方,佛事与茶基于各自理由,一同扎根于探山,“高山出好茶。名茶出名山”。纵说茶史,茶经历了天然采集到人工栽培的漫长转折岁月过程。首开茶树种植之先河的,大都是寺院的僧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素有“佛天雨露偏,帝王仙浆”之誉的名茶“天台云雾”就首创于僧人之手;现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直所裁。称为“仙茶,。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东林寺所植。福建武夷山出产的名茶“武夷岩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得法,僧人们根据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凤尾龙须”三种名茶,武夷山天观寺所产大红袍。也是寺院名茶;江苏洞庭东山碧螺春茶,是北宋洞庭东山水月院山僧所植并制“水月茶”。安徽黄山松谷庵所产黄山毛峰、安徽九华山的九华毛峰,徽州松萝庵的松萝茶等等,都是产于于寺院的名茶。

  以茶道闻名于世的日本,原来并不产茶,在唐代,日本留学僧从中国明州广惠禅寺、宁波天童寺把名茶种带回日本,种在梵释寺等寺院。弘仁六年(公元815年),嵯峨天皇到梵释寺品茶,十分高兴,下令推广茶叶种植,从此,中国茶叶在日本扎根繁殖。日本本第一本《茶经》也是宋代僧人传播禅宗时回日本所著,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起了很大作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