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人口众多,除汉族之外,还有彝、藏、羌、苗、土家等,民俗现象纷繁复杂。“天府之国”核心的四川盆地,又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是我国栽培茶树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人在其农耕劳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日常交往的社会活动中,产生、流行了为人们沿习和传承的民俗茶俗。
四川民俗茶俗现象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四川民间文学中的古蜀神话、各种传说、故事以及民间歌谣、谚语、《竹枝词》、方言、歇后语的洋洋大观,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世代流传的语言艺术结晶。本文仅以四川民间口头文学文艺流传的茶俗文化,作一个横截面的实录,概述四川民间文学中茶俗文化。
一、文化起源神话──神农吃茶
都江堰(即灌县)市是四川西路茶的主产区,历史悠久。在当地民众中流传着神农时,人们在树木里啃野兽肉,弄得肚皮发胀。一天,神农睡在树脚下,吃了从天上掉下来的水水,肚皮不那么胀了,他伸手捋把叶叶来嚼很涩嘴,却可消饱胀。从此就有了神农尝百草得“涩”而解毒的神话。这个反映自然天象的神话,表达了人们对神农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都江堰青城山天师洞还存有唐代石刻神农像,祠祀至今。
二、四川名茶的传说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盛产名茶,并与宗教结缘,民间流传着很多名茶的传说。
1.“仙茶”的传说
相传[西汉]末年,邑人吴氏理真,在蒙顶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采制成茶泡饮能治百病,七株茶被人称为“仙茶”,后来取名为甘露茶,茶树历经一千多年,七株“仙茶”,在蒙顶山现存的[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上均有记载。
2.鹤鸣仙茶凝如鹤
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层层茶树似海浪,棵棵青茶绿如涓滴。
据传,道家张三丰在鹤鸣教书时,听人讲鹤鸣山的茶唯白鹤停歇过的那棵才是好茶。三丰找到歇过白鹤的茶树并打上记号,第二天采下树叶制成茶,抓一点放进碗里,用开水冲泡后,看见茶叶漫漫张开,变成一只一只象在飞的白鹤。突然从茶碗中飞出一只,变成一个童颜鹤发的老头,飘然不见了。三丰就采这棵茶树籽,种遍鹤鸣山,制成茶不献官,却把茶叶分送给山民,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难怪病。后来,老翁度张三丰成了神仙。鹤鸣山茶被朝廷饮定为贡茶。
3.雾中山茶和八功德水的传说
[清代]有位皇帝,三十多岁头上长出几根白发,令御医在一年之内主其白发转青,不然,要砍头问罪。御医用尽药方,仍不见效。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个和尚指着西方,比着“八”字。经僧人解梦,是说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晋原县(今大邑县)开化寺后山上长的茶树,制出的茶叶能除病益寿,“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泉水泡雾山茶,皇帝喝了,白发就能转青。御医照此办理,服用后,果然白发转青。皇帝册封八功德水为神水,御定雾中山茶为贡茶。[宋代]诗人陆游在蜀州作官司时品尝此茶,赋诗一首“少逢重九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中生白发,瓦炉独式雾中茶”。[明代]新都学者杨升庵赞此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的特点,因此为名。
4.抗贡茶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来峨眉山,把茶籽种在山上,还教山民管理茶树的方法。从此,峨眉山上就有了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茶农摘下茶叶制成香茶,紧结纤秀取名“峨蕊”,扁直形如竹叶取名“竹叶青”,游客们喝了赞不绝口。
一年,康熙游峨眉山,喝好茶,降旨每两年向皇宫进贡一次。到时百姓们不能采摘,守着茶树哭泣。一位身穿绿衣姑娘见状,说她有办法,将手中白纱巾在茶树上一绕,茶树全变成了白枝白叶,县官司派人采摘制成,康熙一见大怒。不送贡茶时,茶树又转青,又制出香茶,康熙听说,令全部砍光。等砍树人一走,百姓就给茶树除草、培土、施肥,第二年长得茂盛青翠,百姓又喝到香茶。年复一年的砍,百姓们年年培育茶树,一连砍了九年,而且还连根挖,当挖一棵老茶树时,挖一下,长得高,象一把伞,结满很多大茶果,县令叫用刀快砍,茶果象雨点往县令头上落,这拨人逃之夭夭,从此再也不敢来砍茶树,人们就叫那棵老茶树为“抗贡茶”。
三、青城茶和花茶的故事
这些故事与传说不同,不一定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情节多属虚构,时间也不确定,是属狭义的故事。
1.青城茶的故事
相传,[唐代]时,安禄山叛军打入京城,唐明皇带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故事讲述杨贵妃被逼处死后,唐明皇在梦中见到他心爱的妃子,在青城山献茶请他品尝,皇上见汤色碧绿,芽叶直立,清香扑鼻,茶水不浑不酽,闻到就觉得神清气爽,喝了周身有活气,连说好茶!梦醒后,叫随从找当地最好的茶农,连夜赶制这种茶,皇上封这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代]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
2.花王与茶姑的故事
四川从[明代]起开始制花茶,成都人喜爱喝茉莉花茶,流传着一则有关茉莉花茶的故事。相传,古时龙泉驿东山一带,从大面铺到海螺寺遍栽茉莉花。入夏,纵横几十里花香不断。一天,有人看见石经寺附近的茉莉花丛中,走出一个玉一般洁白,冰一般晶丽的一王子,被称为“人间第一香”的花中王子。
龙泉山的云雾山中,生长着茂密的茶树,每到夜晚,林中便走出一群茶姑,嘻嘻哈哈边走边笑,手拉着手结伴追赶茉莉花王。撵上后,王子热情欢迎茶姑,在她们的青丝的鬓发边插满芳香的花蕾,久香不断。后人咏叹:“茶情偏与夜相投,心事鬓边羞。薰醒半凉梦,能消几个开头?风轮浸卷,冰壶低架,香雾飕飕,更著月华相恼,木樨淡了中秋”。成都人爱饮茉莉花茶,大概和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无关系。
四、民间茶俗歌谣
民间茶俗歌谣为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对生产生活的直接感受,其形式简短,通俗易唱,喻意颇为深刻,内容有农作歌,佛句歌、仪式丧礼歌、生活歌、情歌等。四川民间茶俗歌谣十分丰富,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
1.农作耕耘的薅秧茶歌
《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对排,望见幺姑送茶来。只要幺姑心肠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叶采一篮,竹心芦根配齐全。还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薅秧歌》:“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四川农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盐蛋的习俗,农民边薅边唱歌是川西坝子“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2.生活茶俗歌
反映社会底层人生活辛劳的茶俗歌谣有《茶堂馆》:“日行千里未出门,虽然为官未管民。白天银钱包包满,晚来腰间无半文”。《掺茶师》:“从早忙到晚,两腿多跑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升米钱”。两首茶俗歌谣唱出了他们艰辛和苦情。在反映家庭情感的茶歌《我要去看我的妈》:“巴山子,叶叶塔,巴心巴肝惦爹娘。圆茶盘,端茶来,方茶盘,端花来。不吃你的茶,不戴你的花,我要去看我的妈。”
3.仪式丧礼茶俗歌
仪式歌是四川歌谣中最为丰富的部分,内容最全面的是婚礼和丧礼歌,《赞采茶诗》详细记述旧时丧礼的程序礼仪。唱词:“为儿亲,去采茶。手提筐,身穿麻。山又高、路又窄,哭哭啼啼往前跨。抬头望,见乌鸦,呱呱叫,叫呱呱,叫的昌儿爹(妈)。前日里爹(妈)为儿,今日里儿为爹(妈),好似反哺乌鸦。奏乐师,实在苦,情你吹个《鸦反哺》。朝前走,过山垭,一派青松乱交加。山坡赶羊羊乱跑,好似猛雨打残花。奏乐师,不要慌,不要忙,请再奏一曲《山坡羊》。回头心胆怕,用手扳住茶树桠。思念儿亲双泪洒,盈筐雀舌,满筐龙芽,采得香茶便归家。曲曲弯弯路,重重叠叠垭。不觉红日渐西斜,急转路三忿。……忙烹茶,自吁嗟,思念儿亲泪如麻。……为采茶,上高册,顾不得山遥路远,急急忙忙往前钻!奏乐师,听得端,请吹一调《行乡子》,壮一壮孝子行颜!抬头望,望无边。岷山顶上接云霞,不怕远,来采茶,手提筐筐往上爬。……提起茶叶回家转,烹此新茶与亲餐。一路之上不敢慢,急急犹如虎下山。奏乐师,你辛苦,请你打起包包锣,擂动牛皮鼓,架起大蟒筒,吹首《下山虎》!”这首仪式丧礼歌产于都江堰。都江堰是四川产茶区,茶农一生在高山上种茶采茶非常辛苦,民间以采茶编成唱词作丧礼司仪歌,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悼念,直接反映丧礼茶俗文化的歌谣还不多见。
4.情歌茶俗歌
情歌是民歌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魅力的部分,这里叙述的茶俗情歌,其语言,感情色彩,及表现出来的民情风俗,都具有四川茶俗风情的特色,把爱情表现的大胆、泼辣、直率、热烈的有《太阳出来照红岩》:“太阳出来照红岩,情妹给我送茶来。红茶绿茶都不受,只爱情妹好人才。喝口香拉妹手!巴心巴肝难分开。在生之时同路耍,死了也要同棺材”。把爱情表现含蓄。委婉的有:《高山顶上一棵茶》:“高山顶上一棵茶,不等春来早发芽。两边发的绿叶叶,中间开的白花花。大姐讨来头上戴,二姐讨来诓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讨,手摇棉车心想他。”《望郎歌》:“八月望郎八月八,八月十五望月华。我手拿月饼来坐下,倒一杯茶香陪月华。我咬口月饼喝口茶,想起我情哥乱如麻”。“四月望郎正栽秧,小妹田间送茶汤。送茶不见情哥面,不知我郎在何方”。《渣渣落在眼睛头》:“红丝带子绿丝绸,默念情哥在心头。吃茶吃水都想你,眼泪落在茶碗头。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以茶为媒,以饮茶、送茶来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和爱慕,篇篇美玉,散发着浓烈的生活气息。男女对唱的山歌情歌有:哥唱:“妹儿采茶在山腰,青苔闪了妹儿腰;有心栏腰扶一把,怎奈隔着河一条”。妹唱:“这山采茶望那山,讨得嫩叶做毛尖。哥哥不嫌味道苦,卖茶买来油盐米,娃儿大小笑哈哈。高高山上一棵茶,一对麻雀往上爬。问你麻雀爬啥子,口干舌燥想喝茶?岩上绿了枇杷茶,郎在崖下放木漂。滩陡水急穿云过差点闪断妹的腰”。枇杷茶为四川崇庆县文井江西岸山区所产,树干高10m余,树围数十cm,史称“尤门贡茶”。这是姑娘们嬉戏唱给小伙们听的山歌情歌。
5.儿歌茶俗歌
儿歌是四川民间歌谣中的一朵鲜花,最为有趣和绚丽。《王婆婆,在卖茶》是一首儿童做游戏所唱的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了幺姑说闲话”。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的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戏时,边唱歌边扣相关的指头。这首茶俗儿歌,形式活泼,易唱易记,老少皆宜。
6.佛句茶俗歌
茶与佛家结缘很早,佛家在寺庙念经等佛事活动饮茶。佛句子《大路边一棵茶》:“大路边上一棵茶,不等春来就发芽。问你为何发得这么早?烧香居士要吃茶”。《烧杯香茶念起来》:“初一十五庙门开,烧香居士上庙来。打开佛门迎接你,烧杯香茶念起来”。这是反映朝山居士和佛家念佛饮茶的茶俗歌。
五、茶俗谚语
谚语,川西地区称为“口前语”,四川人说话都爱讲上几句。谚语为人们流传的固定语句,简短通俗,在民间茶俗中,随处可见,衣食住行有:“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酒吃头杯好,茶喝二道香”。“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吃烟酒茶,枉在世上走”。“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幸福茶俗谚语:“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自然知识气象:“早晨发露,等水烧茶;晚上烧霞,干死蜞蚂”。谈吐茶俗谚语:“冷茶冷饭吃得,冷言冷语受不得”。持家经营:“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粗茶淡饭布衣裳,省吃俭用过得长”。林业茶俗谚语:“向阳茶树背阴杉”。反映个人之间关系的:“人走茶凉”。“有茶有酒好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生产知识:“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卫生知识:“不喝隔夜茶,不吃过量酒。”是非茶俗谚语:“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等等。这些反映方方面面的茶俗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文化意蕴耐人寻味。
六、展言子(歇后语)──短文茶俗文化
四川人说话爱“展言子”,即说话时讲几句歇后语等。歇后语生动有趣,喻意贴切。地方特别的言子,指由某一地方特殊的而又为这一带人熟知的人、事、物而产生的言子,多在言子产生的地方流行。四川省什邡市李家碾有个茶社名为“各说各”。人们便展个言子为“李家碾的茶铺──各说各”。“铜炊壶烧开水泡茶──好喝”。“茶壶里头装汤元──有货倒不出来”。“茶壶头下挂面──难捞”。“茶铺搬家──另起炉灶”。“茶铺头的龙门阵──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等等。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