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古代的文士茶会,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前后,即已然风靡于世。只因其自身在传统文化领域内拥有莫大的优势,故尔尤富独特的集体文化魅力:即如才艺角色之荟萃,人文生态之繁芜,伦理道德之奉行,清尚人格之守护,审美情怀之深闳,礼仪风范之合度,驰骋领域之阔大,文采风流之披露……这一切,比之其它国度的诸般茶会样式,包括日本茶会样式在内,却皆无与匹俦矣。
而滕军教授作为《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作者,照理说,她本当极其熟悉,极其珍视中国文士茶会这种茶道文化样式,并且更应作出清晰而郑重的文化评价和历史评价。须知,昔日盛行于隋唐时代及其之前和之后的我国文士茶会并僧侣茶会,正是当初日本茶会直接借鉴、直接效法的唯一经典范本。假如不是凭籍于此种经典范本之参照之模仿,恐怕迄于今日,则日本国度的茶道文化恐怕还无从说起呢。试想想罢,中日茶道文化交流的历史演绎之逻辑,难道不正是这样的么?
然而令人极其遗憾的是,在滕军教授的笔下,我国古代的文士茶会,竟成了她蔑视的对象,贬损的对象,讽谑的对象,无端地对之作出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乖戾评说。即如指称颜真卿与湖州文士们举行的某次赋诗茶会,竟说什么这是“隋唐时期从史料上可查的唯一的一次”而已。其原文是这么说的:
当时颜真卿(709-785)正仕途遇坎坷,被贬为湖州刺史,湖州的文人墨客纷纷聚集在他周围。一日夜晚,六位高士共饮香茗,乘兴赋诗。这次茶会也是隋唐时期从史料上可查的唯一的一次文士茶会。——引自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第40-41页
我不知道滕军教授所指的这个“史料”,究是谁家的“史料”:中国的呢?抑或是日本的呢?还是来自其它什么神秘的角落、莫名的角落的呢?我敢说,她所指称的这个“史料”,那是断断乎不会是咱们中国的。
二
谁都知道,唐代本是我国茶道文化的隆盛时代,辉煌时代。此时文士茶会,则亦随之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多彩多姿,灿若繁卉。却哪里会只是什么“唯一的一次”呢!对此,我想即使不用印证任何史料,人们都会辨别得出此说无非是另类的天方夜谭罢。不过,若是单单这么说,则恐怕又会引起某种不必要的误解,以为“可查的史料”果然无从检索之呢,那样一来,岂不是反被证明着所谓“唯一的一次”之说,竟俨然成了史实了么?鉴于此,我只得不惮烦琐,且把见于唐代诗赋所描述所咏赞的那些个风貌各异的文士茶会,详予罗列一番。我知道,但凡罗列式的文字,谁看了都不会发生兴趣。可这却又有啥办法呢,此乃不得而已耳。对此,若蒙读者诸君体谅之,则不胜感荷矣。
兹即就我随手拈来的有关唐代文士茶会的琐细史料,亦即若干个例,一一检点如下:诸如当年贾常州、崔湖州在境会亭,为欢庆开园采摘新茶而举行的初春茶会;释皎然于农历九月九日在山僧院中,邀约陆羽等诸茶侣举办的重阳茶会;陆羽在江西上饶为喜贺山舍落成而举行的新泉茶会;颜真卿、陆羽、释皎然在三癸亭先后邀集诸位诗人并茶人频频举行的吟诗茶会;吕温在农历三月三日茶宴席上为品啜阳羡新茶而举行的试茗茶会;鲍君徽在东亭林竹荫下举办的幽篁茶会;刘禹锡在朗州西山寺举行品茗赏兰的兰若茶会;刘长卿在惠福寺邀请陈留地方诸贤举行的联谊茶会;诗僧齐已在陆羽故居举办的竹坞茶会;武元衡与贲法师等僧人在资圣寺举行的晚春茶会;白居易与元郎中等茶人在严冬季节举办的雪水茶会;孟郊与刘言史等诗友在洛阳北郊举行的村野茶会;白居易在杭州冷泉亭举行的咏泉茶会;崔珏盛邀几位女才子举行的美人茶会;独孤及在无锡惠山寺新泉处举行的灵泉茶会;钱起过长孙宅与朗上人举行的玄谈茶会;李嘉于招隐寺东峰茶宴席上举行的稻香茶会;白居易与诗僧佛光在赴香山精舍途中举行的轻舟茶会;姚合与诸茶侣在果树林中举办的杏香茶会;杜牧在宜兴茶山举行共赏新茶的谷馨茶会;李德裕于春日深夜,邀来诸茶侣在马燧将军宅上举行共赏新茶的深宵茶会;白居易与三位妻舅,即杨汝士、杨虞卿、杨汉公举行的论诗茶会;刘禹锡偕同僧友诸人,在鸿举法师寺院中举行的饯别茶会;李约与西域胡商在舟行途中举行的盟约茶会;钱起与赵莒等诸位茶人举行试啜阳羡紫笋茶的草庐茶会;颜真卿屡次盛邀湖州一带的墨客骚人举办赏鉴书法艺术的翰墨茶会;诗僧灵一与元居士在青山潭举行的野泉茶会;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履道坊家中隆情举办的七老茶会(按:七老者,即指八十九岁的杨杲,八十八岁的吉皎,八十七岁的刘真,八十五岁的郑据,八十三岁的卢真,七十七岁的张浑,加之七十四岁的白居易是也);颜真卿在浙西任湖州刺史期间,先后邀集数十位文士,其中著名文士则有释皎然、陆羽、皇甫曾、袁高、杨凭、张荐、杨凝、陆士修、崔万、李萼、韦介、裴循、吴筠、汪蒙、范缙、王纯、王修甫、释尘外,颜颛、潘述、颜浑、蒋志、刘全白、耿、柳淡等,他们在编撰之余,则每每举行或赋诗,或赏画,或论帖,或评书的风雅茶会,等等,等等。
上列诸例,止是随手拈来而已,自然不免挂一漏万。其实就我国历代的文士茶会来说,确乎乃浩瀚无涯,源远流长也。我想,若是茶界日后有哪位学者果堪把我国历代文士茶会编撰而成专卷,则必俱洋洋大观矣。
鉴于上述,我这里不能不作出深一层的追问:滕军教授所说的“可查的史料”,究是从何处觅得来耶?而如我所征引的上述这些个史料,莫非一概属于“不可查的史料”么?唔唔,说到这里,恕我直言不讳地讲一句,所谓“隋唐时期从史料上可查的唯一的一次文士茶会”之说,盖乃纯乎属于心造的“史料”耳!而凭着心造的“史料”,评说我国古代文士茶会的历史,则这历史的真相岂有不被扭曲得面目全非之理乎!
三
论述我国唐代的文士茶会,竟说只有“唯一的一次”而已,这已然够乖戾的了罢,不过尚还不止如此。且看滕军教授在论述日本平安时代的所谓“弘仁茶会”和所谓“嵯峨茶诗”时,其所作出的另一番乖戾的评说罢。
我国茶界的某些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朋友,对于日本平安时代的所谓“弘仁茶会”并所谓“嵯峨茶诗”之说,不免都比较陌生罢。为此,我在这里不能不作必要的引述,以便大家更好的辨析之,鉴识之。
关于所谓“弘仁茶会”,滕军教授这样撰述的,云:
……814年时,嵯峨天皇28岁,滕原冬嗣(左近卫将军)39岁。就在这年的初夏,在滕原冬嗣的宅院里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茶会。(此着重号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参加者除上述二位外,还有嵯峨天皇的弟弟——其后的淳和天皇和《经国集》的主编滋野贞主以及众多大臣。闲居院内有池塘、岸柳、长松、水竹、绿苔。松荫下人们横琴听曲,药室(茶室)里传出捣茗的声响,有人吟诗,有人垂钓……据《类从国史》弘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条记载,当日天皇挥翰,群臣献诗。期间恐怕创作有多首茶诗,但现今我们只能看到嵯峨天皇、皇太弟(即其后的淳和天皇)、滋野贞主的三首诗。抄录如下:
(一)夏日左大将军滕原冬嗣闲居院 嵯峨天皇
避暑时来闲院里,
池亭一把钓鱼竿,
回塘柳翠夕阳暗,
曲岸松声炎节寒。
吟诗不厌捣香茗,
乘兴偏宜听雅弹,
暂对清泉涤烦虑,
况乎寂寞日成欢。
(《凌云集》)
(二)夏日大将军滕原朝臣闲居院纳凉探得闲字应制 淳和天皇
此院由来人事少,
况乎水竹每成闲,
送春蔷棘珊瑚色,
迎夏岩苔玳瑁斑,
避暑追风长松下,
提琴捣茗老梧间,
知贪鸾驾忘嚣处,
日下西下不解还。
(《文华秀丽集》)
(三)夏日陪幸左大将军滕原冬嗣闲居院应制 滋野贞主
寂然闲院当驰道,
只候仙舆洒一路,
酌茗药室径行人,
横琴玳席倚岸居。
松阴绝冷午时后,
花气犹薰风罢余,
水上青萍莫赴浪,
君王少选爱游鱼。
(《凌云集》)
——引自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第35-37页
我这里先就所谓“嵯峨茶诗”之说,作些必要的辨析。——这个辨析之所以必要,只因它直接牵涉到对于日本茶会和中国茶会的历史评价问题,确乎非同小可也,故尔极有必要先行辨析之。
谁都知道,鉴别一首诗作是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茶诗,并非单单听凭某位著作者个人说了就算数的,而必须获得社会的认同,取得大众的共识,才算站得住脚。譬如就以所谓“嵯峨茶诗”来说罢,滕军教授口口声声论定它是一首茶诗,而且对之作了至高无上的评价,似乎卢仝的《七碗茶歌》都不堪与之相媲美呢。然而我这里却不能不提出这样的质疑:这首嵯峨诗作,果真是一首纯粹意义上的茶诗么?我这里且就这首诗的命题、题旨、结构、文字这几点,作一番解读罢。
且看这首诗作的命题云:《夏日左大将军滕原冬嗣闲居院》,显然,这并非咏茶的命题;若将卢仝的《七碗茶歌》的命题用来比照一下,就更其一目了然:《七碗茶歌》的命题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只须看这诗题,就知道这必是一首茶诗。而嵯峨诗作的诗题呢,一瞥之下即大抵看得出,它不是咏茶诗作。待到读了全诗之后,谁都会明白;它的题旨亦非咏茶的题旨;它的结构,亦非咏茶的结构;它的全文,亦非咏茶的全文。比如首联的“避暑时来闲院里,池亭一把钓鱼竿”,这哪有咏茶的影子呢。又如颔联云:“回塘柳翠夕阳暗,曲岸松风炎节寒”,同样不见咏茶的影子。再如尾联云:“暂对清泉涤烦虑,况乎寂寞日成欢”,仍然不见咏茶的表述。只有颈联的第一句中,提及“捣香茗”之事。原句说,“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此联上句显然是在咏赞吟诗。全句的真意是说:此刻陶情于吟诗之乐,即使耳畔传来捣茗之声,却也不觉得厌烦呐,所以才有“不厌捣茗声”的表达之语。而下句“乘兴偏宜听雅弹”,则又深一层表达说:那优雅的瑟声却比捣茗之声,更宜于用来为吟诗助兴呐。可见此句所说的“乘兴”,乃是乘吟诗之兴,而非乘捣茗之兴。
鉴于上述,则不难辨析,嵯峨的这首诗作,本是为夏日傍晚,雅集于闲居院避暑纳凉,并与诸大臣赋诗遣兴而作,尽管在其个别诗句中,亦见“捣茗”的字样,但那“捣茗”只是起到对于“吟诗”的映衬作用,因而才会有“ 吟诗不厌捣香茗”的咏句。总之,就全篇诗作来说,正如该命题所标示的,它是一首咏赞夏日在左大将军滕原冬嗣闲居院中的消暑纳凉、赋诗遣兴之作,却并非旨在咏茶的诗作,故尔它压根儿就不是一首纯粹意义上的茶诗。同样,上述其它两首茶诗,则亦然也。
其实我的上述这番解读,这番辨析,对于滕军教授来说,则全然是多余的。因为辨别是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茶诗,滕军教授本是一清二楚的。且看她在述说杜甫诗作时的一番评说罢。云:“杜甫没有留下茶的茶诗,只是在《重过何氏(五首)》一诗中涉及到了主客在一起饮茶的茶情。”你瞧瞧罢,杜甫的这篇诗作和嵯峨的那首诗作,都是在个别诗句中关联有咏茶的个别字样,那么,何以杜甫的那篇诗作不能称作茶诗,而嵯峨的这首诗作,却偏偏能称作茶诗呢?这岂不是完全矛盾的么?再则,若说某首诗作的个别咏句中有关联到某个景物的个别字样,比如,在嵯峨的这首诗作中,就有关联到“清泉”的,关联到“夕阳”的,关联到“松声”的,关联“雅弹”的,关联到“柳翠”的,关联到“池亭”的,关联到“钓鱼”的,凡斯种种,能不能说斯诗即堪称是咏泉之诗,或则咏柳之诗,或则咏松之诗,或则咏琴之诗,或则咏亭之诗,或则咏鱼之诗,或则咏夕阳之诗呢?显然,这当是不言而喻的罢。
四
前面说到,我之所以先行解读所谓“嵯峨茶诗”之说,只因此说直接牵涉到对于日本茶会和中国茶会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问题。
关于日本茶会形成之历史,日本史籍上本来是记载是一清二楚的。比如,镰仓时代有西大寺举办的大茶会(施茶会),以及近乎茶会的“储茶”,即举办茶事活动之举;其后则有室町时代武门家族举办的斗茶会,更是盛极一时。上述这类施茶会和斗茶会,即为日本茶会的初始样式,这在日本史籍上,诸如《东关往还记》和《吃茶往来》以及《祗园社家记》中,都有确凿而详细的记载。
可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史籍上,除了零星的效仿茶饮之外,却并无茶会模式的任何记载。这奇怪么?一点也不奇怪。须知,中国古代某种新兴的汉风文化传播到日本列岛,大抵都需要有一个传递和吸纳的过程,一般说来,至少得有二三百年的过渡阶段。譬如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其所论述的茶道文化及其茶会样式,以及有关种茶、制茶、煎茶、品茶的若干细则,会不会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就能如同中国的一样在日本风靡于世呢?那是决决乎不可能的。然而滕军教授却给历史出了一道难题,即“嵯峨天皇和弘仁茶风”(第八节)这道难题,其旨则在把平安时代茶文化的文章,都做在嵯峨天皇的名下;既有“嵯峨茶诗”又有“嵯峨茶会”,亦即“弘仁茶会”;又有“嵯峨茶风”,亦即弘仁茶风。凡斯尔尔,不一而足。以此证明“日本茶文化的起点是很高的”,并且更使人们确信弘仁茶会才是“高规格的茶会”,而且“毋庸置疑,弘仁茶风的统率者即是嵯峨天皇”!
这真是绝佳的构想,绝佳的设计!
不料非常尴尬的是,滕军教授称颂的《嵯峨茶诗》,却原来并非纯粹意义上的茶诗;其所讴歌的“嵯峨茶会”亦即“弘仁茶会”,则又是是而非的茶会;至于所谓“弘仁茶风”呢,可以说那只不过是若有若无的茶风耳。
其实弘仁五年二十八日这次避暑纳凉的休闲雅集,就其实际情形来说,称它是嵯峨诗会反倒更合适一些。这是因为,那不是专注于品茗的聚会,而是择此休居院的幽雅闲逸之场所,享得一番休闲纳凉赋诗遣兴的情趣。所以对于嵯峨及其偕同赋诗者们来说,那不是专注品茗的雅集,而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诗会。
而且再就弘仁年代前后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说,指称这次休闲纳凉的聚会为嵯峨诗会,似乎更其合乎社会文化背景的实情呢。确然,当年作为日本天皇的嵯峨本人及其朝廷,始终不遗余力地倡导和宣扬隋唐文化,非但频频派遣留学生和留学僧,引进中国诗学理论和诗词作品,并且引领朝野人士向汉风一边倒倾斜。无怪乎在弘仁年代,自然形成了以嵯峨天皇为中心的汉诗人圈,常常举行不同规模的诵诗活动与赋诗活动,随之一代崭新的诗坛即脱颖而出。据《江谈抄》记述,嵯峨本人最珍爱《白氏文集》,即白居易文集。当时有一位叫作小野篁的侍臣,堪把白氏诗作读得烂熟于心,背诵如流,故有“日本白乐天”之称;因而他便不时被嵯峨天皇召到宫廷来,彼此悉依白诗唱和。而且嵯峨在他位居天皇和上皇期间,先后编撰而成三大汉诗集,包括《凌云集》(814年),《文华秀丽集》(818年),《经国集》(827年),其中嵯峨诗作数量最多,仅在前两部集中,嵯峨诗作就有54首,竟占到这两部诗集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上述征引的那三首诗作,亦出自这三部诗集中。
话再说回来。滕军教授在作出无端非难我国唐代文士茶会的乖戾评说之同时,一面则又作出关于所谓“嵯峨茶诗”并“嵯峨茶会”的乖戾评说,竟妄说什么弘仁年代的那种“高规格的茶会”及其高品位的茶风,“在同时期的中国是找不到的”。这就是说,日本弘仁年代的这种“嵯峨茶会”及其茶风,那是远远驾乎陆羽《茶经》所论述的中国茶道文化及其茶会样式之上,包括驾乎文士茶会、民间茶会、道院茶会、僧侣茶会和宫廷茶会之上!这么一说,她这岂不是自己将自己逼进某种尴尬的境地么?对此,则无须我在这里赘述了罢。
此问写到结尾处,我想再强调表述的一点是:当初滕军教授若把所谓“弘仁茶会”,如实称其而为嵯峨诗会,同时如实评述这次雅集的一些茶事安排,这样亦诗亦茶兼而述之,岂不是两全其美么?却何须这里扭曲一下,那里扭曲一下,弄得到头来无法自圆其说,终于自己把自己逼进某种尴尬的境地呢?
(附记:本文征引的有关唐代文士茶诗并文士茶会的史料,幸蒙茶文化学者钱时霖先生校勘,并提出宝贵的商榷意见,谨此深表谢忱!)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