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 夏季养生 秋季养生 冬季养生

初夏应该如何养生?

夏季养生 | 作者: [投稿]

初夏应该如何养生?

  防“湿”从初夏开始

  初夏时节潮湿条件下产生的霉菌及其代谢物,经呼吸道吸入或摄食被霉菌污染的食物,即可引起呼吸道过敏症状,轻者鼻塞、流涕、打喷嚏,重者呼吸困难,喘息不止,并极易引发食物中毒。这种“湿”气象条件,还极易诱发人体其他病症,例如,一些风湿病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难忍、四肢无力的症状;同时还易引起旧伤复发,出现神经痛。中医将导致人体生病的过高湿度称为“湿邪”。

  初夏时节防“湿”,要从日常衣食住行方面着手。初夏时节阴雨天或雾天要少开窗户,而当室外艳阳高照时,适当开窗通风,居室内可安放部分祛湿剂或干燥原料来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出现“高温高湿”天气时,可使用空调降温、抽湿的功能,将气温降至18~20℃、相对湿度降为50%~60%;初夏穿衣应选择具有较强吸湿能力面料(如全棉)制成的宽松服装,要经常晒被褥,勤洗澡,勤换衣;饮食要清淡,便于消化,要多食用消热利湿食物,使得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如绿豆粥、荷叶粥、小红豆粥等;要避免外感湿邪,万一在室外涉水淋雨,回家后可饮服姜糖水,如有头重、身热等症状,可服用藿香正气丸等药物。

  疰夏要及早预防

  疰夏,也称注夏,又称夏痿,是由于体质虚弱和天气暑热所产生的一种季节性病症。中医理论认为,素体脾虚者,在气候炎热、雨湿较多的夏日,天暑下逼,地湿蒸腾,湿热相合,导致疰夏,表现为心烦、身倦、汗多、食减、消瘦等症状。现代医学也证明,夏季高温下,人体生理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平衡易遭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常不稳定,精神往往萎靡不振,有时伴有头痛和失眠。由于高温下肾脏排泄功能大大减弱,影响了胃肠消化液的分泌,轻者食欲不振,重者会导致胃肠病症,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民间历来有预防疰夏的习俗。预防疰夏常始于“立夏”前后,初夏时节正是预防疰夏的关键时段。这一时段要多参加体育活动,注意保护脾胃,不食或少食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要保证适宜的睡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另外,在盛夏到来之前,可服用一些如香砂六君丸、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等药物,以达到有效预防目的。

  耐热锻炼每天进行

  研究表明,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中,热应激蛋白的合成增加,使人体的热耐受力增强,再进入高温环境中,人体细胞的受损程度就会明显减轻。进一步研究还揭示,获得或提高热耐受能力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耐热锻炼,即在逐渐升高的气温下锻炼,以达到适应更高温度环境的目的。而初夏这一时段,日平均气温的变化正好符合“逐渐升高”的特点,所以是耐热锻炼的最好时机。

  初夏耐热锻炼具体如下:每天抽出一小时左右室外活动,可根据天气情况,选择气温在25℃左右、湿度在70%以下的环境,散步、跑步、体操、拳术等,每次锻炼都要达到发汗的程度,以提高肌体散热功能。但也不可过分,尤其当气温高于28℃、湿度高于80%时,要减轻运动量,以防中暑。同时,在这一时段内,要尽可能不用电风扇、空调(梅雨或湿度较大时,可用空调抽湿),使室内温度经常保持在22℃以上,湿度保持在60%左右。经过初夏一个多月的耐热锻炼,盛夏来临之时,即使室内气温在28~31℃,室外气温在36~39℃以上,人体也不会感觉太热。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