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就是救命,放生就是积德,放生就是改变命运。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但是关于放生的日子,就没有什么说法,只要你有心,天天都是放生日。但是放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要做到真正的放生。放生要看缘分,缘分到了就是最好的时间。你放生不是攀缘,而是说你碰见了,别人要杀生,你当下救那众生,不为自己着想,哪怕多花钱,完全来救它于水火,然后给它做三皈依,众生最需要你救它而又让你碰见了这叫放生的最好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你等于救了一条人命。
六道轮回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罗门教称为外道。所谓生死轮回是说“舍此蕴已复趣他蕴”。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罗(魔)、饿鬼、地狱(化生)。
“一切唯心所现”,在《楞严经》上说,一切法非因缘非自然,而是真心所显现。迷了真心,就有身心世界现前,除了真心的本体以外,所有的身心世界都是妄想。所以三界唯是一心,心外无法。有情的三界,乃至无情的器世间,也就是我们正报的身心和依报的环境,都是真心
惟贤法师答:中观讲真空,唯识讲妙有,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车轮,两个车轮要配合,宗喀巴大师讲,等于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不配合,车子就开不动。 中观的中心讲真空,唯识的中心讲妙有。空的重点是破执,破除一切我执、法执,遣执除相,重在破;而唯识的重点是显正,怎样叫空?怎样才有?在教理方面解一切法相。这是两者的大区别。但是虽然有区别,二者却是不能分离的。建立空必须了解一切诸法是因缘生,诸法的法相离不开唯识;能够了解空,也可以晓得一切现象,本身是因缘生法,没有自性与实体,叫做空
惟贤法师答:什么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来源于《华严经》的两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三界唯心,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万法指三界的一切世间法。世间法都是由心造成的业所感,业力所感受,随业转变。不管是天趣、人趣、地狱、饿鬼、畜生,都随业受报。简单说三界唯心就是随心所转,随业受报。这是从业方面来讲。 万法唯识,要认识一切现象,必须要靠分别识,第六意识来加以分别。等于一个绘画的工程师一样,
法相唯识就是主要分别诸法性相,所以叫“法相”;因说诸法唯识所变,所以叫“唯识”。它主要是广大的分析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乃至无为法。法相唯识主要是从相上分析的多,就是对妄心、妄识分析的多,这是它的长处。
对了,这个问题很多人问的,它是这样的:第六意识努力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果然可以改变有限的命运,但是绝大部分都不能改。你比如说你一个女众,你有本事变成男众吗?有没有可能?不可能!这果报体成熟了。我觉得这从唯识的教理,有两种可能:
惟贤法师答:《心经》是破执着,破而不立,破就是破执着,并不破法,夺情不夺法,把妄情去掉,法是存在的。般若着重破,如何立法,就是法相唯识宗了。依三性来讲,破是破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不能破,因果不能破,佛的果报不能破,这方面在般若来讲,就是略而不详,甚至不表示。
如本法师答:唯心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所变现出来的。唯识就是世间诸法,皆唯心识所现,因一切法皆不离心识,故名唯识。 其实唯心与唯识仅是异名同义,在经论中时而唯心,时而唯识;转妄心为真心,转妄识为真智,这都是佛菩萨,历代祖师为化度众生权宜方便所
惟贤法师答:玄奘法师的真唯识量是在曲女城万人大会上提出并建立的。当时那个会上有小乘有大乘,大乘里有般若空宗,有唯识宗。真唯识量的内容是:真故极成色定不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识。真就是胜义,色不离眼识,意思就是,色不离识,境不离心。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识。自许,我自许,我根据大乘的圣义提出来。初三是什么?根、境、识。其中,眼所不摄故,非眼根所摄的。在初三之中,是识决定根与境,而不是根与境决定识,根是内增上缘,境是外增上缘,就像眼识一样不是因眼
问: 什么是唯识相与唯识性? 净界法师答: 《唯识学》在解释诸法实相分成唯识相和唯识性两部分。唯识相是讲世俗谛,它讲到随顺于杂染缘起的生死法,也说明了随顺于清净因缘的涅槃的功德,这个都属于唯识相。那么因为不管是杂染的生死,不管是清净的涅槃,都不离开我
惟贤法师答:太虚大师融贯整体佛法,把中国八宗概括为三宗:法性空慧宗,讲缘起性空,即为般若空宗;唯识法相宗,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为法相有宗;法界圆觉宗,讲法界缘起,为真如宗、佛心宗,如《楞严经》、《起信论》等。
“解在唯识,行在净土”,是一些对唯识、法相学有好乐的人,在钻研教义的同时,也深知光是唯识法相还是很难解决生死问题,所以他还要志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于是有了这种提法。民国年间唐大圆居士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也有一些学法相唯识的人,对净土法门的认
师父:我们能学习唯识深层沟通,并以这个为职业吗? 智随法师答:南无阿弥陀佛:唯识很难学,学了也只是增长一点理论知识。了解一点无妨,不必花太多精力去学,安于念佛为要。
圣严法师答:不。唯识论虽以精神为主,但不否定物质,也不否定客观的现象,如要否定,那就一空到底,连识也无从可唯了。 其实,若讲哲学上的唯心论,除了唯物论,几乎多可纳入唯心论的范围。比如培根、洛克、休谟等,算是主观的唯心论,黑格尔算是客观的唯心论,康得算是意志的唯心论,詹姆士算是经验的唯心论,柏格森算是直觉的唯心论,罗素算是存疑的唯心论(这一唯心论的分类法见于太虚大师法相唯识学概论)。 总之,不论是那一种的唯心论,总要立出一个标本,作为他们立论的基础,有了一个标本的偶像,
惟贤法师答:中观在经方面有《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在论方面有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学中观最简单的论就是《三论玄义》。 唯识的经论为六经十一论。六经:《解深密经》、《华严经》、《楞伽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传译)、《阿毗达磨经》(未传译)、《厚严经》(未传译)。十一论:《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圣教论》、《十地经论》、《唯识二十论》、《观所缘缘论》、《集量论》
请说! 学员问…… 师父答:前五识没什么作用,前五识就是享受快乐跟受用痛苦,感受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关键在第六意识——你的思考模式,就是我们没办法去主导人生对不对?但是你可以去解读人生,面对
问:唯识讲识变,变的定义如何? 惟贤法师答:这种变,不是戏法上的变,而是有因果规律的变。 1.讲变不离识体,三能变中,第八识为异熟能变,第七识为思量能变,前六识为了别能变。 2.能变的根本原因是种子,即含藏在阿赖耶识中能生起有漏无漏诸法的潜伏功能(染种和净种)。 3.种子分两类,即等流种和异熟种。善、恶、无记三性的因,产生三性的果,性质不杂乱,平等流类,故名等流。异熟种亦称业种,由善恶业力熏,成为感果的助力(增上缘),异类而熟,故名异熟种。印顺法师谓等流种为质料因,异熟种为组合因
问:若以五法对三自性者,应以名相对依他,妄想对遍计。《楞伽》、《唯识》,皆如此说。今何不然?《楞伽》云: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生。请观生之一字,此即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也。非谓名相即是妄想。乃是妄想之所生耳。如言舍利弗,鹙之所生。岂子即鹙耶? 莲池大
惟贤法师答:一是把基本书学好,二是大部头的经论要深入学习。基本的有《五蕴》、《百法》、《八识规矩颂》、《二十颂》、《三十颂》,这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都学不好,怎么进一步研究《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呢?那是不可能的。基础打好,进一步深入,才可以升堂入奥,这点很重要。 而最重要的,是在行上、唯识行上。唯识五位:资粮、加行、见道、修道、究竟。资粮位很重要,参访善知识,多闻熏习,修福修慧,必须要修。一个不能忏悔的人,一个不能礼佛的人,一个不能修止观的人
惟贤法师答:唯识学包括唯识境、唯识性、唯识行、唯识果。唯识境、唯识性是理论方面的,重点是唯识行、唯识果。假若不行,如何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呢?只是讲讲就算了,这种方向应该纠正。我的意见是应该深入。古论师与今论师,那个差别很显然的,今论师胜过古论师是肯定的。对于唯识学,研究如何从理论到实践,学与修的关系,在这方面来深入最好。光是谈古谈今来比较,比较已经有定论了,说来说去有啥意思?重点是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应该在这中间得点受用。
问:唯识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义? 惟贤法师答:唯识法相系说明染净因果缘起事,此因果缘起不离于心。佛法重点是指出心灵的修养,达到心灵净化,证得解脱。无论大小显密,尽管修法不同,但都不能超越此中心。 唯识法相之重要:第一,有六经十一论的根据,有完整而精密的系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