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监狱 十二工·黄同学
我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家庭,从小就喜欢逢年过节,在家的祠堂内,或随祖父母去庙里拜拜,喜欢感染那种祥和、欢喜的气氛,不为能吃鸡鸭鱼肉,也不求什么,纯粹是发自童稚天真无邪的喜爱。在大学时期参加佛学研习会,然而对佛法的涉猎,却停留在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其实是完全不懂。经过这两年多不断看书,多少‘悟'了些。
多年前,从报章杂志上就知道打佛七,这个名词。也由文章内容了解了一个大概,所以在心田上种下了一个大概的因,现在回想依稀记得,每篇写佛七的作者,都提到打佛七的过程很辛苦,规矩很多,很早就起床,由早课至躺下睡觉,不断的念佛,不断礼佛参拜,在不断高声唱佛声中,很快就喉咙沙哑,进而无法出声,因而常有人‘落跑',因为无法承受肉体上的痛苦,心灵意志力崩溃,致无法完成七天的功德法会,殊觉可惜,文章的作者也以可以完成七天的修行而自傲,就像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般的欢喜,当然,每位文章的作者,心灵上的收获也就不一而足,但基本上都有一共同点,就是心中充满不可言喻的法喜,那不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所以,当时就有一股冲动想去参加,想去体会那种用金钱买不到的‘法喜',然而,那股冲动随著时光的流转,终究没有实现。从小就喜欢向高难度挑战,心里想著真有那么苦吗?如果我参加了,会熬不住而中途退出吗?当时的念头就藏在内心的深处,但并未消失,那知世事无常,会在这种地方,有这种因缘,而能参加此次的佛七法会,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慨,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欢喜心,虽然好奇,却一点也不感陌生,也不会害怕熬不住,对我来说那是多年来的梦想啊!
记得,八十七年六月九日遭到收押禁见,那是一生中无法忘记的一天,高雄调查局将我从台中家中带至高雄,和父亲匆匆一别,没想到如此一别,竟成永别,虽然其间父亲曾经到高所来会客,却没有进来看我,太太说:‘爸怕见你,看到你他会很伤心,所以我叫他不要进来。'结果父亲回去后,因感冒演变成肺炎,竟卧床不起,失去自由的我,仅能藉著书信安慰他,请他宽心并遵从医生的指示按时服药,病情应很快可以好转的。然而从弟及太太来信中,提到父亲的病似乎毫无起色,甚至愈来愈严重,读牙医系(但未毕业)的我,祖父又是中医师,外祖父是西医师,对医学基本病理常识多少了解,直觉上感到不妙,心中焦急万分,因为我和父亲的感情一向很好,所以心中一直祈求佛祖,甚至诸天神佛,不要让父亲得到我心中所害怕的病,一方面祈求能让我早日交保,或许父亲见到我病情就会转好,然而一庭又一庭的开,法官一直不让我交保,原因是我不承认我有参与伪钞制造,全案疑云重重,甚至法官传我一人出去,要我承认将会轻判,也会让我交保,甚至总统大选在即,面临民国 90年,将会减刑,但是我依然没有承认,并举出所有疑点来做辩驳,所有证据证明我是代罪羔羊,岂知如此一来,只有加深法官仇恨的心态,最后被判以重刑,等到接到父亲的死讯,我幡然醒悟,为什么菩萨畏因?凡人畏果?业报太厉害了!没有前日的因,岂有今日的果?法官的自由心证也就建筑在因果关系上面,而不去注重或探讨经验法则,虽然有因未必会结果,就像我的案情,实际上我也是受害者,却来承受如此重刑,究其原因也是不谙法令和现今法官的心态,虽然一再上诉也无力回天,平反就静待出去再努力了。然而在迷与悟的十字路口上,我却失去了能回去看父亲的契机,成为一位千古罪人,我害死了父亲,我想父亲在临终前一定多么希望见我最后一面,我竟然不孝至斯!心痛欲裂,终于踏上高监之门,带著一颗破碎的心,忏悔将跟随我一辈子。
本来在画壁画,一听到佛七法会要开始了,心中好兴奋,只好换人代画了,心里想著以前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法会第一天带著碗和筷子,和一颗虔诚又期待的心出发,当穿上黑色的海青,内心忽然有一种悸动,看到那么多同学,会场上那么庄严肃穆,礼堂讲堂上坐著几位看起来,非常慈祥脸上泛著如菩萨宝相的师姐,心想那大概就是来教我们如何礼拜、念佛的师姐吧!原来是屏东一心念佛会的活菩萨们,心中觉得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或许我已‘著相',总觉得佛七很辛苦,所以油然生出很尊敬和钦佩、感恩的心。吴典狱长致词中提到,由于同学们因缘未成熟,无法出去,是至理名言,在里面大部份的同学皆因迷己逐物,在佛家称为无明,都在贪嗔痴的迷境中打转,不晓得因缘果报是无法避免的,唯有藉由本身的修行,才能解脱业力的系缚,在这种地方能举办此种法会,使我深深的领会到吴典狱长用心的良苦,也使我由衷的感恩。
在声声的佛号中,我努力将心安定,甚至将心‘放下',然而总是无法将心安定下来,口中念佛有时却杂念不断,可见我们这颗心是如何不安份,所以就心生警惕,更大声的念佛,但是仍然发生了一件令我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忽然又令我想起往生的父亲,我热泪盈眶,想放声大哭一场,几乎无法念佛,赶紧收摄心神,用心口更大声的念佛,连续两天皆有所感应,如今回想觉得这是自己的福报,虽然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相由心生,无论如何,总感到尽了自己的一份心意,积压于心中对父亲的思念、忏悔,终于找到一支开启的钥匙,而达到了升华的境界,心胸也豁然开朗不少,不求自己业障能消除多少,我深切感恩吴典狱长给我这个机缘。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学佛吃素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但是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属于五辛,又曰五荤,指五种辛味之蔬菜。
“刹那”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名家笔下浪漫又深刻。如白居易的:“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又如朱自清的“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西南北的全人生!”
原始佛教也叫“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从释迦牟尼领导创立佛教到形成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总称。主要教义是五蕴、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佛教典籍第一次结集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此时教团较统一,比丘持戒较严,基本上以乞食为生。传播地区主要在古印
供香之前,应先洗手、漱口,端正威仪,恭敬合掌,眼观佛菩萨光明圣像,思惟佛陀及一切圣众功德,一心诚敬供养,犹如佛菩萨现在眼前一般。接着,举起所供之香令至齐眉,至心称念佛菩萨圣号。正供香时运心观想:愿以此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贤圣,普熏无边世界一切众生
你可以先把《十善业道经》认真地读一读。只要把十善业道做好了,五戒自然就在里面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怎样做,我们要多思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要努力尽量做到。那怎样落实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教导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而产生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特别是对于亲近的人,因为相处时间多,情绪的表达会更加明显。这些人和事,都是我们磨练自己最好的机会。当面对他们而产生情绪时,我们要及时的观照自己,看种种情绪来源于何处,自己当下是否被
1、依法不依人。佛陀告诉我们用三法印来识别正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论说法者名声、地位如何崇高,所说的法只有符合三法印才是正法,才可以依止。2、依义不依语。“义”指胜义谛,或空性,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就好像无法用语言让盲者了解光
世间上,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那么,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呢?
很多人都觉得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要全部忍受,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然事实并非如此,忍辱不是说什么都逆来顺受,一味的死忍着。这样的死忍,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一触即发,嗔恨心爆发,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人自从来到这个世间,就预示着将度过与苦为伴的一生。在生命之路上,出生时遭受分娩的危险与痛苦,成长中被可能出现的病痛折磨,期间还会伴随着可能遇到的种种意外事故,还有学业的升跌起伏,事业的不顺都将给人们带来种种痛苦。就算这些苦都能躲开,生命在不知
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光涌答:“来拜见禅师。”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石巩慧藏禅师问西堂智藏禅师:「汝还解捉得虚空么?」西堂云:「捉得。」师云:「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师云:「作么生恁么捉虚空。」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只管打坐,于是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图书馆馆长)就问道: “大德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
龙潭崇信禅师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天皇道悟禅师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
有一天,沩山和仰山师徒一起去放牛。沩山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仰山回答:“有。”
漳州罗汉院守仁禅师。泉州永春人也。初参净慧,后回故郡。止东安兴教寺上方院。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意。”师曰:“即今是什么意。”
我努力成为父母心中的我,可我很累想放弃,这是不孝吗?被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困扰很多年了,努力过互相沟通,每一次都无功而返,还被他们的言语和态度所伤,让自己好不容易坚强起来的内心,变得脆弱,觉得自己的人生可悲而无望。现在来分享今天的这个提问。
人们的误区: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改变,但是,需要改变的不是我。事实上,不要企图改变任何人,只有先改变自己,再慢慢影响身边的人。有些佛教徒,总想用自己的知见去纠正别人的认知,一旦纠正不成便恼怒、便退群。且不管谁正谁偏,谁执着。
刚开始戒色时,会很困难,无论是念头、习惯还是行为都控制不住,人也很颓废,又想着尽快戒色。于是在自我的拉扯和煎熬中,一边半信半疑一边做着功课,很有可能功课也做不下去。很正常,习惯成瘾后,就需要戒色人本身有强大的信念和定力。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