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反应常常会是“那是迷信”、“太消极”,“太保守”。把佛教作为智慧之学,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
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心灵自在的佛教,教人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佛教,如何落到这步尴尬境地?中国社会对佛教的误解,竟是如此之深!
把佛教看成消极的,会说佛教提倡“四大皆空”。这是误解佛教中“空”的含义。佛教所谓的“空”,其实并非“空空如也”的意思。其一意思是指世上没有实在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所谓的缘聚缘散。这不是客观实相吗?除非不愿意承认客观的人,才会说这是消极。
另外,佛教的“空”,其实含藏“有”,所谓的“真空妙有”“大空大有”“空有不二“。如同宇宙之空旷,才有星河之灿烂。也犹如越虚心的人才会学到越多的东西。这样的“空”,不知道为何被理解为“消极”呢?
一些人因为生活的挫折,心灰意冷,于是想到逃避想到了出家做和尚。这于是又被看作佛教是“消极”的一个“罪证”。你可以到山里到寺院里出家去图清净,但那并不是佛教的真正精神。
实际上,真正的“出家”有着无比积极的意义。出家的僧人担负着传承佛法、帮助天下人破除烦恼的责任。成为和尚住进庙里,是因为可以心无旁骛地真参实悟,学到真本事,最后是需要把佛法普及开来的。就如同埋头做实验,实验成功之后是要用在现实生活造福百姓的。出家的目的是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决不是只求一己清净。
很多人学佛之后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跟现实生活脱了节。这也是误解为消极的原因。其实,学佛者是不应该脱离生活和本分的工作的。所谓“一切治生产业不离佛法”。做好应该该做的事,是学佛的人最起码的条件。
也有许多佛教人士,因循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精神,不努力学习新的知识。通常看到学佛者,无论见到什么人,都是一口说了千百年的佛话,难怪要造成人们反感。前一段有僧人学习MBA被当作新闻。这反应着对佛教的误解。僧人们学习现代社会的知识,应该是分内之事而不是“另类”。比如有一些僧人建立博客跟人们交流佛教,这是完全应该的事。当然值得鼓励。六祖慧能说:“无边法门誓愿学”,现代的各种知识,难道不就是僧人们该学的法门吗?
在救助社会贫苦方面,中国佛教界也比较少见到行动。能见到的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寺院都在努力获得资金,建造富丽堂皇的各种大殿。这倒真跟许多或富或穷的地方大建豪华办公楼的现象有得一比。建设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把多一些资金用在救助社会苦难上,应该更能实践佛教的精神吧。
又有一些人说,推崇佛教的国家都很落后。那请看中国历史。唐代佛教发达,正是兴盛朝代;宋代有深厚的禅文化的底蕴,你看那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和谐富裕的气象。
又有人误认为,学佛就要吃素。释迦牟尼从来没有说过学佛要吃素。也不知为什么许多人一想到学佛,就把吃素联系在了一起。吃素值得提倡,你尽可以吃素,可是那跟佛教的真正精神没有关联。实际上,随着修习佛教的深入,因为身体的清净,的确会自动自愿地少吃荤多吃素,但那不是一种强迫而为。
又有说佛教跟科学研究有矛盾。干脆就抬出爱因斯坦的话来解释吧。他说:“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所有误解中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学佛就是信佛,把释迦牟尼当作神而不是人来看。常常一谈到佛,别人都会问:“你信佛?”真正学佛者,贵在真参实悟。未加求证就信的,并非真正的信。你完全可以就这样去信,但这不是释迦牟尼倡导的精神。
释迦牟尼不知有多少次告诉跟他学习的人,要独立求证不要盲从他。他儿子罗猴罗不好好参学,说爸爸你保佑我不行了吗?释迦回答:“吾尚不能自保,何能保汝?”意思是,我都不能保自己,怎么能保护你呢?你自己好自为之,自求智慧解脱吧。德国的尼采了解佛教的精神,他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释迦牟尼是一个大教育家,是一个心灵解放的导师,是一个觉悟的人,他不是神。
博大又精微的佛教被误解得太深。难以尽言。有多少积非成是的东西,就需要多少的智慧来正本清源。还原一个真正的佛教精神,需要多少慧眼,多少慧力,需要摈弃多少迷信,放下多少宗教情绪!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抄经就是写经,也就是书写经文。抄经就是用最虔诚、最恭敬的心把佛陀说的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下来。在《大般若经》等各经典中,一再讚扬书写流通法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教义为大众所接受,民间普遍流行抄经以流通佛典,乃至将抄经视为修行。
释迦牟尼佛,亦称“释迦文佛”、“世尊”。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母亲名摩耶。“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实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悉达多太子降生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古印度。当时的风俗,女人要回娘家分娩。摩耶夫人回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如何知道一个人有大福报?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福有三种:持戒福,布施福和修定福。这三点都具备了,说明福报深厚。哪怕是具足其中一点,也证明很有福报。可以从当前的状态看得出。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我们不能?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是啊,同样是心,我们的心用来向外求攀缘造业,而圣人向内求功德庄严。两个不一样的操作就产生天地迥别的人生。我们人生充满了业障走在轮回里,烦恼重重,人在烦恼,身不由己。
愿生净土的佛念不能没有,随着生活事情的繁琐应对和忙于工作,甚至所做利他的事情的建立,一定要在早上起床和忙完一天所做事情的时候,或是在所做事情阶段之间的时候一定要念佛。特别是自己的时间更要念佛,因为平时所做也要念佛,因为平时念佛所应对的事情太多。
说到「放的修行」,可不只是放松而已,还有放下、放开、放手、放心……,佛门里,对于众生一味执著,抓得紧紧的态度,并不表支持,因此鼓励大家要放松一点。放松,也不只是在禅堂里才放松,随时随地都要能放松。有的人生活过得很紧张,吃饭吃得很紧张,诵经诵得很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能不能用什么方法将过去的记忆抹掉,我不想老是活在过去。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记忆的影像就是我们内心对人事的执着相,你越是在意它,就是在加强记忆,给它力量,自然就忘不了。最好的方法不是抹掉记忆,更不是忘掉。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感觉劝别人念佛很难,怎么办?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众生根基习性万千,所以法门也就无量。也就是说,法是平等,但说要当机。才能更好利益众生。念佛一法非大善根福德之人是不能修习的。
大乘佛法是以利益安乐众生为信仰的,所受的苦是应当受的,这样才能了知众生的苦,而视一切众生如母,以此受而念一切,行一切皆是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所做一切的善是觉悟的善。
供养最殊胜,以七宝无价宝供养显发恭敬具布施。但是不是攀比供养比富贵,是虔诚随缘随份恭敬虔诚不分别供养。要用供养的因缘度众生使令众生生善种善根,不让他人在你供养的因缘上看到商机去赖佛偷生轻慢佛法。
傲慢的个性与不服输的敌对都是修福修慧具足因缘的障碍。虽说有些傲慢的人有以前的因缘会在三宝门中得到感应和见到瑞相,但是他不一定正见而都是邪见,会在修行的氛围当中以傲慢怀疑不知忏悔、不服输、敌对的性格去扰乱他人的心性,不但没有消业却更加造罪。
古代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决意前往南海拜访南隐禅师,同时寻求禅的道理。南隐禅师见到有客人来,准备了茶水招待学者。南隐禅师将茶水倒入杯中,一直倒到茶水都满出来,南隐禅师还继续倒。学者见状吓了一跳,着急地阻止南隐禅师:“南隐禅师,茶水都满出来了,别再
一日,道明禅师问座主:“座主讲什么经?”座主回答:“讲《涅经》。”道明说:“那我问一段禅义可以吗?”座主说:“可以。”道明便举脚向空中踢去,又吹了一吹,然后问:“这是什么禅义?”座主说:“经中没有这个禅义。”道明说:“真是个说谎汉。这是五百力
不嗔,嗔习最不易除,“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弘一法师《改过十训》什么是嗔?嗔包括一切及各程度的郁闷、烦躁、生气、排斥、反感、厌恶、嗔恚、吝啬、嫉妒、追悔、忧愁、悲伤、痛哭、恶念、仇恨、恼怒、怨恨、暴怒、毁灭等负面情绪。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弘一法师《格言别录》弘一法师有一句著名的偈语:“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大师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条人生至理。
缘起论可以说是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它所回答的是有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怎样形成和变化的问题。具体到人生过程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问题上时,缘起论也会相应地转变为十二因缘论。
印祖有一笔名“常惭”,一生自称“常惭愧僧”。常思己过,对不起自己叫惭,对不起别人叫愧。印祖说,“抱着惭愧二字,可作入圣阶梯。”为什么呢?常怀惭念能生善,常具愧心可止恶。故能“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升华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和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不因现实的流言蜚语纠结。
过去,有一个叫郑黑的人,听人家说学习佛法能得财富。于是,他跟别人学习了佛法,也读了很多经书。 但是,他学习之后,高大狂妄,知见不正,佛陀所教导的利益众生之举他一点都没有去做。别人在行善积德利
有时候可能你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交上好运。如果你能因此抓住机会,提升自己,好运也许就会延续,你的未来就会得到改变。但是,如果你一味依赖于别人,等待别人一次次帮你,助你,提携你,那么,你必须知道,
母亲姊妹多,家里穷,又生于那个特殊年代,连最起码的吃饭穿衣都没有保障,上不起学是在所难免的。不识字的母亲,一直都是靠体力来维持生活改善生活,如今,将近70岁了,她仍是那样的勤劳,一到收麦种秋或收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