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诸佛——学佛入门须知

入门须知 | 作者:李炳南 [投稿]

念珠长短的意义

  念珠的粒数,按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念珠是一 千零八十粒(这种念珠,因太长,仅为极少数高僧大德或潜修者使用,以及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者外,极少人使用),上品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为一百一十粒);中品五十四粒;下品二十七粒。另有四十二粒、二十一粒、十四粒及净土宗的三十六粒、禅宗的十八粒等共九种。它的粒数各有其含义如一千零八十粒的,是包括了十法界的一百零八个数,而成为一千零八十粒。一百零八粒的,是表示单纯的一百零八种烦恼;或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 或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或本有的五十四位与修证(由修行而得者)的五十四位。(一百零八数所代表的含义很多,不赘)。五十四粒的,是表示修生(即由精修行持而得的一种境界,与修证同)之五十四位,四十二粒,乃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也。二十七粒的是表声闻之二十七贤圣。二十一粒的是表本有十地与修生之十地及佛果。十四粒的,是表示“仁王经所说的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三十六、十八等粒数的,有的是为携带方便,使一百零八数三分之或六分之而已;有的则是外德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他深义。佛经中所说念珠之功德

  念珠有其功德,好的念珠,功德可以增加很多 倍,不好的念珠,念一倍就是一倍。

  根据“数珠功德经”的记载是这样的:

  铁者:五倍。

  赤铜者:十倍。

  真珠珊瑚者:百倍。

  木木患子者:(又名“无木患子”,可能为桃李之核,因其有避邢之功用故也)。千部。

  莲子者:万倍。

  帝释青子者:百万倍。(此物不明)

  提子者:无数倍。

  “摄真实经”中,则分念珠之功德为:

  香木者:一分。

  钅俞石(黄铜)、铜铁 者:二分。

  水精、真珠者:一分。

  莲子、金刚子者:二分。

  诸宝及菩提子者:无数分。

  另外,如“瑜伽念诵经”、“守护国界经”、“苏悉地经”及“陀罗尼集经”等,对念珠之功德,均有记载。总而言之,所说都是以菩提子的功德最殊胜和最大,这是佛教中,无论出家在家,凡与佛有缘而喜修佛者,都喜欢使用菩提子念珠的原因。

  但密宗修法或持咒,则有视法而用之说,唯凤眼菩提子念珠可以通用,但其他念珠,经加持后,也有以一当很多倍的功能。

  所以,修持佛法的同道们,如要使用珠念(因念珠还有避邪、避煞——引用外道名词——的功用。)最好还是用菩提子,既可增加功德,又可助长道业也。执持念珠的方法

  “念佛或持咒为什么要数念珠?”有些人会这 样问。原因:

  ①可以收摄心意,使不外驰。

  ②有些修持的行人,希望能持念至某一最高数目,因而以之为计数的工具。

  拿念珠的方法是: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丫),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珠到母时,即刻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恭旁的第一珠掐起,千万不要跨越或直掐而过母珠。经云:“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因绳线表观音,母珠表弥陀也。”

  另外,有些经典中,对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记载。

  《摄真实经》中对执持念珠的方法是这样的:

  佛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头指(食指也)掐之。

  金刚部:应用右手母指与无名指掐之。

  莲花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羯磨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苏悉地经》的记载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与无名指之头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头(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

  莲花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余指皆舒而掐之。

  金刚部:合大指与食指之头,余皆舒而掐之。

  《军荼利仪轨》云:以右手大指捻头指,当心拨珠,余三指散直(这是佛部的“说法印”,亦名“持名印”,这里则为“念诵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 如转*轮状。

  《无量寿仪轨》云:二手当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莲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无名指移珠,诵至最后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为佛典所载。不过,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用《摄真实经》佛部和《苏悉地经》金刚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子,我认为还是以遵照经典记载的掐珠法去修持为妙,因为功德究竟不同也。

回向

  “什么是回向?”你可留意到寺院中,早晚课 后大众或个人的回向?你可见过佛教发心善信所印的各种书刊的后面,每一本都有回向偈或词?它的用意,就是要把个人或大众所修的善业功德,指定方向或目标,去做某种你所希望要做的用途的意思。也就是把我们自己已做好的善行功德,希望自他皆成佛界,回向菩提。大乘义章九(卷)说:“言回向者:回自善法,有所去向(目标),故名回向。”往生论下卷说:“回向者,把自己所已行之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第七卷说:“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音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由于回向对自他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切菩萨之所行,无不悉皆回向众生与菩提。

  我有一位师父(我皈依过七位师父)开示我说:“自己有功德,不要作有功德想;无论是念佛、持咒、礼忏……等一切善行功德,通通回向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如此,你的功德却更大。这正如你把每天的收入,都施济了穷人,你自己已是一文不名了,这样,还有那一个坏人会来打你的主意呢?但你却拥有了无比的平安,这不是最大的利益么?什么冤债障类,他要的东西你已给他了,他又怎会来找你?六十多年来,我没生过病,这就是证明……”

  我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多年来我都如此仿行,希望所有学佛的先进大德们能参酌仿行。

  由于回向的功德非常之大,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十方梵天赞叹大通智胜佛偈文的后面,易行品弥陀章赞弥陀偈、起信论……等之后面,课诵本早晚课诵后,各种经典完了时,都有回向,古德们和今天诸先行大德们发心所印的书刊之后,更是各人有各人自己不同的回向偈或回向文

  回向,也就是发愿,所有大德们的回向文中,以云栖宏大师的回向文最长,也最完善,大德们不妨找来参考参考。所以,你——佛的四众弟子们——无论是念了经、持了咒、拜了忏或持了佛菩萨的圣号,或做了什么慈善好事之后,你都要赶快回向。这比我们在世间积蓄财宝的利息不知要大多少倍呢!真可说是“舍一得万报”,受惠无穷,千万不可疏忽放弃。

  不过要注意:若仅为个人的福德回向,所得的只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必需为十方法界所有众生着想,这样才有超乎人天的更大利益。

  我的回向词是这样的:

  “以上功德,全部回向十方法界六道父母师长一切众生和我若有如空无始以来的冤债障类。吉祥圆满!”这是上午的。下午我就把“十方法界”改为“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礼佛部份,告一段落,读者行持时,想当能举一反三也。佛门里的规矩

  这一篇我们所要谈的问题,可以说是在家修学 佛法的居士们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定要知道的。

  佛门里的许多规矩,所谓规矩,是一种定下的准绳。俗语说:“规矩能成方圆。”那是说任何一件事都有他规定的标准,循着这个规定的标准,那才能塑成一个完美的形体来;如果把规矩放在人格上,那人的人格一定是很完美的,今天我们把规矩的尺度衡量在佛门里来,那么佛弟子就没有违规毁矩的了。

  大凡各种宗教里,都有他们的规矩,佛教也不例外。所谓佛门里的规矩,是指佛教里无论修学那一宗派共同约守的一个清规,虽然不全是戒律,但那是由戒德所演化出来的。这个规矩,是不同于世俗的,是严肃的,恭谨的,如法的,而达到自律。这里所谈的是一般大家通用的规矩;好比禅宗、律宗、密宗,尚有其个别的规矩。就不在这里赘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