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十二因缘的内容时,忽然想起来,以前学习《广论》十二缘起部分时,一位法师建议让作参考资料看一看,说讲的非常细。那时候是一时的兴起,也没怎么看,所以这次再细细的读时,才看出了一点味道来,查了很多经论、注疏,折腾了好久,才想到意思弄得再明白都是人家的,和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呢?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有没有提升、生命有没有改善,如果没有,搞了很多,觉得很懂了,结果长了慢心和知见,将来哭的还是自己啊!
21世纪的新时代,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比起父母们那个时代,简直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商业、文化、咨讯、网络的膨胀,让人的观念越来越开放,国家如家,地球好像一个村子,彼此不再陌生。时尚流行也不再被少数人左右,因为讯息瞬间变化。追求高效、实用、快捷、便利的新方式,我们说真好,真幸福。但事实上却不尽人意。利益化的人我关系,不仅让彼此做作、虚假,甚是为己不择手段,伤天害理。无限的需求、无限的占有,换来的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表面的现象,感官的刺激;浮躁的生命状态——心怎么能安?焦虑、困惑、无奈、惆怅、愤怒、报复、吸毒、自杀……为什么会这样?是老天不公,还是别人太可恶?佛经上讲“相由心生”。一味的向外去求,只会更加障碍我们清净的本性。离佛性的觉悟、快乐背道而驰啊。
改变只有从心开始,从心回归。在佛教绚丽灿烂的精神花园里,寻找我们生命的芬芳,修理我们颓圯荒芜的花园,恢复我们自性本来面目。那要如何去修理那?要先认识为什么有苦,轮回是怎么来的?何处下手?
经上说:“凡夫无智,执着于我,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复起后有生及老死。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闇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
因为有无明,所以轮回就这样开始了。无明就是不明,愚痴没有智慧,不明白事实的真相,执着与这个我,不相信因果缘起的道理。所以造种种的轮回的业。
现代的生活中,似乎处处弥漫着这种味道:对于钱财、异性、名利等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满足,在金钱的数字里——三五个零不够、还要七八个零、十几个零……就如同一个饥渴的人喝盐水一样,越喝反而越渴。
当得不到的时候,就不择手段,抱怨成片、嗔恨不断。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云亦云的过活。为了满足自己的口欲,肆无忌惮的扼杀众生的性命。还要用水獭皮、羊羔皮、狐狸皮等人们所谓的妙衣饰品,装点轻浮、虚伪的尊严,却还以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它们在痛苦挣扎中含恨而死。无数的命债谁来偿还那?!冤冤相报,无限循环。人与人之间的信用薄如纸,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利用,甚至签了约还有毁约的。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亲人反目为仇、不信道德的越来越多……
正如《佛说阿含正行经》中说:“复痴心不解目不开。不知死当所趣向。见佛不问。见经不读。见沙门不承事。不信道德。见父母不敬。不念世间苦。不知泥犁中考治剧。是名为痴故有生死。” 因为无明,所以造业,感果、轮回痛苦不间断。
《佛说稻芉经》上说:“复次十二因缘法从二种生。云何为二。一者因。二者果。因缘生法复有二种。有内因缘。有外因缘。外因缘法从何而生。如似种能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节。从节生茎。从茎生穗。从穗生华。从华生实。无种故无芽。乃至无有华实。有种故芽生。乃至有华故果生。”缘无明所以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愁恼种种苦生。如转动的陀螺,永远不会停下来。
所以要从根本无明断起,“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乃至…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愁恼种种苦灭。”
有一次,佛陀问弟子关于生命长短的领悟,一个弟子说:“数日间”。又问一个弟子,他说在:“饭时间”。又问了一个弟子,他说:“呼吸间”。佛赞叹了他,说:“人命在呼吸之间啊。”我们每一个人有生就一定会有死,而且是不定期的,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法句经》上说:“命如菓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从初乐恩爱,可婬入泡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认识无常犹如闪电般稍纵即逝、刹那不留,就会减轻我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贪著。《四十二章经》上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阿底峡尊者说:“勤行世间八法者,虽能获得暂时利益,来世必趋三途,受苦无量。”“名如好听之歌,听过便无,利如昨日之食,食过便无。”所以看淡一些。三有轮回之乐,都是苦的自性。想要远离痛苦,获得真正的快乐,就一定要修行。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要放淡一些对自我及欲望的执着。放下几分,就会得到几分快乐。
憨山大师曾作《澄心铭》警策自己:
真性湛渊,如澄止水;
憎爱击之,烦恼浪起。
起之不休,自性浑浊;
烦恼无明,愈增不觉。
以我取彼,如泥入水;
以彼动我,如膏益火。
彼乱我真,乱实我生;
我苦不生,劫烧成冰。
是故至人,先空我相;
我相若空,彼从何障。
忘我之功,在乎坚忍。
习气才发,忽然猛省。
省处即觉,一念回光;
扫踪绝迹,当下清凉。
清凉寂静,挺然独立。
恬澹怡神,物无与敌。
看淡一些,多一些欣赏、尊重和包容,少一些嫉妒、比较和抱怨。
禅宗有一个公案,每个人都养两只狼,一只恶狼,一只善的狼,问最后谁能存活下去?有人会说恶狼,有人会说善狼。这就是我们心的两面性。也是面对境界时的两种态度,是向外去一味的报怨、观过;还是向内去反照、反省自己?我们的心识,分因位识和果位识。因位识是因为无明所以我们造种种业,所有的业的行为都留在我们的心识中,留下的的种子或习气叫因位识。这个种子或习气如果遇缘策发、结果叫果位识。比如我最近心情很烦躁,因为一点磨擦就和别人骂了起来,我很生气。但并不是因为对方或者是磨擦让我生气,而是因为在我的心识田里,已经积聚了很多不好的业种子,遇到对方这个缘,因位识转变成了果位识,所以才有生气这个的果。都是自心的问题。所以唯识上讲:一切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在识种子成熟所感的果。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生活中如果在遇到重重的不公或大的逆缘时,就比容易释怀了。
培养内在的善良,多存感恩的心,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别人给与我们的,不是吗?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等等都是别人提供的,即使我们自给自足,我们用的锄头、种子、化肥等等也是凝聚了很多很多人得辛劳和付出。就连唯一属于我们的这个色身,也是父母精血和合而成的。因为他人的付出和给与,所以我们得以生存,如果没有这些外在的种种的缘,我们不可能存活下去的。所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及身边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随份随力地去做一些善行——慈善、放生、素食等等和十善业相应的;乃至于一个微笑、一个善念……也许别人并不知道,也许别人并不需要,但是最终却能开启我们内心所本具的慈悲和智慧。让我们获得究竟的快乐。
从心开始,认识自我,放淡执著,多感恩、多关爱……
——华严札记钬斺斒因缘与现代生活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持咒,要注意三点:无断,无虑,无住。也即是,无间断,无思虑,无留住。1 无间断:念咒有四步:受—读—诵—持。受:先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咒语,最好有一定的长度的,比如宝箧印,大悲咒,佛顶尊胜。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