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书籍选读 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 极乐之光 佛学基础 佛法概要 佛教基本知识 佛学基本知识 佛教丛书·教理 皈依修学手册 消除烦恼的方法 修习正念的二十个练习

巴利语汇解 五、禅修

  巴利语汇解 五、禅修

  业处:巴利语kamma??hàna的直译,字义为“工作的处所”,即修行的法门,或修行时专注的对象。

  有两大类业处:

  1.止业处(samatha kamma??hàna)为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属于增上心学。

  2. 观业处(vipassanà kamma??hàna),为培育智能的修行方法,属于增上慧学。

  止 (samatha):意为平静。为心处于平静、专一、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古音译作奢摩他。

  诸经论注说:“令诸敌对法止息为止。”(paccan?ka- dhamme samet?'ti samatho.)(Dhs.A.132; Ps.A.83)

  在《清净道论》中,把佛陀所教导的修习止的种种方法归纳为四十种业处: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

  观 (vipassanà):又音译为维巴沙那。为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培育智能的修行法门。古音译作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诸经论注说:“以无常等不同的行相观照为观。” (aniccàdivasena vividhena àkàrena passat?'ti vipassanà.) (Dhs.A.132; Ps.A.83)

  在修行观业处时,依据修习世间智直至出世间智而次第成就的观智可分为十六种,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和省察智。

  入出息念:巴利语ànàpànassati的直译,又音译作阿那般那念,或被讹略为安般念。ànàpàna由assasati(入息)和passasati(出息)组成,即入出息、呼吸。sati意为念,即保持心对所缘念念分明、不忘失。入出息念即保持正念专注于呼吸的修行方法。

  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证得四种色界禅那。

  北传佛教有时将之称为“数息观”。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的教学实践,“数息”只是修习入出息念的最初阶段,不能代表整个修习过程。而且,入出息念包括了由止到观的完整修法,不能笼统地称为“观”。

  禅相:巴利语nimitta。nimitta意为标志,标记,征兆。禅修时由于专注禅修所缘生起的影像为禅相。禅相由心想而生,属于概念法。

  有三种禅相: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取相(uggahanimitta)和似相(pa?ibhàganimitta)。

  在三种禅相中,四十种业处都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获得遍作相与取相,但只有十遍、十不净、身至念与入出息念22种业处才能获得似相,并且必须通过专注似相证得近行定与安止定。

  不净修习:巴利语asubha-bhàvanà的直译。subha意为清净的,美的;加上表示反义的前缀a,意为不清净的。bhàvanà意为修习,禅修,培育。不净修习即取身体的厌恶不净作为禅修所缘的修行方法。

  有两种修习不净的方法:1.有意识的不净业处(savi¤¤à?aka-asubhakamma??hàna),又作身至念、三十二身分,即思惟有生命的身体三十二个部分厌恶与不净的禅修业处。

  2.无意识的不净业处(avi¤¤à?aka-asubha- kamma??hàna),又分为十种,即思惟无生命的身体(死尸)肿胀腐烂的十种不净相(十不净)。

  修习不净业处能镇伏贪欲,也可以证得初禅。

  北传佛教依说一切有部等所传的“五停心观”将“不净修习”称为“不净观”。“五停心观”意谓五种停止心之惑障的观法,即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修习不净业处包括修止及修观。因此不能把巴利语asubha-bhàvanà笼统地称为“不净观”。

  四梵住:巴利语cattàro-brahmavihàrà,即修习慈、悲、喜、舍四种梵住。

  《清净道论》中说:“当知以最胜处及以无过失性而称为梵住。以对诸有情正确地行道故住于最胜。又如梵天以无过失之心而住,如此与这些相应的禅修者相当于梵天而住。故以最胜处及以无过失性而称为梵住。”(Vm.1.268)

  四梵住又作四无量(catasso-appama¤¤àyo)。由于修习慈等是对无量的对象而转起,无量的有情是它们的对象,以所缘无量故为“无量”。(Vm.1.269)

  祝愿有情幸福快乐为慈(mettà);

  希望拔除有情之苦为悲(karu?à);

  随喜有情的成就为喜(mudità);

  对有情保持中舍平等的态度为舍(upekkhà)。

  慈心修习:巴利语mettà-bhàvanà的直译,又作修慈,培育慈爱。mettà意为慈,慈爱;bhàvanà意为修习,培育。慈心修习即希望一切有情快乐的修行方法。

  修习慈心属于四梵住之一,又是四种保护业处之一。修习慈心能证得色界第三禅。

  北传佛教依“五停心观”将“慈心修习”称为“慈心观”。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修习慈心属于修止而非修观。因此不能把巴利语Mettà-bhàvanà讹作“慈心观”。

  佛随念:巴利语 Buddhànussati的直译。禅修者思惟佛陀的九种功德:“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全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也可以只忆念佛陀九德中的其中一项功德,如“阿拉汉,阿拉汉……”。

  此业处因为以佛陀的功德为所缘,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安止。

  三相 (t??i lakkha?àni):一切行法(有为法,世间法)皆具有的三种本质:无常、苦、无我。

  以诸行生灭变易故为无常(anicca);

  以诸行数数受到生灭的逼迫故为苦(dukkha);

  以一切法(包括世间、出世间法)并不存在可称为“我”的实体故为无我(anatta)。

  北传佛教有“法印”(梵语dharma-mudrà)之说,谓小乘经有“三法印”,即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项义理印证各种说法之正邪,或再加“一切行苦”成“四法印”;又谓大乘经有“一实相印”云云。南传上座部佛教并无“法印”之说。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