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
我们常说随缘,随缘就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是不强求。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人生万事,岂能样样都遂愿?人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成败境遇自然千差万别。许多事都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与其强求改变,倒不如让一切顺其自然,坦然面对现实。
药山禅师的弟子云散、醒吾于郊外打坐参禅。山上有一绿一枯两棵松树,药山禅师便问:“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
醒吾回答说:“荣的好!”
云散回答说:“枯的好!”
此时正好来了一位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
沙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药山颔首,两位弟子也沉吟良久,有所悟道。
荣也好、枯也好;穷也好,富也好;成也好,败也好;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乐也好,都不应该改变人生的心境,我们不应该随着境遇的好坏而悲喜。这就是佛家说的“缘由心生,随遇而安,身无挂碍,一切随缘”吧!
炎热的夏天,寺院门前的草地枯了一片。小和尚急忙去报告师父:“师父,草都枯了,快撒点儿草籽吧!”
“等天凉了再说。”师父挥挥手说,“随时。”
中秋,师父交给小和尚一包草籽,让他撒到草地上。草籽很轻,风一吹,扬得到处都是。小和尚急忙去追赶,可是草籽落到泥土里,再也分不出哪些是草籽,哪些是土粒。小和尚喊道:“师父,不得了,草籽都被风吹走了。”
师父说:“无妨。被风吹起来的,是空籽。随性。”
撒完种子,几只小鸟来啄食。小和尚急忙去赶鸟,可是,他一转身,鸟儿又落下来。小和尚喊道:“师父,大事不好了,种子被鸟吃掉了。”
师父笑笑说:“没关系,这么多种子呢!小鸟吃不完。随遇。”
半夜下起了暴雨,好多草籽都被雨水冲走了。小和尚说:“师父,这下可彻底完了。”
师父说:“冲到哪儿,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过了几天,草籽果然发芽了,草地上长满密密的小草,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说:“随喜。”
佛说:“随缘自在,随喜而作。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怀一颗平常心,看淡世事纷扰,随缘任运,高低随意,悠然自得,“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人生便没有什么可以挂怀的了。
顺其自然,是对生活的一种坦然,是人生的一种睿智;顺其自然,是让我们随时随地摆脱金钱、权势、成败等一切羁绊,尽情地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寸阳光。
洪水淹没了山下的村庄。心怀慈悲的住持让小和尚拿着寺里的粮食去救济灾民,小和尚回来后,说起了自己在山下的一则见闻。原来洪水不但冲塌了不少房屋,还淹死了不少村民。一个村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冲走。
众僧人听罢,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这个男人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生。有人说村民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再娶,亲生儿子不能死而复生。
他们的争论被住持听见了,住持笑了笑,让小和尚再次下山,问问这个村民当时是怎么想的。小和尚找到了村民。回想起这件事,村民痛不欲生地说,当时洪水袭来,妻子就在身边,他抓起妻子就往陆地上游。待返回时,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小和尚将村民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住持,住持对众僧说:“洪水袭来,这个村民不过是做了一个最自然的决定,哪个离自己最近,就救哪个。如果他在救人之前进行一番对错的分析,别说孩子,就连妻子也早被洪水卷走了。除了顺其自然,没有更好的选择。”
没有选择的选择,便是顺其自然的选择。人生中有许多东西,比如:出身、性别、身材、容貌等,都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也是无法改变的。对此,我们只能坦然接受。
哈德在一家办公大楼里遇到一个缺了右臂的男人。空荡荡的袖管吸引了哈德的目光,使他不礼貌地盯着这个男人看。但这个男人却对此毫不在意,他大声地同伙伴聊天,笑声爽朗。在走出电梯时,哈德终于忍不住问他:“你会因为缺了一只手臂而烦恼吗?”
“哈!”男人把那只残肢抬起来,在哈德的面前晃了晃说:“不会的,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它,除非我穿针的时候我才会想到这件事!”
人难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不管怎么努力,结果都不会有所改变,那么,不如坦然接受它。与其让它折磨我们的心灵,令我们痛苦不堪,还不如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平静地接受。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有一位名叫罗结的大将军,是个罕见的长寿者,享年120岁。在谈到长寿秘诀时,他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息有时,清心寡欲,少说多做,无忧无虑。”据说,他107岁那年,太武帝还任命他为兵马大元帅。这时的罗结仍然身强力壮、耳聪目明、思路敏捷、精爽不衰。他的养生之道便是四个字:顺其自然。
人生在世,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都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瞬间、一种状态。比如贫富这种事,根本不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过多的影响。你不会因为有钱或没钱就变成另一个自己,也不会因为失去一份工作就变成另一个人,也不会因为犯了某个错误就变成另一个人。只要保持本心不变,那么,人生的那些得失、苦恼,都不会影响你。淡定的人往往都抱着顺其自然的心境,不为外物所扰,相信人生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对已经拥有的,就要好好珍惜,失去的,也不要勉强挽留;想要得到,就去努力得到它,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忙碌的时候就忙碌,累了就休息。凡事不必在意,更不必强求,随缘自在,人生自然快意放达!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