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是最好的修养身心之道

佛与人生 | 作者:网络 [投稿]

平和是最好的修养身心之道

  在这浮躁的社会里,人难免会常感烦躁不安,要想静心归来,烦恼远去,我们又该抱着怎样的心态呢?

  北宋易学家卲雍曾说:“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卲雍大师的平和之气,这对今人来说,无疑是一副安心良药。

  平,意为“解恕和好”;和,意为“不刚不柔”。而平和,则是性情温和不偏激,安静、恭顺、谦逊。

平和,是一种风度

  平和之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成就,也不会以身份来标榜自己,或鄙视他人。他们不在乎名利得失,即使无为无功,也不因此堕落自卑。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便是一个平和之人。他一生纵情山水、且歌且行,与当时通过科举求功名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但如此风度翩翩一生,也是极其快意潇洒呀!

  欲得此风度,仅需常有平和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自然诚挚之心来对待对一切世事,快乐自然随风而来。

平和,是一种哲学

  这一哲学并非只有圣人才能领悟,无论王侯将相,还是麻布粗衣,都是能将其顿悟于心的。因为它只需人的心里能存下这样一种境界:即要洞悉怒火中烧的可怕、暴跳如雷的可怜、趋炎附势的可悲、小人得志的可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洞悉这一切之后,平和则能给予人一种安全感,因为它能将人的情感之河以堤坝豁开,与周边一切保持同一个高度,谁也不会淹没谁。

  平和的哲义就在于此,它保护了平和之人能够以最自然舒适的姿态在这社会上立足,自由而无束缚。

平和,是一种品格

  心态好的人,通常都是平和的,因为平和是一种品格,它能使初见者欣赏,久识者信任。友谊一点点增多,怨尤一点点减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刘禹锡在《陋室铭》的一句似是自嘲但实为乐观豁达的话,虽说屋子简陋不堪,但他的德馨满室,这就不失为一种富有了。拥有如此平和之心,故能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平和,是一种心境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说:“如来,如来,本来如是”。心中若是印有松风水月,那么花香与鸟鸣就会很自然地涌入心间,这里所崇尚的便是一种平和的心境。众所皆知,铁矿能炼出铁因为它本质是铁,金矿炼出金,是因为它本质是金,我们硬要从铁矿炼出成金,岂非妄想?这与鹅卵石中孵不出小鸡的道理是相同。

  对于子女的生养教育亦是如此:提供正常的长身体和学习条件以外,让他们懂得人生大道理就够了,不必过多操心。俗话说:“世上本无枷,心锁困住人。”若把世事烦恼招进心里,那么自然就铸成了困扰自身的枷锁,毫无自在可言。平和的心境就是能放得下自己,也容得下他人,一切不必强求。长此久往,清风自然徐来,烦恼自然远去。

  跟叱吒风云相比,平和是什么也没做。人生的奥妙正在于此:跋山涉水尚可做到,无为反而艰难。而这种“无为”恰恰又是大作为。

  只需谨记:静守心房,顺乎自然,无欲无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场”,场静,周围乱也变静;场乱,周围静也乱。所以佛家讲“境随心转”,“心净则一切净。”这就是平和的修养身心之道。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