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中收录了一篇唐人张说的奇文《钱本草》,全文187字,用医家记叙中草药的语气,标本互喻、浅深相济,把钱的药性、功效、利弊、服用原则、采摘原则、精炼之术娓娓道来,既充满哲理又幽默风趣,可谓入木三分,在这个金钱至上、贪欲炽盛的时代,张说的这味药方应当说是效力未减,读后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满口生香,神清气爽。
张说曾经历仕四朝、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三十年,著作颇丰。张说为一代重臣,才华横溢,擅长文辞。可是为官时好物贪财,排斥异己,事发后被贬到岳阳做了一个地方官。张说经历了六十多年的人生道路,宦海沉浮四十余年,事业可谓一帆风顺,青云直上。然而为了钱财,却栽了个大跟头。这时,张说痛定思痛,才有所醒悟,认识到钱财其实也是一味药材,能治病,也能害人。
“钱,味甘,大热,有毒。”
“味甘”,钱这东西人人喜爱,任谁有了钱心里都会甜滋滋的。
“大热”,钱具有极大的能量和热力,可以使人气血运行加速,精神振奋,燥热不安,甚至达到癫狂的状态。
“有毒”,钱也有两面性,所谓是药三分毒,万事有其利必有其弊。药材之用,本为疗病,药性即是药材的偏性、毒性,若服用不当,则会毒害生命。
钱,在它的热性之下,蕴含着衰冷的毒性。若受不住钱的美味诱惑,食之不当,贪婪过甚,则会导致伤身丧生。金钱本身无所谓善恶,而对金钱过分的贪婪与追求,则会引发邪恶与痛苦。所以,对于金钱合法地获取和拥有,适度地追求它使用它,才可以使心情愉快、青春永驻,才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
钱可以养生,“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人的生活,离不开物质条件。一日三餐的获得,皆需金钱交换。古人云“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即便你是英雄好汉,若无钱财,也难免饥寒之苦。你看,一个人一旦有了钱,便马上踌躇满志,容光焕发,神采奕奕;而一旦贫穷无钱,则唉声叹气,失魂落魄,形容枯藁,羞于见人。
钱也可以“解困厄之患”。人在遇到麻烦、灾祸之时,若手头拮据,往往无计可施,走投无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可是金钱一到,立刻麻烦变成坦途,灾殃化为笑脸,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可见,金钱的威力大到了极点!
钱有大利,“能利邦国”。钱可以兴邦旺国。一个国家有没有经济实力,影响着它在国际上的地位。比如美国,就因为富裕而被称为金元帝国,不仅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货币被世界各国定为通用结算单位,而且其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也成为各国百姓效仿的榜样,这些都是钱足以兴旺国家的具体证据。
钱也有大弊,它可以“污贤达,畏清廉”。钱具有难以捉摸的巨大威力,它可以污损、毁掉多少贤达之士的名声、品德、前程。那些清正廉洁的人,在金钱面前也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被拉下水,若没有崇高的精神信仰和人格追求,坚持清廉的操守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
钱,只是一味药。既然是药,当以疗病为标准,病愈了,便不可再服,若贪图钱的甘美滋味,过量服用,钱就会成为毒药,戕害人的生命。
人人都离不开钱,人人都要服用这味药,关键是要以均平为度。均者,均衡;平者,平和。钱财的数量,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还略有富余,就够了,要知足。贪婪的人,最好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难以自拔,最终陷入困境。对待金钱的心态,以平和为佳。既不自命清高,视金钱如粪土,不食人间烟火;也不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甘为财奴,笑贫不笑娼。
如果不能以平和、理性的心态看待财富,要么过冷,视金钱为罪恶,那么,你不理财,财也不理你,最终难免困厄之苦;要么过热,视金钱为神明,为了达到获得金钱的目标,如痴如醉,如癫如狂,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如苍蝇逐臭,如飞蛾扑火,最终难免作茧自缚,遭受灭顶之灾。如此冷热相互激荡,最易引发霍乱。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剧烈泻吐、排泄大量米泔水样肠内容物、脱水、肌痉挛、少尿和无尿为特征。轻者口渴,眼窝稍陷,唇舌干燥;重者烦躁不安,眼窝下陷,两颊深凹,精神呆滞,皮肤干而皱缩,失去弹性,嘶哑,四肢冰凉,体温下降,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
我们留心观察那些追逐金钱、被金钱所折磨的人,是不是很像霍乱的症状呢?
“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
钱这东西,不分四季随时可以获取。可是,如果不按社会公认的方法去得到,不仅大费脑筋而且还会多担风险。不义之财,虽然握在手中,藏在保险箱内,可是真的保险吗?夜半醒来,难免惊恐不安。久而久之,身心皆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啊!
“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
钱财一旦流通、运行,顿时可以呼风唤雨,大展神通,可以役使神灵,也可以召感鬼魅,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
如果只知赚钱,不愿花钱,就成为守财奴,可是财守得住吗?佛经上说,财富为五家共有,除了你自己之外,还有“恶王”、“贼”、“水火”、“败子”。也就是说腐败了的官府、盗贼、水火灾害、不肖子孙,他们随时都可能取走你的钱财。这世间没有任何人能够独享所有的钱财。
如果只知花钱,不懂得赚钱,那就是坐吃山空、挥霍奢侈的败家子——“散财童子”,即便有金山银山,他们最终都会遭到困窘潦倒的下场。
财富的获得固然需要福报与智慧,不过,财富的使用更需要智慧。会赚钱,还要会花钱。有了财富,要懂得布施。
儒家经典《大学》谈到这个道理,“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意谓:有道德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可以保有土地,保有土地才能够生产财富,生产了财富才能够满足需要。道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如果本末倒置(把道德当做外在的枝末,把财富当做内在的根本),那就会造成国家与民争利,百姓之间互相掠夺的局面。所以,财富被少数人所聚敛就会民心散坏,财富藏于百姓就会民心凝聚。因此,如果说出来的话不合道理,那得到的回应也一定是不合道理的;如果财富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也一定会以不正当的方式失去。
这里揭示出财富的因果法则,简言之,“财富从布施中来”。把财富布施给贫困的弱势群体,这就是有德,有德就会获得民心,则最终会拥有巨大的财富。我们今生所享用的财富,就是来自于前世的布施;我们今生的贫穷,就是来自于前世的悭贪,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欢喜地去布施。
以前,朝鲜首富林尚沃用一副对联总结自己的经营之道,“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含义是,对待财物要公平如水,做人要正直如秤,也就是说,在商务活动中要放弃贪婪之欲,奉行正直的经济道德,这就是商道。
如果把钱财比喻为水,那么掌握钱财的人可以比喻为“河道”。当河道对流水毫无贪恋执著之心,允许水自在地流出,便会有无穷无尽的水流入,这个人便拥有了无限的财富;可是,当河道希望水驻留下来,希望一直拥有它,河道就变成了死水塘,再也不会有流水注入,所拥有的财富便是有限的。而且,时间久了,水塘还会变臭,生蛆。这个人也就失去了财富。这就是财富运行的奥密。
再进一步深入观察,布施,在外在现象上,表现为布施财物;而在内在心性上,则是放下了悭吝之心,放下了对财物的执著。而这种悭吝之心一旦被布施、放下,我们便可以直接现量体验到内心的富足与喜悦。满足与喜悦的心灵之泉便清除了壅塞,汩汩流淌。此时此刻,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本来具足一切,我们本来就是富足的人,人人皆有摩尼宝珠,只是以前没有发现而已。财富的终极源泉乃在于内心,内心这颗摩尼宝珠一旦发起妙用,外在的财富便不求而自来。古代的智者,譬喻为“移花赚蝶至,买石得云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财富如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是其本性。它从高尚的布施行为中来,还要流向需要它救助的地方,这便是财富的流通运行之道。
金钱本身是中性的,而我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却展示出一个人的德行。英国人里克特说:“没有比藐视金钱的人更需要金钱了。”不要误以为藐视金钱就是美德;当然,爱财如命更不是美德。以平常心看待金钱,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富贵行乎富贵,贫而无谄,富而好礼,这才是美德。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获取财富与布施财富皆合情合理,合乎正道。这便是义。“义利之辨”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义利之间,是本末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义并不排斥利,利也不排斥义。义是根本,是因,利是枝叶,是花果。一颗茂盛的大树,首先树根要扎得深,然后自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不合乎道义的金钱不要,不是自己分内该得的不取,守住自己的本分,这便是礼。儒家重礼,佛门重戒,皆是同一道理。譬如人在公路上行驶,一定要遵循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不闯红灯。表面上,这是对自己的约束,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而实际上,这是对自己的爱护与保护。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可以在公路上自由行驶;而一旦犯规被罚没驾照,我们才真正失去了行驶的自由。
财富来之于社会,当然还要回馈于社会。像香港首富李嘉诚那样捐建学校、医院;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把所有资产捐回社会的裸捐。这些对社会的慷慨之举,都是挣脱了钱这个黄金枷锁后所表现出来的生命仁慈。可以预见,如果他们愿意,下一世他们仍然会是大富长者。这是因果的必然道理。
对于财富的付出,包括交货、付款,也包括债务,不要超出约定的期限。霍姆斯这个美国人说:“勿把信誉置于金钱中,要把金钱置于信誉里。”信用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尤其在现今商业时代,信用、美誉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乃至一个企业的兴亡。孔子曾经很幽默地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軏,是牛马藉以拉车的轭套器物,若是没有它们,牛马便无法拉车。一个人若是没有了信用,怎么与他人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利润的获得是依靠良好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而绝不是靠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犯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大学》云:“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来路不正的钱财,也必将通过不正常的方式失去。害人者必害己,利人者必利己。《大学》云:“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有智慧的君子通过财富来提升生命的品质与境界,财富仅仅具有工具价值,而生命本身则具有目的价值;没有智慧的小人拿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换取财富,把财富看成目的价值,而暇满珍贵的生命则看成工具价值,颠倒知见,这可是得不偿失啊!又怎能称得上有智慧呢?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
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
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
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
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
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