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厥日记中的落叶黄花,也是一章二八年华的憧憬。曾几何时,幻拟式的少年壮志,在时空嵌合中变成了事实。当出国狂潮在神州大地涌现的时候,时代 湍流给我浪迹天涯的机遇。带着一丝懵懂的追寻,无视异国求生的艰辛,毅然踏上了金色的远征路。怒海求生,东渡太平洋,是我的成年洗礼;那是一次生命的雕琢,也是成长的锤炼。梦幻般踏足昨日的向往地,我为自己的坚韧而呐喊。来不及编织飞腾的未来,却在轻忽中打碎了眼前的绚丽。青春无畏铸下了终身遗憾,是无知的坠落,还是劣性使然?我不解,也不敢面对,希望一切都能随风飘逝;但记忆与现实却永远陪伴着我。直到有一天,我明白了业与缘,还有那“缘起性空”的坦然。
七年前,来美不久的我,无法谨守对家人的承诺,渐渐地在声光色彩中迷失了自我,步上一条灰色的歧途。在欲念的蹂躏下,荒诞的行径却被强辩成另类求生 的方式。身无一技之长,偏又任性好强;做为一个社会新鲜人,却得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迈开自立的第一步。矛盾中带有几分无奈,也注定了未来的坎坷。当无 助与挫折接踵而至时,失控的自艾吞没了努力拼搏的自勉,脆弱的人生价值观也摇摇欲坠。面对残酷的现实,我开始怀疑奋发图强是否只是一贴自我安慰剂。无法容 忍庸俗的人生,桀骜的青春年少溅出了叛逆的火花。我不想把美好年华埋葬在没有日出与日落的地方,我要追寻那重温过无数次的人生憧憬。
迷茫间,曾经警惕过昏昧的沉沦,却乏力自救。也曾经苦恼过,自责不安过,但还是无法抵挡充满诱力的狂野放纵所带来的激情。
九四年冬,冰雪冻封了纽约街头,也冻封了我的人生。一阵急促的警笛划破闇然晨曦,也惊醒了睡梦中的我,有点惊慌,有点错愕,更多的却是绝望。紧挨而 至的是瞑盲冗长的司法审判。在候审的两年间,一股暴风雨过后的宁静使我从迷思中沉淀出来。溯乱的心,得到了洗涤的契机。回首望去,往昔所熟谙的道德仁义, 如今都已经变成了充满讽刺的牌坊。面对失落的人生,我只能感叹造化参差,予我如此丑陋的灵魂。
时光在蹉跎自责中流逝。戴着羞耻的枷锁,对自由的渴望也相映成了沾上罪恶的奢求。隐匿不了,也弥补不了,那永远的烙印。髅空的躯体想抖落心中的怯懦,却摆脱不了失魂落魄的困顿。
当天文数字般的刑期成为事实时,最后一沫幻泡随之破灭,生命踯近了毁灭的黑洞。没有恐惧,没有抽搐,也没有死亡的悸痛;我惊异于自己的麻木,一种失去灵魂似的麻木。苟且,那是一股对生命的不甘所激发的生存方式,一种物理性自然反应——无机生命。
想要甩脱苟且的魅惑;想要阻止苦恼的蚕食;想要重建零散的自我。但,恍尔不知处,欲返道茫茫。在躯壳的磨桑间,寻觅心灵的升华谈何容易。在充满肃杀气氛的监狱中,我自叹是一名地狱众生。在判刑后,调入正式监狱服刑的最初几个月中,我曾经置身于地狱众生互相残害的现场。
那时的生活极其阴沈空洞,身处恶灵渊薮,恶作剧式的侵犯,随时随地都可能凭空而降,作为少数民族中的少数,与人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事。乖戾的我, 没有耐力容忍任何挑衅,面对无尽的争执,一次又一次徘徊在暴力边缘。日积月累,紧绷的神经令我憔悴不堪,日子像嚼蜡般难以下咽。所幸在我全面崩溃之前,佛 法适时出现在我的眼前,佛理冷却了我的暴戾,阻止了恶的循环;给我带来了无限生机,也引我步出了人生阴霾。
初见佛法,即被一望无际的浩瀚所征服。埋首其中,我惊叹佛理的广被。一部部充满智慧的经论,展现了生命的伟大景观,这是我所不曾浏览过的世外桃源。 匡临斯世,是偶然、是机缘,还是潜在的惯性使然?无法揭示生命的奥秘,只好搁置心中的好奇,寄望能够得到文字的启悟。醉心于研读经论,令我无暇旁顾。远离了无聊的争纷,也远离了阴沈的哀怨;不知不觉中还奠定了追求灵性自在的缘起。
曾经接触过古典丛书,对于章节文体甚为熟悉。再次揽经自琢,斟酌间别有一番心得。正沉浸于持文解句的乐趣中时,蓦然发觉自己竟然把佛学与学佛混为一谈。看着心智与行为间的差距,我知道自己没有把所学到的佛理消化掉。如何才是学佛的正道呢?虽然明白学佛重在身行,但怎样才能在魔境现前那一刻保持正知正念呢?
也许是因缘凑合,就在我不知所措时,转机随之而至。再度更换监狱,完全陌生的环境,给我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更可喜的是,这里还有源自故国的禅林支流,使我与佛法又拉近了距离。
一位意大利裔耆老自日本学禅归来,即发心入狱传法。十几年来风雨无阻,每星期都按时进来为洗濯人心而广宣法音。
初入禅堂,我有问不完的疑惑,但惯于平铺直叙的思维,根本感应不到向上一着的禅机。对于老师高深莫测的点示,也只能似懂非懂地偶拾一鳞半甲。随着时 日推移,我的领悟步入规范。异想天开的疑问也逐日而逝。偶尔愚蒙,即遭老师严词谴责。有段时间甚至被禁语,为的就是不让我在禅堂里信口开河,自乱心弦。久而久之,我学会了内照自省,毛躁的言行因而收敛,漂浮意念亦随之沉寂。恬静的心境使人开朗活跃,日常生活在风流云散中逐步改观。
以善解的眼光去注视尘世中的是非,观瞻情怀悠然而生。何苦执着于无明的繁衍呢?少掉一分计较,就多一分包容,消长间使我敞开了心扉,跨出郁闷的固 执,平和地去检视往昔的排斥。虽然暴戾是狱中人的性格倾向,但依强欺弱却是被人鄙视的行为。弱势的我们之所以会有纠纷,主要源于语言的隔阂与习俗的差异, 以及那些不成文的违禁。故步自封是一切症结的总汇,唯有摒弃异族成见,才能逾越肤色的籓篱。既然无法在短期内重获自由,为何不尝试着去适应狱中生活呢?
狱中一样也有工作上的机遇和休闲中的娱乐,甚至连学历都像外边一样不可或缺。重新定位的我,决定把提高文化水平和学习专业知识列为首要目标。重回课 室,ESL班成了我的起步点。也许是环境的便利,即学即用迅速提高了我的英文水平。一年后,带着老师的勉励,我又迎向另一个新的挑战。选修计算机课,那是 我极度向往的课题。在狱中,计算机是非常热门的课程,能够顺利入读,得感谢英文老师的大力协助,让我免去荒废时日的等待。记得第一天去上课时,一位当助教 的狱友曾经揶揄过我:“简直难以置信,有人带字典来学计算机;这里怎么成了ESL班呢!”无聊的嘲弄并没有伤害到我的学习信念,生涩难懂的计算机专有名词 也阻碍不了我的升级进展。从Keyboarding Skills到System Concepts, Dos Concepts以至后来的 Window95与Office 97一气呵成。三个月内,我用加倍的努力完成了全部课程,并创下最快速得以毕业的记录。接下来我又选读 Legal Research培训班,面对关系自己一生的法律知识,志在必得激发了勤奋的潜能,完成了一次不可能的任务。考到计算机与法律证书后,我很快 地找到一份处理计算机文书的工作。清雅的工作环境,让人暂别了牢狱困窘;重拾生活节奏,使我再次忘情地投入各项往昔所酷爱的球类运动。努力蜕变终于让我找 回了久违的自信。
今天,在佛法的牵引下,塌陷的人生观正逐步修缮,灰暗生活也在冲刷变色中。放下心中的夙怨,眼前仅剩一道善、恶不断的循环;缘起幻灭吹散了无明执 着,一切皆为意识间的业感,权实的垢净也只不过是一念心境而已。随缘,不是无力的飘零,不是消极的逃避,更不是盲目的随波逐流;善解因缘,生命才能在逍遥 自在中追求灵性的升华。这,也许就是佛法在我眼前所焕发出的第一道菩提之光!愿能随其深究,愿能常伴其间。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