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和拜师有什么区别?弟子的责任是什么?

佛学常识 | 作者:明海法师 [投稿]

明海法师:皈依和拜师有什么区别?弟子的责任是什么?

请问师父,皈依和拜师有什么区别吗?

  在佛教的规范中,并没有拜师这个仪式,我们先来谈谈皈依。皈依是指:师父是一个媒介,你们通过法师这个媒介来皈依三宝,好像我是个媒人,介绍你们跟三宝认识、跟三宝结缘。所以严格说起来,你是不是跟我皈依,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你跟三宝结上缘了。

  而来到内地弘法之后,大家对于皈依这种通法似乎不满足,觉得希望跟师父能更亲近,所以又要求拜师,投入更单一的教派,所以我们就开缘了拜师的门径。拜师的规范就又更深了,拜师后就是我们自己门里的弟子了,好像武侠小说写的:“你是华山派的,你是少林派的,你是什么派的……”大家拜师表示认同我们的弘法方式,不管是唱佛曲,还是我所宣讲的佛法内容。当然拜师后,师徒之间相互会有一些责任。首先师父的责任是:要尽到教育的责任。大家在学习或者修行上有什么问题当然都可以提问,能够给各位解答的我都尽量解答,我答不出来的就回头去找资料来答复。当然一般皈依弟子愿意向我请法,我一样会回答你。

  当你拜了师之后,我们的关系就更近了,也会更严厉。如果一个人同样的问题重复问了好多次,每次我解答完过一段时间又换个方法来问同样的问题,那我可能就会“骂”人。就像前两天一个长春弟子问我:“八关斋戒那一天,如果因为身体不舒服要吃药需不需要舍戒?”大家知道八关斋戒中有一条是“持斋”,也就是过了中午之后就不吃东西的。吃药可以开缘,当然是不算舍戒的。为什么?因为你是吃药,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去吃这个东西。这个问题他之前就问过的,再来问我当然免不了要被我“骂”了一顿。这么多的弟子我都还记得他问过这个问题,结果他居然忘记他问过了,隔了两年之后又重复再问。我还特意把我们的微信对话记录找出来截图给他看。

  所以在有些情况下,你会发现师父在你没拜师之前好像很慈祥,但在你拜师之后就变得很凶悍,这种情况是会有的。你们要有心理准备,这是基于教育的角度。当然我不会刻意的去“凶”大家,但是如果有一些需要改正的地方,你不上心、不当一回事,那你就会看到原来师父也有脾气。许多时候发脾气不是刻意要去“凶”谁,而是发了脾气之后你可能会谨慎点。

明海法师:皈依和拜师有什么区别?弟子的责任是什么?

那么弟子的责任是什么呢?

  弟子对师父的责任主要是“护持弘法”。

  拜师之后,师父就等同于你们的家长一样,对师父尊敬如同尊敬自己的父母亲。师父引导你们,就像三宝引导我们走向究竟解脱的一个重要航标灯,师父就是扮演这样的角色。其实我们都是沾三宝的光,要是没有三宝我们也结不了缘,我也成不了各位的师父。

  我是一个非常随和、也开得起玩笑的人,可基于对三宝的尊重、对出家人的尊重、对师长的尊重,该有的心态必须要有。当你提到师父的时候,内心的那份尊重心必须要提起来。我们常说:“法从恭敬中求”。如果你想求法,没有恭敬的心、没有感恩的心,所求到的法,你也不会去尊重和珍惜。当你有一个恭敬心,法对你来讲都是声声入耳的,每一句话都能够打动你的心。你要是存着一种质疑的心态,你就会去挑:这句话我不要,那句话我不要,你只想要听你想听的,那这样就很可惜。就像进山探宝一样,有的人进去一趟出来可以背一大箩筐,有的人进去一趟出来可能只拿了两颗石头。

  我还是希望大家在求法的过程当中,要生起正念的心、感恩的心,要生起一个“我可以帮到我自己,同时将来我也可以帮到其他人”这样的心。先帮自己,你自己得到改变之后再出去宣讲的时候,别人就会说:“你说的没有错,我看到你现在越来越阳光,越来越灿烂了,我也想要跟你一样”。让自己能够散发出那种正能量,能够把其他人吸引过来,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其他人。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明海法师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