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善哉斯问。世之不参涅槃堂里禅者。难乎其不蹉路矣。虽然。当今传法者遍界。方行等慈。不择净秽。开阐无遮。度诸疑谤。先进者以广接为心。后进者以易入为事。知名盛而实衰。辩名似而实非者。难道全无。敢谓罕有。吾言之安足为人重。而可与子深言之也哉。客固请。
曰。如子之不以人废言。吾姑与子漫言之。学道欲无首越之燕之叹。
或志小见近。图作世间善人。只消读治世圣贤之书。行治世圣贤之事。或遵行如来权教法门。助其修省。亦有益无损。若欲究竟出世无上妙道。当颛为生死始得。颛为生死。则博闻强记如庆喜。一问十答如香严。百鸟衔华如牛头。千指绕座如夹山。尚须舍己从人。况降斯而下者乎。不为生死。必尚知见。此道不属知见。不为生死。必务功能。此道不属功能。不为生死。必慕豪放。此道不属豪放。一尚知见。务功能。慕豪放。则非愚即狂。成魔落外。善因而招恶果。多自不颛为生死学道者而成。岂不一蹉永蹉哉。
既为生死发心学道。可不返躬自省。果能具大根器。一闻千悟也未。若也未能。须参一句话头。一日不透一日参。一月不透一月参。一年不透一年参。一生不透一生参。今生不透来生参。永无退失。永无改变。方谓之谛当工夫。参定一句话头。便是斩知见稠林之利刃。渡生死苦海之慈航。解杂毒入心之圣药。指万古迷津之导师。不集善而自集。不断恶而自断。不持戒而自戒。不习定而自定。不修慧而自慧。不课佛而自课。不诵经而即诵。不求生胜处而自生胜处。不求多善友而自多善友。本不求誉。亦莫可毁。如是颛一。如是精进。如是久远。纵未发明。亦现在可为后学规模。将来必得佛祖心髓。傥名色为生死学道而起傍疑。求别助。生异见。多外骛。惮艰辛。喜快便。管教百妄交集。其蹉可胜言哉。
既颛为生死。纯一参究。必待工穷力极。时至理彰。命根断。本来面目现。不疑生死。不疑古今。不堕坑落堑。不强作主宰。不认识神。不陷空豁。不涉矫乱。不入邪师圈缋。不犯明眼料简。傥鱼目为珠。瞌睡当死。以卤莽承当为有力量。以硬差排为不疑。以粗放狂乱为大机大用。以颟顸为透脱无余。竿头宜进而不进。言句应参而不参。不烦穿凿而穿凿。不可抹杀而抹杀。入门一蹉。异解杂陈。所谓可痛哭流涕。长太息者。非此类乎。
非但无真传杜撰阿师。不可承虚接响。即沿流不断者亦须察其行实。不担条断贯索。谬自主张。蹉过师家相为处否。不孤负师家脑后深锥否。洞明从上纲宗否。不施为偏重。瞎人眼目否。若无真正作家宗师为之打瞎顶门眼。夺却肘后符。则虽有实悟。自了则可。为人则祸生。傥若己见既偏。投人又谬。自方空豁。复向瞎棒瞎喝下似木合水。如空合空。谬执金刚宝剑斩尽一切。为实不知我王库内无如是刀。盲引众盲。江河日下。或自入处廉纤。沾着邪知恶解家滋味。邪毒入心。如油入面。更或不知错认。漫云自肯。不受人究竟。谓之不被他转却。又或云我见处是的。只要行履了。此等何足挂之齿颊。
末后一句。始到牢关。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兆。不透末后牢关。而言得大机大用。不透末后牢关。而言具本分草料。其不为粗恶狂徒者。鲜矣。不透此关。有正悟者。犹可为一时唱导之师。如无正悟。不知有此关者。其于古人参悟与悟后重疑。不移前作后。指悟为迷者。鲜矣。谤先圣。误后人。皆由不知向上一关。可不畏惧乎。自利不全。利人不足。皆由不透向上一关。可不惕厉乎。
虽发心谛当。工夫谛当。悟处谛当。师承谛当。末后透脱谛当。更须自己觉察是顿悟顿修根器否。是果地善知识否。打成一片。速于香林否。不走作过涌泉否。现业流识净尽否。事事无碍否。行解相应。名之为祖。试看先宗是何标格。
不可有实法与人。不可骗人。云有方便。助汝易入。不可教人不参死话头。决要人真参。决要人实悟。决要人悟后达向上关棙。决以见性谓之悟。不可轻意牢笼人。于人认识之谬。哄云有省。于人向念未生时。认妄为真。印云有入。图一时门庭热闹。不顾展转误赚。邪法纵横。病发于此。宁绝嗣。不乱传。方谓之为人谛当。
前六种不谛当。则自错。后一种不谛当。则错人。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怜子请之。诚而示之。甚弗轻以语人。
玉林通琇,法号通琇,字玉林、玉琳,世称玉琳国师。
玉林国师(1614-1675年),明末清初名僧。江苏省江阴人,俗姓杨。十九岁投宜兴馨山天隐圆修受具足戒,后嗣其法,传临济宗。曾住浙江武康报恩寺,1658年师奉诏入京,于万善殿举扬大法,受“大觉禅师”封号。未久,留其弟子茆溪行森于北京弘法。翌年,进封“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顺治十七年(1660年)帝选僧千五百名,以师为本师,授菩萨戒,并加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
师于内廷说法时,撰《客问》一篇,大学士金子俊奉敕作评注,并附序刊行之。晚年在浙江西天目山建“禅源寺”,并常住于此,世称“临济狮子正宗派”,其后禅源、金山、高旻、天宁等诸大丛林,始趋兴盛。康熙十五年,师北游,是年八月初十日于淮安慈云庵趺坐圆寂,享年六十有二。朝廷闻讯,颁诏派大臣主持荼毗,并重修慈云庵,于庵后建“法王塔”。师之全身,则由其弟子奉龛归,塔于西天目,王熙奉敕为作塔铭。
师之法嗣超琦编其年谱二卷,法嗣行岳编有《玉林(通)琇国师语录》十二卷行世(续指月录卷十九、大清一统志卷九、卷六十一、释氏疑年录卷十二、《龙藏》七卷。雍正十三年,下诏改慈云庵(明万历二十年所建)为慈云禅寺,拨淮关银敕建大丛林,并建“国师殿”以为纪念。命国师之裔天晓实彻为慈云禅寺开山和尚。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