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僧会、五蕴炽盛,是凡人必受的八种苦难。生老病死属身苦,其余由贪、瞋、痴生起,属心苦。求不得苦是贪结,怨憎会苦是瞋恚结,爱别离苦是愚痴的爱结。
人死以后,神识爱业力牵引入胎、出生,至死之前,所受之种种痛苦,称为生苦。
人之身体死后,神识不会死。所谓神识,佛称中阴,即人死亡至再次受生期间之识身,形状极其微细,唯佛才能睹见。
受胎时,在狭隘不洁之母体,受内热煎煮,是第一生苦;
经十月怀胎,神识渐渐形成,住在母亲生脏之下,熟脏之上,母亲饮一杯热茶,迫压身体,痛不可言;母饿之时,腹中如倒悬,苦不能量;至满月欲生之时,有业风令身回转。又有一风,名为趣下,令头向产门,两臂伸长,渐欲出生时,如两石挟山,被夹着时如身在地狱,是第二苦;
此时如前世积集堕业之业,令身手脚纵横不能转侧,便会在母腹中舍命。身体在母胎温暖惯了,但出生时,受冷风、热风吹袭,娇嫰肌肤被衣物刺痛,是第三生苦;
懂人事后,知道有富贵贫贱,相貌有美丑而自卑,是第四生苦;
长大后被贪、瞋、痴等烦恼缚着,令身心不得安乐,是第五生苦。
虽然生是苦,但世人仍贪恋人生,不想老,更不想死。
人老时,头发变白,容貌、气力、视力均在衰退,当年如花少艾、倾国倾城之美人,老后变为鸡皮鹤发之老姥;人老以后,视觉变差,读书阅报要借助老花眼镜;老了以后,听觉衰退,要借助耳聋机;老后牙齿掉落,咀嚼食物须借助假牙;四肢方面,因多年的劳损积累,加上机能衰退,骨质疏松令身背直不起来,走路要靠拐杖,不能走快,龙钟老态,令人同情。老人除身体老化,机能衰退,百病丛生外,最难堪者莫过于被人遗弃与歧视。
《涅槃经》说,病有身病与心病二种,身体因水、因风、因热引起之病及杂病所引起之四种病称为身病;心病是由三毒引起,由踊跃兴奋、恐怖、忧愁、愚痴四种造成。亦有些病非因生理、心理或是物理形成,是由业力牵引,是凡夫不能避免的,大觉者维摩居士都示疾,况吾等凡夫怎能无病!
佛说人自光音天来,经过段食,食五谷杂粮,加上贪瞋痴毒害,身体经常生病。
据《五王经》云,身体乃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
坚固者称地大,如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
液体流动性属于水大,如口水、痰液、鼻涕、浓血、便溺等;
暖气是火大,如热度体温等;
动转是风大,如气息、呼吸等。四大如有不调,必令人体感到不适。若地大增加,则身体沉重(肥胖);风大窜动,则气息受到冲击(气喘)。如四大不调会生四百零四种病,病时緃美食当前,入口变苦,生病令视力模糊,听觉困难。
死苦最为人所忌讳,大家都不愿听,不想说。死有两种:一是自死,即报尽而死;二是他缘死,即遇恶缘而死。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有十五种恶缘死:「一者饥饿困苦死,二者枷禁杖楚死,三者怨家雠对死,四者军阵相杀死,五者豺狼恶兽残害死,六者毒蛇蚖蝎所中死,七者水火焚漂死,八者毒药所中死,九者蛊毒害死,十者狂乱失念死,十一者山树崖岸坠落死,十二者恶人厌魅死,十三者邪神恶鬼得便死,十四者恶病缠身死,十五者非分自害死。诵持《大悲神咒》者,不受十五种恶死。」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中,佛亦说有九横死,与前十五种恶死大致相同。经云:「或有众生得病非重,然无医药及看病人,或复医人疗治失所,非时而死,是为初横。第二横者,王法所杀。第三横者,游猎放逸,淫醉无度,为诸非人,害其魂魄。第四棋者,为火所烧。第五横者,为水所溺。第六横者,入狮子虎豹诸恶兽中。第七横者,饥渴所困,不得饮食,因此致死。第八横者,厌祷毒药,起尸鬼等之所损害。第九横者,投岩取死。大横有此九种,其余复有无量诸横。」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药师佛名号、亲近供养,可免诸横,会中十二夜叉大将亦发誓念药师如来恩德者,当与其眷属卫护是善男子、善女人。
八苦中,死为最苦,死时除受肉体痛苦外,尚要受精神之苦。
《菩萨璎珞经》卷五说:「临欲死时,舍身受身中间停住,未知所趣当来过去现在,当于尔时神识便恐布,是谓死苦。」死时神识要舍弃现有身体,但又未知投生何处,更要离别一切眷属、朋友、财宝,其惶恐与痛苦不言可喻,此为精神之苦。平时割伤身体都会很痛,何况地、水、火、风四大分散时,风先火次,火灭身次(风火未散,是为未死),身体如被千百刀割裂,先是没有呼吸,跟着没有暖气,魂灵去后,身体挺直,无有知觉,数日之间,肉坏血流,肿胀烂臭,此为肉体之苦。
追求所爱不得满足所受之苦,是谓求不得苦。凡事太投入、太认眞就变成执着,执着产生过犹不及之后果,造成求不得苦。
娑婆众生,所求不一,有求富贵、求健康、求名利、求财宝、求理想、求子嗣、求配偶等,求不到是苦;有求脱离恶法不得,求善法亦不得,求脱离苦事不得,求乐事不得等,亦引起诸多烦恼与痛苦。
人生在世,长命者最多百岁,短命者于母腹内伤堕死亡。少时愚痴,年至十五未知礼义,过八十则志钝无智,耳聋目冥,做事没有法则。短暂人生中,大多在求不得之忧愁中度过,何以故?天下欲乱时愁,国家筈理不好亦愁。无财愁,有财恐失亦愁。有家愁,无家亦愁。有子愁,无子亦愁。家室死亡疾病愁,无钱殡葬亦愁。遭遇官司被困牢狱愁,未知出期更愁。家亲远行愁,近之不逊亦愁。涝时愁,旱亦愁。庄稼不熟愁,熟不卖亦愁。如是种种求不得之忧悲愁苦,充斥人生,无有乐时。
爱别离苦是别离所爱时所受之痛苦,父东子西,兄南弟北,中道仳离,子女分离,失去所爱谓之爱别离苦。
佛在经典上将人之所爱分为一内二外,内者是自身,如命终时与所爱身体分离所产生之痛苦感觉为内苦;与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眷属亲友、财宝及所爱人物分离为外苦。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因为好友之弃世,伤痛不已,认为知音已逝,世上已无人值得为他操琴,故绝琴悼念,可见当时伯牙所受别离苦痛之深,子期得此知已,死亦无憾矣!
恩爱者别离,怨憎者相聚,人生就是这样讽刺!
何谓「怨憎会苦」?世人共居爱欲之中,争不急之事,为利益而互相杀害,结成大怨时,各自相避,不想相见,但到隐藏无地,狭道相逢时,便成怨憎会苦。互相磨拳擦掌,准备厮杀,未知胜负是谁时,大家内心恐布,苦恼无量时所受之苦,是谓怨憎会苦。
怨憎会苦又分外苦与内苦,国与国因利益而发起之战争,及人与人之间因怨怼而产生之冲突是外苦;同事之间,争权夺位,勾心斗角,互相仇恨,又无法躲避,亦为外苦。眷属斗争是怨憎会内苦,例如很多夫妻谈恋爱时非常要好,经日久相处,情生变化,佳偶变成怨偶,但又要朝夕相对,是为内苦。因做恶事,死堕三恶道,亦名怨憎会内苦。
「五蕴」又称作「五阴」,「蕴」是积聚、类别的意思;五蕴是五种有为法的类聚。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色、声、香、味、触称为「五境」。眼睛看到的事物是色,耳朵听到的音是声,鼻闻到的是香,舌尝到的是味,身体能分别的冷暖的是触。五根接触五境产生感觉,这感觉名为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色蕴称为「色」,受想行识四蕴统称为「名」,所以五蕴又称为「名色」。
即一切色法之类聚,总括来说可分内色与外色两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内色,一切眼睛能见到的人、物是外色,外色又分显色与形色、净色与不净色。显色指青、红、赤、白、云、烟、尘、雾等可见之色,形色是指长短方圆,粗细高下等有形相可见之物。《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载,净色是指美妙之色,此色能生贪欲,损坏道业,故宜远离;不净色是丑恶之色,此色能令人生憎恶,障蔽道业,故修道者亦应远离。八戒中不观歌舞、不邪淫是不犯外色。我们的色身皆从地水火风和合为相,当色蕴炽盛,四大不调时会受种种病苦。
是由苦、乐、舍、眼触等生起的接受,是六根对六尘的领受,造成种种苦乐而受纳于心,是情绪作用,如遇到适合自己心意的事物,就生欢喜而乐受,不合意的就起瞋恚而起苦受。此外,受蕴亦积聚肉体感受与精神知觉的感受作用。
是六根领受了六尘,把境象摄取,现为心象,而构成槪念,用现代话说是想象。人有想象事物善恶正邪,或想象眼耳鼻舌身触之种种情想,这种种情想积聚起来便成为想蕴,想蕴生出种种妄心来,当这情想积聚炽盛时,怨亲、苦乐充满其中,造成苦恼。
即意志与心之作用。是迁流、变化、造作的聚集。即是看到境象时,经过内心的思维、审虑与决断,而造出相应的行为,现代话是意志支配我们的行动。若依照一切有为法皆为造作迁流来说,其他四蕴亦属造作迁流者,都可称行蕴,但因为其他四蕴摄行的性质较少,所以给予分别的名称。
即眼耳鼻舌身意等的各种类聚。识是认识、分别的意思,如眼睛看到某事物,立刻分别其颜色、好丑、长短、高低、大小等;耳朵听到声音,能分别好恶;鼻臭到气味,分别其香臭;舌尝到食物,分别咸、酸、苦、辣、甜;身体能分别冷、热等,这一切的认识分别称为识蕴。
摘自:宽运法师《人生之路》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