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鉢乞食有什么规矩?佛教为什么要过午不食?

佛学常识 | 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星云大师:托鉢乞食有什么规矩?佛教为什么要过午不食?

  原始佛教「托鉢乞食」有什么规矩?中国可以实施「托鉢乞食」吗?为什么要「过午不食」?有此必要吗?

  二千多年前佛世时代,印度社会人民的宗教情操浓厚,对于修道沙门都有供养的习惯。因此,比丘在早晨太阳还没出来前就得出去托鉢。

  说到托鉢乞食的规矩,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每次外出托鉢,都专找贫穷人家乞食,为的是让他们有机会种植福田,以度脱贫穷。须菩提则刚好相反,为了不增加穷人的负担,会到有钱人家乞食,让富者能够继续广种福田,未来才不会穷苦。佛陀知道这样的事情之后,有一天特地召集大众开示:「佛法应该建立在平等上,托鉢乞食应当不分贫富,不计贵贱,不分精粗,次第乞食。」所以,托鉢乞食要依照次第,不能因为这户人家比较贫穷,没有好东西吃,就不去托鉢;那户人家吃的比较好,就到那家去托鉢。另外,在所得食物上,也没有荤素的忌讳,只强调遵守「三淨肉」的规范。

  当然,托鉢也不是像叫化子讨饭一样,挨家挨户到人家门口去要,而是正好那个信徒家裡有喜丧婚庆,他会预计好当天供养的人数,把饭菜摆到门口,当比丘经过时,就一份一份地分送给他们。如果有比丘迟一点出来托鉢,供养结束就托不到东西吃了。

  目前南传佛教国家仍实践托鉢乞食制度,而且是全国人民奉行,但是在台湾、美国等地,信仰自由,人民不完全是信仰佛教,若要托鉢乞食就不方便了。因为每个国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托鉢乞食的制度不容易实行。所以,中国丛林便採集中修行的方式,让出家人一起到斋堂吃饭,称为「过堂」;如同「百花丛裡过,片叶不沾身」,到斋堂裡吃饭,只是经过一下,不贪心、不好吃,也不计较饮食的好坏。所谓「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能吃饱就好。所以,在佛门裡,「过堂」也是一门修行功课。

  无论托鉢或是过堂,都是「借假修真」,人总要吃饭才能存在。五十多年前,我刚开始弘法的时候,有个医生跟别人说:「我才不相信星云法师!有一次我看到他还吃饭呢!」这也奇怪了!难道做医生的人不懂得人都要吃饭吗?所以,有时候佛教会被社会大众误解,都是由于对佛教的认识不够。

  另外,「过午不食」也是佛制生活的规范之一。佛世时代,迦留陀夷比丘于傍晚时分入城乞食,由于光线不足,一位孕妇误以为是鬼魅,受到惊吓而流产,因为这样的因缘,佛陀才制定了「过午不食」的戒律。所以,并非如某些人以为的是修行高深的象徵。

  现代社会由于大家工作忙碌,也不必坚持要过午不食,倒是能「过午少食」,少吃一些,晚上的睡眠将更舒服。不过,现代人反倒是有「遇早不食」的习惯,早上不习惯吃早餐;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吃得饱,对于一天的精神力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想修行并不在「吃」的上面计较,当吃则吃,不当吃则不吃,身心平衡才是修行之道。

  摘自: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当代问题座谈会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