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不可抗拒的现象,认为有一个神在主宰着的,只要对这些神进行祭祀,就能够获得好处。举行祭祀就需要有一定的规矩和动作,这种规范的动作就是最初的“礼”的形成。如《说文解字》说:“祭神以致福,为礼。”后来引伸为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等等。《论语·为政》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时的“礼”是一种孔子所理想的社会大众普遍遵行的行为规范,所以《论语·学而》又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是说:礼的用处就是从容不迫地遵从自然的法则。先王(文王)之所以能够完美,是因为无论小事大事都合乎此礼。孔子一生到处讲学,其所教导的概括起来讲,不外乎仁、义、礼、智、信五常,可见“礼”的重要性。所以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然而,荀子却主张人性本恶,他说:“人之初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认为必须以圣人所制定的教化、礼仪约束人之行为使之向善。他著的《礼论》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到此,明显地成为了一种法律,用来控制、约束人的行为举止。后来又引伸为礼貌、礼节甚至礼品、礼物等等,所谓“以礼相待”、“来而不往非礼也”。
越后来,“礼”的含义就越丰富。还设立了“礼部”(掌管礼乐、祭祀等的官署)、“礼官”(掌礼仪之官)、“礼堂”(讲学习礼之堂)、“礼教”(礼仪的教化)、“礼法”(礼仪和法度)、“礼书”(祭祀程序之书)等等。所以,中国真不愧是“礼仪之邦”。
在印度,最初的“礼”也是一种祭祀的仪式。印度和中国一样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时,出现了著名的“四吠陀典”,提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等三大纲领。其中《沙摩吠陀》意译为歌咏明论,即是“礼仪美言智论”之意。《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第十二个颂说:“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长刹帝利;彼之双腿,产生吠舍;彼之双足,出首陀罗。”因此,而对每一个种姓的行为都作了极不公平的规定,这种“礼”的规定长达数千年之久。不过,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佛陀出世、六师等沙门思潮的兴起,都公然反对种姓制度。佛教在反对婆罗门教的不合理的制度之外,同时也吸收了其中一些仍然有用的礼仪,从而形成了独立而又系统的“佛教礼仪”。及至佛教传入我国,中国人便用自己的尺度“礼”来衡量能否接受这外来的文化,经过长期的观察与适应,与儒家文化相接合,能够接受的就全部接受,不能够接受的就进行改革,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礼仪,律宗的成立、佛教各种清规的产生、各寺庙的共住规约,都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
(一)如何请经、持经: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
凡沙门、居士待宾客,除最初问答来意外,厥后当概以佛法因缘及善恶因果等语客,免谈政事、战事、讼事及世间一切无益杂话。并恒于堂中贴一告白,曰:吾家学佛,不谈世事,不用荤酒,不敢歌唱,
中国人素重礼仪,在称谓方面亦十分讲究。而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色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
一、什么叫晋院、升座? 晋院即进院或入院,专指新住持入主某寺而言。相反,若住持卸职,则称为退院。升座在禅林中原指尊宿受拜请而登高座宣说佛法。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时大师至宝林,
佛教有它的礼仪方式,其中有些是直接由佛陀时代留传下来的,有些是参照当地民俗礼仪而制定。遵行礼仪可广植善根,并非只是作作样子而已。在此简介南传佛教礼仪,使台湾南传佛徒有可依循的参考
1)尊敬僧的意义 僧在通指佛教所有的出家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叉摩那尼等,不论男女老少,都在僧的范围内。在家佛教徒通常称呼出家人为师父或法师,出家人的身份于在家佛教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无论在哪里,每天或多或少,都得照顾这个口,在寺院里也不例外。有人说,寺院用斋饭,都是些粗茶淡饭,不是更简单吗?。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人是外行。可知道寺院大寮里每天
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业在有心无心之间,不知做错了多少事情,说错了多少言语,动过多少妄念,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当我们的心受到染污的时候,要用清净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无污邪
日本的两大主要宗教是神道教和佛教。神道教的礼拜之地是圣地;佛教的礼拜之处是寺庙。 在你进入寺庙或圣地的任何房屋之前,都要脱去鞋、帽和头巾。有些寺庙提供塑料袋以便你带着鞋进去。把雨伞
(1)进寺院:要从左往右绕,不可从右往左绕,这叫右绕塔寺。 (2)进大殿:要往左进,要抬左脚进门。要往右进,抬右脚进门。不可在正中间拜佛,因大殿里中间的拜垫,是寺院方丈或当家师主法用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