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要领是什么?佛法的核心要素及修学次第

  3、戒律

  戒,为正顺解脱之本,亦为无上菩提之本,通过“此应作、此不应作”的行为规范,为修行提供良好的心灵环境,帮助我们顺利抵达解脱和成佛的目标。与解脱道和菩萨道修行相对应,戒律也有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之分。

  别解脱戒,包括在家的五戒、八戒,出家沙弥戒律、比丘戒等,为解脱道学人的行持标准。其重点在于止,通过远离五欲尘劳、约束行为来止息妄流相续,从而降伏烦恼,趣向解脱。

  菩萨戒,则在止持基础上增加了作持,止恶与行善并进。而菩萨戒提倡的六度万行,既是成就无上菩提的资粮,也是瓦解凡夫心的利器:布施可以克服悭贪,持戒可以对治放逸,忍辱可以战胜嗔心。

  同时,这些善行还是考察菩提心是否成就的标准。当我们修习布施时,是否对自身所有可以毫无保留地施舍?是否对施舍对象没有亲疏远近的分别?是否已不再执著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他?

  菩萨戒主要有梵网、瑜伽两大系统。相比之下,《瑜伽菩萨戒》的开遮更为善巧,故近代太虚大师也曾大力提倡。而《梵网菩萨戒》是大菩萨境界,凡夫行持起来难度较大。

  在汉传佛教界,菩萨戒被列入三坛大戒之一,故绝大多数出家人都曾受过,即使在家众,受过菩萨戒的也相当可观。

  这本是可喜现象,但令人担忧的是,尽管那么多人受了菩萨戒,却往往不知菩提心为何物,亦不曾有修习慈悲的习惯,只是形式上的、有名无实的“菩萨”。

  4、正见

  正见,为八正道之首,是一切法门的指南,也是漫长修行之路的灯塔。因为发心不可能一步到位,持戒不可能马上圆满,包括对皈依的深化,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过程中,正见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我们纠正心行偏差,剔除其中杂质。

  对解脱道修行来说,缘起、业果的正见极其重要。生命是习惯的积累,我们做什么、想什么,未来生命就是什么。所以说,在缘起的世界中,业就是一切。

  此外,无常见、无我见、空性见,都是修学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菩萨道的修行同样离不开正见指引,如此,才能将世俗菩提心升华为胜义菩提心。

  凡夫有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就如有限的容器,将心局限其中。唯有空性见才能粉碎这一束缚,使有限回归无限,从而以平等、无我之心利益一切众生,圆满佛果资粮。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并巩固正见?离不开亲近善知识、闻思经教。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这个学习过程应该一门深入。现代人往往学得很杂,天台、华严、中观、唯识均有涉猎。若非精力过人,上根利智,这种学习多半浅尝辄止,似乎什么都知道一些,但只是“知道分子”,连系统知识尚未形成,何况正见?

  我觉得,多数人在一生修学中,只需具足一宗正见即可,或是无常见、无我见,或是唯识见、空性见。将一种武器练习纯熟,得心应手,照样可以杀敌制胜、勇往直前。

  但建立于意识层面的闻思正见往往很粗糙,因为人的思维会有很多误区,如何使之趋于精确?

  一是通过师友间的相互辩论、彼此切磋,使认识中的盲点和问题暴露出来,从而去芜存精,提高纯度。

  一是通过禅修获得实证,因为佛法精髓无法以语言完全传递,那些不可言说的部分,唯亲证乃得究竟,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5、止观

  止,为禅定异名,梵语奢摩他,又名三摩地,包括有所止和无所止。小乘禅观偏向有所止,即有止的对象。而禅宗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则属于无所止,通过特定方法直接契入空性并将心安住于此。梵语毗婆舍那,汉译为观。包含观照、观想、观察修几个层面。

  许多人误读禅宗,将止观的修习片面理解为无分别。我觉得,这是造成禅教对立的主要原因。如是,因为不重经教而缺乏闻思正见,又无善知识把手提携,造成多少禅和子的盲修瞎练。

  无分别的禅修,是无修之修,乃无分别智契入空性时的禅修,并非普通禅修者所能把握。因为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极不稳定,且建立于颠倒认识之上。

  若直接从无分别入手,如何调整错误观念及颠倒心行?所以,必须以有分别的观修为前提,使心从颠倒状态中摆脱出来,乃能进入无分别的禅修。同时,止的修习也必不可少。止,虽是佛教与外道的共法,却是修观的重要基础。

  汉传佛教中,观的理论非常丰富,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能实际操作?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止的忽略。若能具备止的基础,再以正观照破我法二执,契入空性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了。

  除禅宗所说的无分别、无造作的用心之外,有分别的观修也不可或缺,如观察修、观想修,都是很好的修行方式。

  好就好在,即使没有禅定基础的普通人也能修得起来。可以说,能够正常思维的人就能观察修;具备想像力的人就能观想修。

  当然,观察修和观想修虽对学人要求不高,但也必须具备相应的闻思正见。如是,才能通过如理思维或观想,安住于正念正知中。对于学习教理者,多运用观察修,通过思维所学法义来调整心行,是非常好的学修结合的方式。

  结说:

  综上所述,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不仅是佛法修学的核心要素,也是贯穿始终的修学次第。把握这五大要素,也就把握了由学佛至成佛的关键阶段。

  同时,它们又像长养万物的大地,是一切修学法门得以确立的共同基础。若能对之引起重视,并真正落实于心行,那么,不论我们学佛的起点是高是低,根基是利是钝,进步是快是慢,都是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终点迈进。

  这不但对于个人修学意义重大,更是汉传佛教在当今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