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万金不富
觉真法师
老秀才“家有万金不富”,在于十个女儿各有盘算,只想着自己。老子的《德经》却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只有让别人得,你的价值才能体现。对于企业家来说,遵守游戏规则,按游戏规则游戏,就是利益最大化。而保证这个“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基础,就是诚信,就是信誉。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从一个小故事来的。
清朝的乾隆,多次下过江南,大概是偏爱旅游的一位皇帝了。这一次,他来到江南某小镇,见有一户人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家有万金不富
堂前五子称孤
乾隆看罢,心想:口气好大,是否贪心太重?他走进了这户人家,只见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一位老人在喝粥充饥。乾隆问老人:你的生活如此寒酸,为什么门前对联却又那么夸张呢?
老人叹了一口气,诉说原由:老人是位秀才,生了十个女儿,十女眼下都已出嫁,但谁也不肯赡养老父。老秀才一怒之下,写了这副对联,意思是,女儿古称千金,他有十千金仍一贫如洗;而女婿古称半子,十个女婿,也就算做五子了,而自己依然是孤寡无助的老人。
乾隆听罢,大笑起来,随后叫侍从取来文房四宝,御笔写下一联:
钦赐万金致富
官封七品不孤
另题横额:不孝者戒
老秀才平步青云,既获万金,又当上了县太爷,成了当地父母官,全县百姓都成了他的“儿女”。那十女十婿,自然背上了“不孝”的罪名,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当然不止是一个“孝”与恤老养老的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新财富》杂志编者给我出的题目:“企业家在争取商业利益和保持商业诚信,扞卫价值观上,当持怎样的态度?他们如何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面对利益诱惑,却不逾越道德界限的境界?”编者的提问,和编者的思考,是十分深刻的。尤其是在“不逾越道德界限”和“扞卫价值观”这一企业家必须坚持的两个基本点上。
乾隆遇到的这位老人,养育了十个女儿,她们又嫁了十个女婿,理当女孝婿贤,家庭和睦,儿孙满堂,令人羡慕。但是,十个女儿,可能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盘算,她们只想着自己,哪还顾一位孤独的老人?乾隆皇帝则以“不孝者戒”,让十女十婿上了道德法庭。其实,这里说的“道德”,还不是中国古代“道德”一词的本初义。
老子《德经》头条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里所说的“德”,才是我国古代“道德”的本义。翻译为今天的语言,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讲奉献,不求回报”。这种道德的要求,在今天就是大公无私,或者至少是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种道德观念,无疑是今天全人类最伟大最先进的价值观了。老子上述名言,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上德不德,对自己而言,是不得,对别人而言,却是德。这个“有德”,是“得在别人,得在他人”,让别人有得。这就指出了真正的价值不在“我”,不在自己,而在别人那里,让别人有得。只有让别人能得,让别人有得,你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得到公认,得到尊重,得到普遍接受,所以,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我们企业家不仅要用他的产品,用他的有效服务,用他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承诺,来实现他所经营所提供的使用价值,同时,更要用他的“德”,用他的诚信,信誉,他的可信度来作为他的价值的担保。因此,诚信,道德,就成了人类最根本最具普遍性的价值基础。
然而,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在孔子那里,属于“礼”的范畴。礼是社会制度文明。忤逆不孝,不赡养父母,不照顾老人,法律往往管不了,这样的人就要到“道德法庭”上,受到道德的谴责了。但是,你不能说一个不忤逆的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两者不能划上等号。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公德”,其实仍然是“社会公礼”,是遵守游戏规则的范畴。说穿了,“礼”的要求,“礼”的规范,仍然是社会的功利价值取向,是各种利益关系平衡的结果。守礼,遵礼,实际上,就是按照游戏规则来游戏,而古代讲的道德,是一种崇高的心灵境界,它不在功利的境界,它是无私无我的、至高无上的精神品质。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礼,讲礼。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就是“礼”。我国着名学者、国学通才沈善增先生说,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有游戏规则,文明程度越高,游戏规则就越完善。《礼记·仲尼燕居》中说:“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礼记·经解》:“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无规矩不成方圆,成为千古名言,就因为它是真理。人,可以藐视真理拒绝真理吗?
我一再告诉企业家朋友们:遵守游戏规则,按游戏规则游戏,这就是利益最大化。而保证这个“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基础,就是诚信,就是信誉。还是孔子说得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不守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在社会上做人呀。就像大车没有了车杠,小车没有了销钉,车子还怎么转动,怎么上路呢?)
老人的十女十婿,在当时受到怎样的指责,是可以想象的。乾隆的“不孝者戒”,仅仅是对不孝不义者的忠告吗?“家有万金不富”的贫困,是谁的贫困?
《家有万金不富》有多方面的警醒意义在,我只是借用这个题目,理出一个新的头绪:在这个价值观混乱的世代,我们不要忘了最核心、最本质、最基础的价值。只有共同遵守游戏规则,按游戏规则游戏,才能保证所有参加游戏者的共同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利益最大化”。而达致这一价值保证的,才是最根本、最基准的价值:诚信、信义、信誉─这是人之所以立身为人的精神品质,这才是实现一切价值的价值。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