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一举突破的观空法 ──大空经的观法
有一次,佛陀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树园中。
这天早晨,佛陀入城乞食后,顺道去加罗差摩精舍。当时,尊者阿难正与许多比丘在精舍内缝补衣服,看到佛陀到来,连忙出来迎接,并且禀告佛陀,他们正在此缝补衣服。
佛陀告诉阿难说:
「阿难!不要好于群聚之乐。好于群聚之乐的比丘,真的不可能体尝到离欲之乐、静默之乐、寂静之乐,以及正觉之乐,也不能达到令人喜爱的暂时心解脱,或无时无刻安住的不动摇心解脱。只有远离人群愦闹的独处比丘,才有可能。为什么呢?因为我不见有任何令人贪着喜乐的东西,在它起了变化后,不让人生起忧悲恼苦的。所以,我成就离贪着外物的境界证得解脱,这就是超越一切色想;不作意一切相的外空。
阿难!当我安住于离贪着外物的境界后,心生欢悦而生起清清楚楚的觉察力,再以此清晰、专注的觉察力,生起喜、乐而进入禅定。阿难!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见我,我就教导他们要远离群聚,远离欲贪,而乐于无欲,并且劝勉他们修习禅定。
阿难!如果有愿意多修学空观的比丘,他应当使内心稳定、安静、专注而入于禅定。当内心安住于禅定之后,再以此禅定力作内空观。如果有人想要作内空观,但又不先进入禅定,那只是白费力气而已。
阿难!如何使内心稳定、安静、专注而入于禅定呢?比丘应当离欲、离恶不善法,得喜、乐而进入初禅,或再更进一步进入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当进入禅定后,就以此禅定为基础修内空观。
在进行内空观中,如果内心动摇,不能成就内空观,或者不能保持稳定自信而笃定时,应当要全然清楚地觉察这样的情况,并转而作外空观。
如果在转修外空观中,内心还是动摇,不能成就外空观,或者不能保持稳定自信而笃定时,应当要全然清楚地觉察这样的情况,并转而作内外空观。
如果在进行内外空观中,内心还是动摇,不能成就内外空观,或者不能保持稳定自信而笃定时,应当要全然清楚地觉察这样的情况,并转而修宁静的不动观。
如果在转修宁静不动观中,内心还是动摇,不能成就宁静不动观,或者不能保持稳定自信而笃定时,应当要全然清楚地觉察这样的情况,并回去重修最初作内空观前的基础禅定,重新稳固定力。
重新稳固定力后,继续作空观,直到全然清楚觉知自己已经稳固地成就内空、外空、内外空、宁静不动为止。
当比丘内心安住于这样的空境,则能在行、住、坐、卧中,全然清楚觉知自己不起贪求、不起忧苦、不起其它的恶不善法。有所言谈或想法,也只会是关于导向正觉解脱与涅槃。
阿难!从眼、耳、鼻、舌、身而生起的五欲,是无常变化的,应当舍离。比丘应当全然清楚地觉察,心中不为五欲所激荡,确实远离欲贪。
阿难!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生灭,都不离执取。比丘应当全然清楚地觉察,从观五蕴,观五蕴的集,观五蕴的灭而破除我慢。
阿难!以上所告诉你的,都是向于贤圣出世间的善法,依此修学,就可以脱离恶魔王的掌控了。」
接着,佛陀又对尊者阿难说,如果只是在形式上远离人群,住在人烟稀少的森林、墓地独处,但却因访客太多,内心不能远离人群,实质上仍不得清静,还是会起贪爱而陷于苦中的。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九一大空经》、《中部第一二二空大经》。
二、这是以禅定(止)为基础,而作空观的教导,是一种重于禅定的修学法门。所谓的「空」,其实与「解脱」的内涵相同,而「空观」,应是作缘起无我的思惟观照。
三、什么是内空?什么是外空?什么是内外空?以下几段说明,或者可以提供一些参考:「综合论师们(按:以《法蕴足论》、《集异门足论》、《大毘婆沙论》等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典)的意见:自己是内,他人是外;现在持续存在的是内,已不存在的是外;具主动性质的是内,被动的是外;身是外,心是内;内六处是内,外六处是外;粗重的是外,细腻的是内。如果观察他人,而能反省到自身,就可以称为内外了。分内、外,实在是相对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拙著《中阿含经十二选》第一八五页)「内空,是观六根,遣除其相而空;外空,是观六尘,遣除其相而空;内外空,即遣除根境综合相而空。如是修习,得到内心安住不动,是不移动。……不动,有解说为第四禅,因为到了四禅,不为三灾所动。但依『中阿含』的『大空经』与『净不动道经』看来,不动是合于空无边处定的。」(印顺法师着《性空学探源》第九○页)「所以这一修空的教授,起初可能只有二类:一、(空于五欲的)五欲空;二、(空我我所的)五蕴空。由于五欲是内根、外境相关涉而引起的,所以观五欲,可以分别的观外境的无常,内根的无常,内外缘生欲贪的无常。在传授中,分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于五欲的分别观察,其实是内外关联着的,先观外空或先观内空,都是可以的。空于五欲的空观,分为外空、内空、内外空,于是对外空五欲而本有内空意义的,观五取阴而空于我慢的,名之为不动了。」(印顺法师着《空之探究》第五二页)
四、「这也就是超越一切色想;不作意一切相的『外空』」一句,《中部第一二二空大经》作「内空」。若依上项说一切有部论师对「内、外」的诠释,采《中阿含第一九一大空经》之「外空」说,似乎比较恰当,因为令人贪着的东西(色)是外,观其无不令人生起忧悲恼苦的,正属于外空的内容。
五、到底要以何种程度的禅定基础,才能作空观呢?《中阿含第一九一大空经》只举了初禅,《中部第一二二空大经》举到第四禅。论师的意见,「不动是依第四禅而向解脱的空三昧,如果不得解脱,就成一般的第四禅。」(印顺法师着《空之探究》第六三页)
六、什么是「暂时心解脱」、「无时无刻安住的不动摇心解脱」?前者是依着禅定力而达成的暂时解脱,会随着定力的退失而退失,后者是一般所说证阿罗汉果位的解脱者,证入后不会再退失。(参考《瑜伽师地论》大正大藏经第三○册第八一三页上)
七、这是以某一禅定为基石,在内空、外空、内外空、不动中,不断地寻求相应的观法,从相应的观法中,获得突破的证入,所以说「一举突破的观空法」。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本书以悟道为线索,以灯录和僧传等原典为第一手资料,精选了中国历史上490位禅宗大德开悟见性的因缘故事,按法系和时间顺序汇编在一起,是目前介绍禅僧悟道方面,最集中、最系统的一部禅宗史专著。
有两个和尚,一个很贫穷,一个很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呢?”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打量了一番穷和尚后,禁不住大笑起来。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我们在无休止的忙碌中,肩头上的担子也一天比一天沉重。于是,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那个红尘中的角色,便只能理所当然地、全身心地去继续奔波,继续操劳。就像是一匹负重的老马,面对生活这驾笨重的大车,除了使劲拖曳,别无选择。
《佛本行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只长有两个头的鸟,也叫做共命鸟,两个头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一个头叫迦喽茶,常作好想;另一个头叫优波喽茶,常作恶想。为了安全起见,它们轮流睡觉,一头睡着,另一头便醒着。有一天在树林里,优波喽茶在睡觉,忽然从树上
一位大富长者只有一个儿子,可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离家游走到其他国家。多年来他以乞讨为生,生活非常贫苦。一次乞食,穷子来到自己的国家,并走进了一处豪宅。穷子见到这家的长者,身上挂满宝物,威德庄严,顿时心生恐怖。他想:这位长者是王,还是王的眷属?竟
《撰集百缘经》里面记载着一则“伽尸比丘尼”的故事: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弘法教化时,梵摩达国王的妻子生下一个端正殊妙、身披袈裟的女婴,取名为“伽尸孙陀利”。伽尸孙陀利天性贤淑善良,渐渐长大。一天,她带着侍卫出城游玩,不知不觉来到了佛陀所在的地方。
《法句经》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位出身高贵的比丘,出家前是很好的朋友。出家后,一位熟悉经藏,善于弘法;另一位则通过精进修道,证得了阿罗汉果。有一次,二人不约而同去见佛。熟悉经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所以就
释尊成佛十年后,在耆阇崛山宝月讲堂,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无量佛土的六十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与无央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皆来集,尊重供养。这时,世尊座下有无量数大如车轮的千叶莲花,色香具足,含苞而未开花。一切花
佛陀率弟子前往王舍城灵鹫山,途中夜宿,一些比丘见佛陀来到,纷纷前去诉说他们的争议,各执一辞,争论不休。佛陀为众人讲了下面的故事:从前一个叫镜面王的国王,召集一些天生的盲人汇聚在殿前。国王说:“请你们来摸一摸大象,然后告诉我,大象到底是什么样的。”
往昔,有两名商队的首领,各带五百商人入海寻宝。商船在大海中航行不久,便到达了一座宝岛,岛上有各种珍宝、饮食、美女等。这时,有一天女出现在空中对商人们说:“这里虽然有财宝、美女,但这些快乐都是暂时的。七天后,这个小岛将被海水淹没!”说完,天女消失而去。
农民与贵族,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却为他们自己的后代甚至国家播下了善种。人的一生往往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或感恩别人,冥冥之中自有轮回。
弟子向禅师求教:“师父,有人说我是天才,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依你看呢?”“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弟子一脸茫然。“譬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是几碗饭;在饼家眼里是烧饼;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米还是那米。”
我首先深深的忏悔自己生生世世以来所犯的邪淫,接下来把我的经历分享给大家,愿天下人都能远离邪淫,同时也能与真心相爱的良人在一起。我很小的时候大概5岁左右,家里的哥哥姐姐就开始带着我看淫乱的电影和碟片,我那时候很懵懂,但是心里是喜欢这个事情的。
如果我们内心不认同别人的批评,先不要急着辩解“并非这样”。我们心里若充满着自己的想法,那别人讲的话,有可能只听了个大概,甚至很多意思都听不见。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静心聆听,不理解就多问,力争准确接收对方所要传递的信息,这样才能从中
人生犹如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旅途中的行者。人生苦短,应学会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并非放纵行乐,而是要不负此生!为此,我建议大家:1、勿争强胜。常言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语亦云:“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忘却痛苦的方法有二:一是培养正面情绪。情绪有负面和正面之分,哪种力量更强,就会将我们导入相应的心理轨道。所以,我们要壮大正面情绪的力量,就像以增强体质来对抗疾病干扰那样。二是面对它,想想是哪件事令我们痛苦。狭隘的心是无法承受伤害的,这就会形成
我们都知道浪费可耻,节约为荣。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这一点,是个人的自律性行为。我们无法要求别人怎么做,却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帮助他人。我想大家都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场景。父母也教我们不要浪费粮食等等,可为什么慢
礼佛先合掌,脚要前八后二,就是左右两脚前面距离约八寸,后面脚跟距离约二寸,列成八字形。两掌半,右掌按在拜垫中央为第一掌,次将左掌按拜垫左前方,将右手移至右前方,使两掌相齐为半掌,合为两掌半。
善根指的是破恶、生善的根本。你可以把善根理解成好的根机、好的基础,善根主要是针对身口意三业的善法而言的,因为身口意三业的善坚固,所以称为根,根还有生长的意义,就像树根扎入土壤中,可以使树木长大,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生起其他的善
无间地狱是没有间断的受苦,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是八个大地狱中(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号叫地狱、烧热地狱、极热地狱)最痛苦的一个,日日夜夜受罪受苦,施罪的器用没有不齐全的,从初入地狱时,直到百千劫,在这期间的一日一夜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