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乌鳢、黑鱼、财鱼、生鱼、乌鱼、乌棒、蛇头鱼、黑鱼棒子、斑鱼、草鳢等。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头较长,前部扁平,后部隆起,头上被有小细鳞,颇以蛇头。口大,端位,具有尖锐的牙齿,口裂后端延伸至眼后缘。眼小,位于口的前上方。背鳍和臀鳍较长,可达尾柄基部,尾鳍圆形。体被圆鳞,侧线完全。全身青褐色,头民、背色较深暗,腹部较淡。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块,头侧有两纵行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尾鳍均有黑色斑纹。胸鳍、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块。
乌鳢喜栖息于水草丛生、淤泥底质的湖泊、水库、河流、河沟及池塘,内外荡等水体中。平常潜伏在水草茂密的水底,捕食或水中缺氧时才到水体中上层活动。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有辅助呼吸器官可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故耐低氧,在少水或潮湿的地带也能长时间生存。生存水温0-41℃,适宜生长温度为16-30℃。遇有适害时,可以潜伏于底泥中。能在水面跳跃,同时发出钝音。可随细小水流转移水域中,在少水的潮湿淤泥地带也能生活相当长时间。冬季常进行穴居生活,潜伏于泥中停食不动。
乌鳢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食性随鱼体大小而变化:
10厘米以下的幼鱼主要以桡足类、枝类、水生昆虫、仔鱼、小虾为食;成鱼则以各种小型野杂鱼为食,主要有鲫鱼、餐条、泥鳅等。
乌鳢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龄,体重在500克能上能下,怀卵量约为2万粒。5-7月为产卵期,以6月较为集中。产卵方式为筑巢类型,是属一次成熟、分批产卵,卵为金黄色的浮性卵。
鲫鱼又叫河鲫、鲫瓜子。体侧扁而高,腹部圆,头较小,吻钝,口端位呈弧型;眼较大,无须;体呈银灰色,背部较暗,鳍灰。因生存的环境不同,形体与颜色也有所差异。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饵鱼是一种中小型淡水鱼,也是内陆江河湖塘分布最广的野生鱼种,家养的很少。它的个体较小,一般250克以上就算大鲫鱼了,超过1000克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在多年少有人捕钓的水域中,最大个体可达3000克。
鲫鱼的家族成员广,有银灰鲫鱼、银鲫鱼、百鲫鱼、彩色鲫鱼、金鲫鱼、乌鲫鱼等多个品种。它分布广泛,是垂钓的主要鱼种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垂钓。
(1)栖息于水的下层,鲫鱼是底栖性鱼类,经常栖息在杂草丛生的水域,游弋到有腐殖质的水底觅食。
(2)喜欢清洁水域和水草,清洁水域溶氧充足,且微生物等杂物少,水质不污染,鱼儿在这样的水域里游动觅食有舒适感,食欲旺。水草丛生处有饵鱼爱吃的食物,且隐蔽性强,鱼有安全感。同时水草还是鱼儿产卵繁殖的天然产床。
(3)文静而胆小,胆小是鱼类的共性,而卿鱼尤其胆小,害怕惊扰。大鲫鱼更甚。
鲫鱼性情温顺、文静,警觉性很高。见到食物,并不马上吞食,而是慢慢靠近,在周围转着圈观察一番,然后才慢慢腾腾地用口轻啄饵食,边吞边吐,反复几次。有时还先用身子蹭一蹭,或用尾巴扇一扇,不肯轻易吞下。鱼群中如果某一同伙被钓走,便立刻逃之夭夭,过一段时间才又小心翼翼地游回来。如若有人往水里扔石块,或是岸边大声喧哗,响动较大,便潜入水底不动。
(4)食性杂,四季寻食,鲫鱼食性较杂,荤素都吃,以荤为主。同时喜吃植物性饵料,也吃有机碎屑及底栖小动物。蚯蚓、蛆、虾、面食、饭粒、薯类都喜欢吃。而且一年四季,只要水温适宜,随时都在觅食。
当然鲫鱼也有个换口味的习惯,一般是春秋二季喜吃荤饵,夏季喜吃素饵,深秋以后则荤素兼食。不过平时垂钓,也应注意荤素饵的更换,或是交替使用。例如用荤饵钓了一段时间,鱼不大贪嘴了,不妨改钓素饵。反之亦然。
(5)喜温暖,惧酷热,怕强光,鲫鱼是广温性鱼类,适合鲤鱼生存的最佳温度是15℃~25℃,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鲫鱼的活动能力最强,食欲旺盛。
春秋之季,鲫鱼喜欢到岸边浅水区域,尤其是水草繁密的地段游戈、觅食;炎热的夏天,浅水区水温被晒得很高,鲤鱼便潜入深水处栖息,或到荫凉处“乘凉”;到了严寒的冬季,便游进深水域避寒去了。鲫鱼最惧怕强光照射,很少到水面晒太阳。
(6)喜活水,喜风,鱼类绝大多数都喜欢活水。这是因为活水不仅带来了充足的氧气,还往往夹带着鱼儿爱吃的杂物,同时还会对鱼儿生活的水域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对于鲫鱼来说,尤其喜欢从外部注入的新鲜水(包括涨水和下雨),因为这能给胆小而好动的鲫鱼提供了“天赐良机”。鲫鱼喜风,刮三四级风的天气,表现异常活跃。
(7)喜欢群集,鲫鱼生性喜欢群集,且多是个体大小相近的聚集在一起,形体相差悬殊的元缘相聚。所以,垂钓的人往往能在某个窝点接连钓上很多条鲫鱼,而且个体大小相差不多。
(放生鲫鱼,应回避钓鱼者聚集之地)
(生长缓慢,饵鱼生长速度较慢,当年鱼也就是长到100克左右。正因为这样,鲫鱼绝大多数都属野生,很少有放养的。
(9)数量多,游速慢,上钩后逃窜力不大。
(10)繁殖能力强,鲫鱼的性腺较其他鱼成熟得早,隔年鱼便能产卵,一边产卵一边长个头;而且产卵期长,从春季一直可持续到秋季,产卵数量多,卵产在浅水域的水草或其他物体上。鲫鱼繁殖能力强是它分布广、数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点,鲫鱼产卵期间照样觅食,这与其它鱼类是不同的。
(11)生命力极强,鲫鱼的耐受力特好,生命力极强,不易死亡。即使水域环境很恶劣,只要有水,没有毒质污染,就能存活和繁衍后代。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个养鱼塘的水已被抽干,但当有了水之后,又有鲫鱼出现,这是鲫鱼原先产下的卵埋人湿土中了,当有水之后,经过阳光照射,便孵化成小鱼的缘故。有的水域被轻度污染后,其他鱼几乎都死光了,但饵鱼却不会绝迹,仍可钓到。
罗非鱼,又叫非洲鲫鱼,体形很像鲫鱼。体色灰褐,背鳍发达,背较厚,体短而高,肉厚且鲜嫩。它适应性强,产量高,已成为我国南方各省广泛养殖的鱼种之一。近年来,北方某些地区,也开始人工饲养。
(1)罗非鱼属杂食性。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和藻类,成鱼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对蚯蚓、小虾、蚂蚱、红虫、蟋蟀、桑蚕等活饵都很爱吃;人工喂养的饲料主要是由玉米面、麦麸、豆饼、鱼粉等混合制成。
(2)食量大,贪吃好钓。比较呆傻,上钩后不易脱钩,生手也能钓着,不用担心“剃光头”。
(3)喜温惧寒。最适宜生存的水温是20℃~35℃,低于8℃便会死亡。繁殖水温必须在20℃以上。
(4)繁殖力强。水温条件适宜,每年可产卵5~8次,而且是雌鱼用口孵化,每次少则几十粒,多则几百粒,成活率百分之百。雌鱼在孵化期间(大约两周左右),停止摄食。
(5)生长快,产量高。6个月鱼可长到250~350克左右,当年可长到400~500克。罗非鱼属淡水小型鱼种,最大个体可达2千克。这种鱼适合我国南方地区饲养。北方地区,罗非鱼只能是当年饲养当年清塘,不越冬
(6)适应能力强,很少有疾病。其忍受力和耐低氧的能力超过其它鱼。对水域环境要求不高,即便是在污水中也能存活。
(7)属于下层鱼,早晚栖息于水体下层,其他时间多在中层或中上层活动。盛夏季节食欲旺盛,也最肥壮。
(8)“老实憨厚”。耐干扰不易受惊,岸上人说话走动有声响,基本不影响就饵。喜欢成群抢食,一点不滑头。
是淡水鱼中最容易被上钓的一种鱼。(放生须严防)
鲢鱼又名白鲢、水鲢、跳鲢、鲢子。体侧扁、稍高,呈纺锤形,头大吻短,口宽、眼小,鳞很细,体呈银白色,腹部有肉棱。鲢鱼是人工饲养的大型淡水鱼,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多与草鱼、鲤鱼混养。
(1)鲢鱼属中上层鱼。春夏秋三季,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
(2)属于滤食性鱼类。主要食物:鲢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并喜吃草鱼的粪便和投放的鸡、牛粪。对酸味食物很感兴趣,对糟食也很有胃口。鲢鱼的饵食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除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地吃腐屑类饵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摄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动。
(3)食欲与水温成正比。鲢鱼喜高温,最适宜的水温为23℃~32℃。炎热的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
(4)性情活泼,喜欢跳跃,有逆流而上的习性,但行动不是很敏捷,比较笨拙。鲢鱼喜肥水,个体相仿者常常聚集群游至水域的中上层,特别是水质较肥的明水区。
(5)胆子小怕惊扰。当受到惊扰或碰到网线时,便纷纷跳出水面越网而逃。
(6)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每年4~5月产卵,当年鱼可长到500~800克,三龄鱼体重可达3~4千克,最大个体可达到30千克。
(7)耐低氧能力极差,水中缺氧马上浮头,有的很快便死亡。
鲤鱼又叫鲤拐子、黄河鲤鱼等,种类繁多。体形呈纺锤形,侧扁,吻长而坚硬;眼小鳞大,有两对须;尾鳍下部为红色,体侧两面近金黄色,背部鳍硬刺,微黑。属大型淡水鱼种之一。分布范围广,江河、湖泊、水库、沟塘,到处都有它的踪迹,是我国淡水鱼中产量最高的鱼种,也是垂钓的主要对象。
(1)属底层鱼。栖息于水域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喜欢在有腐殖质的泥层中寻找食物。早晚风平浪静时,也常到岸边浅水区游弋觅食。
(2)食性杂,荤素皆吃,以荤为主。幼鱼期主要吃浮游生物,成鱼则以底栖动物为主要食物。小鱼、小虾、红虫、俎虫、螺肉、水蚯蚓以及藻类果实等,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尤其喜吃红蚯蚓和薯类,对有香味的甜面饵特别感兴趣。随着气候和水温的变化,其摄食口味也会发生某些改变,有时有明显的选择性。鲤鱼的吻部长而坚,伸缩性强,吃饵常常翻泥打洞,有点像猪拱食,并随之泛起气泡。在鱼塘抽水干枯后,可以看到塘底和岸边那无数的圆形坑窝和孔洞,便是鲤鱼所为。
(3)喜弱光,喜活水。鲤鱼喜欢在水色比较暗褐、透明度较低的水域中生活,阴天时比晴天时活跃。特别喜欢在有新水注入的流水口处游弋和觅食。
(4)机警聪明。鲤鱼较比其他鱼类要聪明机警得多,素有“鬼子鲤”之称。鲤鱼上钓后,为逃避“灭顶之灾”,会使出浑身解数与人对抗。如在水底原地不动“打桩”。躲进障碍物或草丛之中等等,有时甚至能够制造某种假象来迷惑你。鲤鱼胆小,一有动静便立即逃窜。
(5)生长快,寿命长,个体大。当年鱼可长到250~800克(指人工喂养),三龄鱼体重可达2000克。在江河、湖泊和大中型水库中,二三十千克以上的大鲤鱼为数甚多。
鲤鱼的寿命比较长,一生能活四五十年,素有鱼中“老寿星”之称。
(6)摄食量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是决定鲤鱼食欲的关键因素。水温20℃~25℃时,食欲最旺,从早至晚不停地摄食,上钩率最高;水温低于10℃,活动量很小,基本上不进食;水温在2℃以下时,躲进深水处越冬,不吃不动。
(7)生性好动,到处游弋觅食,有逆水而上的习性。在一个地方呆不了多长时间,爱跃出水面蹦跳。鲤鱼虽好动,但较孤僻,不大合群。大鲤鱼喜欢单独行动。
(适应能力强,能耐寒、耐碱、耐低氧,对水体要求不高,能在各种水体中生活,只要水域没有被污染,就能生存。
(9)繁殖力强。两冬龄鲤鱼便开始产卵,产卵数量大。在我国北方,每年的五月上旬至中旬(长江以南地区早些),雄雌鲤鱼相互追逐游到岸边浅水区水草稀疏处(无水草则找岸边僻静处),进行交尾和产卵,卵贴于水草或其他物体上发育、孵化成幼鱼。
鲤鱼交尾期不进食,产卵后食量大增。每年春夏之交、盛夏和初秋,摄食量最大,初春和深秋次之。冬季南方仍可钓到鲤鱼,在北方则相当困难了。
沙鳖又叫山瑞鳖、山瑞,呈椭圆形,体扁平,体表覆以柔软的草质皮肤,无角质盾片,骨板不外露,周边有柔软的肉质裙边,腹甲比背甲小,头尾完全可以伸入甲内,颈基部两侧各有一团大肉瘤,背甲隆起呈褐色或灰绿色,腹甲呈白色且有黑斑块,生长快,个体大,一般个体重8~10公斤,最大有50公斤。
山瑞与水鱼的不同特点:一是前者性情温顺,不咬人,不殴斗,行动较迟钝;后者较凶残,幼鳖会咬人或互斗,爬行十分敏捷。二是山瑞颈部两侧和背甲前缘有瘤状突起,皮肤粗糙;鳖则皮肤光滑,无瘤肉突出。
山瑞白天多栖息于山涧、溪道、水沟、河湖、池沼等草丛的沙泥中,喜欢钻入泥沙中,所以又叫沙鳖。它是一种变温动物,当水温下降到10℃以内,便潜伏在沙石底下冬眠,当水温回升到18~20℃,便苏醒过来开始觅食。山瑞在水温为24~32℃时,食欲最旺,生长最快。
在自然界它主要吃小鱼虾、昆虫、螺蚬肉,还爱吃禽畜肉脏、蚯蚓、蝇蛆、菜梗、瓜果皮,也爱吃人工配合饲料。
石蛙又称棘蛙、石蛤蟆、石鸡,属两栖纲蛙科。
形态特征:石蛙形似黑斑蛙,但比黑斑蛙粗壮肉肥。成蛙一般体长10~13厘米,体重150~250克,大的可达400克以上,头宽大于头长。皮肤粗糙,背部皮肤呈暗灰色,有许多疣。
雄性背部有长短不一的窄长疣,疣上有小的黑刺。石蛙不仅背部有疣,头、四肢、背面、体侧也布满小的圆疣,疣上还有分散小黑棘。雄体的胸部长有分散的角质黑丁肉刺,固又名棘胸蛙。
雄性前肢较粗壮,指端圆,略膨大,第一指基部尤为粗大,雌性腹面皮肤光滑,没有黑刺。石蛙的头又宽又扁,吻端圆并且突出于下颌,吻棱不很明显,两鼻孔之间距离与两眼间距离几乎相等。
石蛙分布于我国南方诸省,长栖息于海拔150~1000的密林峡谷间、溪流中、石窟里、岩沟内,昼伏夜出,喜在水上觅食,畏烈日。每年11月底至翌年4月中旬为冬眠期。它在气温25~30度时生长最快。
它主要捕食各种昆虫,如椿象、蚱蜢、金龟子、天牛、蚂蚁、叩头虫及螺虾、泥鳅和嫩草根等。人工养殖可投喂蚯蚓、黄粉虫等。
5~9月为石蛙的繁殖季节,每年交配产卵3次。
雌蛙年产卵量为500~1000粒,一般产于瀑布下方的树根或石上,有时则附着在水沟的石上或水生植物上。卵很大,平均直径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卵质膜厚、粘性强,很多卵粘附在一起呈索状浮在水中或附着在水中的物体上。
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胚胎发育较慢,经22天开始孵化出小蝌蚪。蝌蚪生活在山溪水坑内的大石缝间或碎石堆内。
青蛤俗称蛤蜊、哈皮、圆蛤、黑蚬。
青蛤的贝壳近圆形,壳质薄而坚,两壳相等。壳顶突出位于脊侧中央,尖端前方弯曲,壳面有同心生长轮,细而密。壳表颜色有白色、棕色、黄色和黑色,1厘米以下的幼贝多呈紫色。
青蛤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和河口沿岸的潮间带,多生活在近高潮区和中潮区的泥沙滩涂中。朝鲜、日本、琉球群岛也有分布
青蛤是一种广温、广盐性贝类。青蛤的适应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抗污能力。对底质要求比较广,粗沙、泥沙、粉沙都能生长。多栖息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晰,有淡水流入,底栖硅藻比较丰富的近高潮区和中潮区上部的泥沙中。青蛤的壳色与底质环境密切相关,含泥多的底质,壳色呈黑色、粉沙质多呈白色。青蛤营埋栖生活,生活时以壳的前端向下,后端朝上,以足钻穴,埋于泥沙中。
青蛤的水管较长,约为体长的2~3倍,退潮后滩面上会留下一个椭圆形的小孔。埋栖的深度随着季节,个体大小及底质状况而有所差异,一般深度为9~16厘米。
季埋栖较浅,冬季较深,在同一季节,细粉沙底质的青蛤要比沙质、泥质里的栖埋得深,个体大的要比个体小的埋得深。在未干露时,青蛤在穴内,双壳微张,足和水管伸出,靠近排水管摄取食物和排泄。青蛤的迁移性较小。
青蛤为滤食性贝类,自然海区的贝类主要以底栖硅藻为主。也摄食部分有机碎屑、挠足类残肢等。冬季气温较低,青蛤双壳紧闭,很少摄食。3月份后,摄食逐渐旺盛。生长较快。青蛤的最适生长水温是24~30°C,此时水管全部伸出,伸缩频繁,说明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摄食活动越强,新陈代谢越旺盛。
青蛤的胃含物与外界的饵料品种完全一致,说明青蛤对食物的种类没有严格选择性。
青蛤为雌雄异体,满一年可达性成熟,每年性成熟一次。一般当水温达到25~28°C时,性腺发育到最高峰,性腺发育可分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
青蛤性腺,雄性呈乳白色或淡黄色,雌性呈粉红色。成熟精子活跃,卵子呈圆球。
青蛤繁殖高峰多在大潮汛,精卵不断成熟,不断向外排放。
青蛤生长速度与季节,个体大小及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稚贝到1龄贝,生长较快,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慢。1龄贝最大可长到2.5厘米左右,2年一般可长到3.0厘米以上。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阴暗潮湿。
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
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靠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靠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
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7.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这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
蜈蚣属肉食性动物,其性凶猛,不但吃食弱小动物,还敢向比它大几倍的动物进攻。蜈蚣喜食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金龟子、稻苞虫、蚱蜢、蜘蛛及各种蝇、蜂类的卵或蛹,也爱吃蚯蚓、蜗牛、蛞蝓,此外也会捕食蜥蜴、壁虎、蛙类、小鱼等。
当食物缺乏或水分减少之时,也会吃西瓜、黄瓜、苹果等多汁瓜果,以及幼嫩青草、蔬菜等来维持生命活动。
蜈蚣有饮水的习性,人工饲养蜈蚣时需供给清洁的饮水,可把饮水装在浅盘中,让其自由饮水。
蜈蚣雌雄异体,异体受精,卵生,有孵卵和育仔的习性。蜈蚣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孵化等。
雀形目文鸟科的1属,嘴短而强健,呈圆锥形,稍向下弯;初级飞羽9枚,外缘具二道淡色横斑。
世界共有19种,广泛分布于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各地,但在大洋洲仅有家麻雀1种。
中国产5种;其中麻雀为习见种,雌雄相似。头顶和后颈栗褐色;颊和颈侧白色,中央有1黑色块斑;上体砂褐色,背和两肩密布黑褐色羽轴纹;尾羽和两翼暗褐色,翅上有二道白色横斑。除颏、喉等为黑色外,下体均灰白色,两胁沾褐色。
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出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公里以内。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
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掠食谷物。
平时在粮库、场院和居民点啄食晾晒的谷物或地上的遗粒。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
在北方,3~4月开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
在南方,几乎每月都可见麻雀繁殖雏鸟。
巢简陋,以草茎、羽毛等构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每窝产卵4~6枚。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寻食。
麻雀在中国有7个亚种,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食物方面:
麻雀主要吃植物性食物(雏鸟除外),包括粮食和杂草种子,也吃一些小型昆虫;雏鸟的食物主要是昆虫。
居住方面:
麻雀营巢地点大都在人为景观环境,如村庄的房舍、庙宇、城市建筑物,也有的在土墙洞穴,除此之外也有的营巢在树洞中,亦见利用废弃喜鹊巢,松柏树的枝垭间,废弃的烟筒内等等、巢距地高和巢间距随筑巢环境而定。
繁殖方面:
麻雀在北方每年从3~4月起开始繁殖。交配时有“婚戏”行为,这时雄鸟显得特别活跃,并常用低而柔弱的叫声,同时抬头举尾,东张西望,站立不安,还引起群内其他雄鸟参加。这是雀声特别嘈杂;有时叫声正在激发时,常突然安静下来,飞走几只,或全部飞去,分散各方。这样便完成配对过程。
巢由雌雄鸟共营,约5~6天造就,然后开始产卵,产卵均在清晨5.00~9.00之间;每天产一卵,有时也有间隔一天的。产卵期亲鸟不入巢过夜。
每窝卵数一般4~6枚,少为3枚,罕见2枚(西宁),最多8枚,以5枚最为常见。卵色变化很大,有的为淡褐色,有的呈白色沾蓝,都杂以下规则的灰蓝、黄褐和紫褐色粗斑,于卵的钝端尤为浓密;卵呈椭圆形;重2.0~2.1g,卵的大小15枚平均为19.3mm×14.2mm。 麻雀的孵化期为10~12天,也有记载是12~14天的。
雏鸟留巢期为10~15天。孵出时间多在早晨8时左右,刚出壳的雏鸟周身光秃无羽,皮肤红带黄色,眼未睁开、这是体重仅1.4g左右,轻于卵重;
4~5天开始睁眼,羽区基本形成,初级、次级飞羽、小翼羽的羽鞘生出;9.5天,体重平均达19g,为雏期中体重最高的一天,从外貌上可以辨认出是麻雀的雏了;
13.5天,体重降至16.69g,相当于6.5天时的体重,但体长则与日俱增,直至趋于稳定,此时体长已达110mm,体表已发育定形,有的雏鸟开始离巢,有的相隔一天出飞,雏鸟出飞离巢后,当天晚上就不同入巢过夜。
麻雀每年繁殖的次数,在我国南北方因气候的不同呈现差别。
河北省一带记载最多繁殖3次,广州为4次,吉林记载为2次(或3次)(在5月下旬孵出第一窝,7月又孵出第二窝)。青藏高原仅1~2次。
蛇的种类很多。蛇种不同,栖息地就不同。但大多数蛇类喜欢栖息在温度适宜、离水不多躲藏在窝中,待夜幕降临后出来活动、觅食,但也有少数蛇白天出来活动的,如乌梢蛇、中国水蛇、双斑锦蛇等。
蛇类属变温动物,对周围环境的温度反应比较敏感。外界气温在20~30℃适合蛇类生长;当气温在25~32℃左右,出窝活动较为频繁;气温下降到20~13℃时,蛇便会本能的寻找温暖场所;33℃以上,便寻找阴凉的地方或爬到水池、水沟中浸泡纳凉。初春阳光明媚的日子,当气温上长到18℃以上时,蛇喜欢在中午出窝晒晒太阳;夏季暴雨过后,尤其是晚间,谁出窝透气的特别多,几乎是倾巢而出。
其他时间如白天“反常”出来的蛇,大多是体弱或有病的蛇,应抓紧隔离治疗。但也有例外的时候,那就是少数健康的公蛇也喜欢白天出窝活动。健康蛇与病蛇从外观上看是很容易分辨的。
蛇类是较为原始的冷血动物,它本身没有汗腺,不能调节自身的体温,其体温随栖息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外界的环境温度降低时,蛇体内的新陈代谢便会降低,活动量明显减少。以至于不吃不喝不动,处于昏睡状态,以“冬眠”的形式来度过漫长冬季。这也是蛇类长期延续下来的一个自然遗传现象或抵御恶劣气候的原始本能行为。
蛇类在炎热的夏季,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蛇因为耐受不了持续不下的高温,也会转入短暂的“夏眠”阶段。时间上南北各异,完全取决于当地的气温高低。蛇一旦进入“夏眠”,也会同“冬眠”的蛇一样,既不吃食,也不蜕皮,采取非常消极有限的营养供给方式,以次躲过盛夏的高温酷暑。
蛇类的冬眠(夏眠),但必须有相应的条件作可靠保证才行,如国家的先进实验室或大型动物园的蛇展馆。
如果要解决蛇的“夏眠”就容易多了,在每年的盛夏来临之前,应及时栽花种草,搭建瓜棚。但有时亦会尽如人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安装遮阳网。操作时只能罩上蛇场的一小部分,千万不能将整个蛇场都罩住,否则会因围墙太高,罩得太严导致不通风透气,直接影响蛇场和蛇窝的空气对流。尤其在盛夏的梅雨季节里,若湿气不能及时散发出去,会造成蛇场或蛇窝湿度过大,严重的还会引发蛇的霉斑病。因此,一定要合理运用好遮阳网,确保蛇类盛夏无“夏眠”,达到增重不掉膘的目的。
蛇类在长期的繁衍生息和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外界生存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环境各异的栖息习性,如小到岩石的缝隙,大到石洞、坟洞和树洞。它选择栖息环境首要的先决条件是:栖息地一定要温度适宜、离水不远、隐蔽性良好、附近有丰富的食物来源,如较多的蛙类、鼠类、鸟类、蜥蜴、昆虫等。由于蛇的种类不同,具体的栖息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大致可以分为5种:地面生活、树栖生活、水栖生活、穴居生活、海水生活。
①地面生活的蛇类:
大多数蛇类都属于地面生活的一类,这类蛇的主要特点是腹鳞宽大,在地面行动迅速敏捷。如生活于山区的五步蛇、烙铁头、紫沙蛇、眼睛王蛇、丽纹蛇、竹叶青、白头蝰、王锦蛇等。蝮蛇、蝰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白唇竹叶青、黄脊游蛇、黑霉锦蛇、棕黑锦蛇、乌梢蛇、赤链蛇等多生活在平原、丘陵地带。沙蟒、花条蛇多生活在沙漠、荒壁地带。
②树栖生活的蛇类:
树栖生活的蛇类主要特点是:体形细长、尾部也细长、级善缠绕和攀爬、大眼睛、视觉相对比较发达、其腹鳞宽大、两侧的侧棱较明显,它们大多数时间栖息在乔木、灌木、树枝或枝干上,如绿瘦蛇、翠青蛇、金花蛇、繁花林蛇、绞花林蛇等,竹叶青和烙头铁、赤链蛇也常攀缘在树木上,但不如前者自如。“蛇岛”蝮蛇也属于树栖生活类。
③水栖生活的蛇类:
水栖生活的蛇类,大部分时间或终年在溪沟、稻田、水塘、库区等水域活动及觅食,其特征是体积粗短,自泄殖肛腔后尾部骤然变细,类似毒蛇的尾巴,腹鳞退化不发达,鼻孔位于吻部脊侧。这类蛇有中国水蛇、渔游蛇、铅色水蛇、水赤链等。
与穴居生活有关的蛇类,多是一些比较原始和低等的中小型蛇类,其特点是头小、口小、尾短细,眼睛和腹鳞均不发达。活动规律为晚上或阴暗天气时,爬到地面上活动,如闪鳞蛇、盲蛇。
这类蛇的最大特点是:终生生活在海洋,其尾进化成侧扁形状,鼻孔生于吻背,躯干略侧扁,腹鳞不发达甚至完全退化。海蛇均为剧毒蛇。如扁尾海蛇、长吻海蛇、青环海蛇、平颈海蛇等。
蛇类为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活食,有些蛇类也食死的动物。由于蛇类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体型大小不同,以及处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其捕食的食物亦大不相同。
蛇类的主要食物饵料有蛙类、鼠类、鸟类、昆虫、蜥蜴、蚯蚓、泥鳅、黄鳝、鱼类和小型兽类等。在饥饿难耐或长时间食物缺乏时,绝大多数蛇都会吞食同类,尤其是成年蛇出现吞仔、吞弱现象。蛇一旦养成吃蛇习性,一般终生难以改变。
生物学家根据蛇类捕食品种的多少,将其细分为狭食性蛇类和广食性蛇类两大类。狭食性蛇类仅吃某一种或几种食物,如眼睛王蛇只吃蛇和蜥蜴;翠青蛇只吃蚯蚓和昆虫;钝头蛇只吃陆生的软体动物;乌梢蛇只吃青蛙和泥鳅;在印度还有一种只吃鸟蛋的食蛋蛇。广食性蛇类所捕食的动物种类很多,如赤链蛇吃杂鱼、青蛙、蟾蜍、小鸡雏、蜥蜴、鸟及蛇,还吃部分死食;灰鼠蛇既食蜥蜴、蛙、昆虫,又爱捕食鸟、鼠和其他蛇类。眼镜蛇除吃上述食物外还吃鸟蛋。
蛇类摄食习性的范围广窄,往往与它们所栖息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一般蛇类生存在一个食物丰富、品种繁多的环境里,食饵的可择性比较强,多属于广食性蛇类;水栖生活的蛇类则多以鱼类、小虾等为食;穴居生活的蛇类多以蚯蚓、昆虫等为食;海水生活的蛇类因终生生活在海洋,故只能吃海水里的海产品了,这便是狭食性蛇类与生存环境相互依托的主要食物链,也是蛇类为了生存而形成的一种本能依赖性。
皮肤的毒腺是蛙类最历害的防御武器,但除了部分箭毒蛙、蟾蜍有这种武器配备,大部分的蛙类都仅能藉皮肤的保护色或保护花纹来做被动的防御。保护色最佳的例子就是许多栖息在树上的树蛙背部呈现绿色,在地上活动的赤蛙则以褐色或棕色调为主,这都是为了和环境颜色相配合,达到隐蔽的效果。栖息在树林底层落叶堆中的角蟾,身体褐色,眼睛上方及吻端突出形成「角」,使它们的外型看起来像一片叶子。许多蛙类身上都有花纹,乍看很醒目,却具有保护效果。例如许多蛙类顶部的眼睛及鼓膜部分有深色纵带,看起来像带着黑眼罩,事实上这条黑眼罩是为了遮住头部重要的感觉器官,避免遭受攻击。此外有些青蛙的四肢有深色横纹、体侧有纵向花纹、或者在背部中央有一条浅色背中腺将身体分成两半,这种花纹主要是为了打破身体原有的轮廓,让青蛙看起来不像青蛙应有的外型,干挠天敌本能的觅食印象。某些青蛙的大腿内侧有醒目的颜色或特殊花纹,而且仅在跳跃或游泳时露出来,例如莫氏树蛙的大腿内侧红色,白颔树蛙的的大腿内侧及腹侧有网状花纹。当青蛙逃跑时,突然露出不一样的颜色或花纹,将使随后追捕的天敌感到迷惑,以为把猎物追丢了呢。
蛙类的体色及花纹,由皮肤真皮层的色素细胞排列方式及有无决定。蛙类的色素细胞有三层,表层是黄色素细胞,中间一层是虹彩细胞,底层是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内有胡萝卜素等色素,产生黄色、褐色、红色等颜色。虹彩细胞不含色素,但能反射光腺,并滤掉蓝光。当光透过这三层色素细胞反射出来并这滤蓝色之后,形成绿色,因此许多青蛙呈现绿色调。有些绿色树蛙的背面会有蓝色小斑点,这是过滤蓝色的虹彩细胞缺失所造成;黄色斑点的地方,则仅有黄色素细胞分布。蛙类颜色常随环境变深或变浅,这是黑色素移动所造成。当黑色素扩散,颜色会变深;黑色素聚集,颜色则会变浅。变深或变浅主要受到光腺及温度的影响,暖和及光亮的时候会变浅,反之变深。
觅食是蛙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许多构造都和觅食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侦测发现食物的感觉系统,和捕捉、处理消化食物的消化系统。感觉系统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器官。蛙类的眼睛位于头顶两侧,大而外凸,视野范围较为广阔,身体背后的物体也看得到。蛙类的视网膜上,除了感觉颜色的锥状细胞、感光的杆状细胞外,还有蛙类特有的绿色杆状细胞,加强感光的能力,因此,蛙类在黑夜中也能看得很清楚。但是蛙类看东西的方法和我们不一样,仅看到物体的外形轮廓,看不到细节;对会动的东西比较敏感,忽略静物。因此,蛙类的食物必须是活的、会动的、比它嘴巴小的动物,例如蚂蚁、蚊子、果蝇、小甲虫、蚯蚓等。蛙类也吃鱼苗,甚至吃体型比较小的青蛙。
蛙类白天半躲在树洞、草丛、石缝或泥洞中休息,晚上才会就近到比较空旷的地点觅食。蛙类找寻食物方式有坐等型及主动出击型两种。蟾蜍是坐等型的代表,它们常常会整晚守在同一个地点,耐心的等待食物自动送上门来。赤蛙科种类则会变换地点,主动的搜寻食物,属于主动出击型。
舌头是蛙类捕捉食物的利器。蛙类的舌根固着在口腔底部的前端,舌尖游离,平常收起来伸向后方。捕食时,舌尖迅速外翻,将小虫、蚊子等食物粘回口腔,整个过大约0.15秒,肉眼几乎看不到。不过当食物比较大时,例如蚯蚓,它们也会爬到食物面前以口就食,然后用手协助把蚯蚓塞进嘴里,并去除沾在蚯蚓身上的泥巴。蛙类仅上颔有齿(蟾蜍、狭口蛙类上颔也无齿),但齿小而细密无咀嚼功能,只有防止食物脱落的作用。蛙类将食物吃进嘴巴之后,常常会再用力眨一下眼睛,帮助吞咽食物。由于蛙类的眼球和口腔间没有骨片相隔,当蛙类特有的一条眼肌收缩时,眼球会陷入口腔内,藉此把食挤压进咽喉。蛙类的口腔有粘液腺,但仅用来润湿食物,不具有消化功能,主要的消化作用是在胃部进行。成体肉食性,肠道比较短;幼体蝌蚪素食性,肠道长而卷曲。
大部分的蛙类在晚上活动,而且主要栖息在阴暗潮湿离水不远的地方,这种生活习性和它们的特殊呼吸系统有关。蛙类虽然有肺,但肺的结构简单,仅是两个薄壁囊状结构,气体交换的效率不高,因此必须另藉皮肤及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皮肤为了帮助呼吸,真皮层内有大量的多细胞粘液腺,并不断的分泌粘液,让皮肤经常保持湿润状态。但皮肤裸露仅有轻微的角质化,无法有效地阻止水分蒸发,因此为了减少蒸发,蛙类成为昼伏夜出的夜行性动物。
事实上,富含微血管的口腔黏膜才是蛙类的主要气体交换地方。注意看蛙类平常休息的时候,口腔底部会不断的上下震动,这时它们在进行口咽腔呼吸。当鼻孔打开,口腔底部下降的时候,含氧的空气从外鼻孔吸入口腔,然后和口腔黏膜的微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反之,藉口腔底部上升,把含二氧化碳的气体从鼻孔排出去。很多蛙类在被捕捉之后会紧闭眼睛四肢瘫痪装死,但是口腔底部依然上下震动呼吸,藉此可以判断死活。
蛙类是体温随着外界环境而变的外温动物,一般而言,体温的调节能力比较差。此外,它们的体型小,活动和扩散能力差,因此多半分布在温暖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台湾的三十种蛙类,也大多居住在平地及低海拔的山区,中高海拔山区比较不容易见到它们的踪迹。在寒冷的季节,蛙类会在土里或水底挖洞冬眠。冬眠时,停止进食,体温及代谢下降。在水底冬眠时,完全靠皮肤呼吸。台湾气候温暖,蛙类很少真正的冬眠,但到冬天会减少进食及活动,寒流来袭时也会挖洞躲藏,属于短时间的蛰伏。夏天太热的时候,蛙类也会躲起来减少活动,甚至会有夏眠的情况。
蛙类虽然过的是水陆两栖生活,但不同的种类对水的需求及仰赖程度不尽相同。以台湾的蛙类为例,有些是终年住在水里的水栖性蛙类,例如古氏赤蛙;有些是白天住在陆地晚上到水边觅食的两栖性蛙类,例如溪边常见的斯文豪氏赤蛙;大部分则是在离水域不远的树林底层、草丛、灌丛或住家附近活动的陆栖性蛙类,像蟾蜍就是典型的陆栖性蛙类,皮肤粗糙比较耐旱。而陆栖性蛙类中,有些种类种类特别喜欢在树上活动,例如绿色树蛙白天常躲在遮蔽良好的叶片背部或基部睡觉,晚上则爬到叶面或树枝觅食。
跳跃是青蛙最主要的活动方式,身体结构也朝向适应跳跃的方向发展。青蛙的后肢比前肢长很多,修长的后肢是名符其实的弹簧腿产生往前冲的力量,比较短的前肢则能减轻落地后的冲击力。跳跃的原理如同压扁的弹簧放松之后往外弹跳出去,而后肢的大腿、小腿及足部平常坐迭在一起就具有压扁的弹簧功能。为了跳更远,腰部的肠骨特别延长和荐椎相接并形成可动关节,这样子青蛙跳出去以后,身体拉长更有冲力。长而有蹼的后肢也有助于游泳,让它们能够悠游于水陆两种环境。
蟾蜍身体笨重,不善于跳跃,运动方式以行走为主。由于蛙类的四肢和身体相接的方式属于比较原始的状态,膝或手关节落在身体外侧,无法将躯干抬高离开地面,因此以腹部贴地爬行的方式走路,走起来慢而且不灵活,相当不方便,尤其在逃命的时候,很难用走路的方式逃脱。不过蟾蜍有毒,碰到天敌的时候,自恃有防御武器不必急着逃走。无毒的青蛙则不然,面对蛇、猛禽、水鸟、肉食性鱼类、人类等天敌,只有赶快跳进水里或草丛中躲起来。
树栖性的蛙类,指(趾)端扩大成圆盘状,指(趾)端腹面有肉垫形成吸盘,让它们可以灵巧地在树上攀爬。亚洲热带雨林里,有些树蛙指(趾)间的蹼特别发达,跳出去后张开,如同降落伞般,协助它们在树间滑翔。通常在溪流活动或生殖的蛙类指(趾)端也具有吸盘,
这是为了适应流水的环境,避免被冲走。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放生乌龟怎么做 要放生乌龟一定要慎重,不管是生态学上还是风水学上,放生都是很需要认真考虑的事。个人总结放生应该注意的事项包括(这里只介绍水龟,陆龟由于植食性为主,所以生态威胁风险很小,只要环境温度等适合即可): 1 放生要合理,不能随便放生。选择龟种的时候要注意,巴西龟、甜甜圈、彩龟这些龟切勿放生。它们是外来物种,对本土物种危害极大。放生的话十分推荐我们中国本土龟种,如草龟、花龟、鹰嘴、黄缘、闭壳龟等。不推荐放生外国龟种,对生态环境和本土物种有风险
放生甲鱼是件很积功德的事。但是放生甲鱼也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否则,不但你放生甲鱼后会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甲鱼本身的生命也可能受到威胁。至于,放生甲鱼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大概包括选
放生,就是救命,放生就是积德,放生就是改变命运。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但是关于放生的日子,就没有什么说法,只要你有心,天天都是放生日。但是放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要做到真正的放生。放生要看缘分,缘分到了就是最好的时间。你放生不是攀缘,而是说你碰见了,别人要杀生,你当下救那众生,不为自己着想,哪怕多花钱,完全来救它于水火,然后给它做三皈依,众生最需要你救它而又让你碰见了这叫放生的最好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你等于救了一条人命。
问:放生一定要念咒吗?答:放生不一定非念咒不可,当然念咒就更完美一些。假如你放生忘记了念咒念佛,现在念依然来得及。若你不会念往生咒,只念阿弥陀佛就足够了。念皈依的方法,就是这样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旁生 (三次)
首先要加持一杯大悲咒水(可以预先加持准备好),洒在被放众生的身上。在什么都不具备或紧急的情况下,可大口出声念“南无阿弥陀佛”,让所放众生听的清楚真切,在八识田中种下金刚种子,等到因缘具足,种子成熟,自有开花结果,修成佛道,彻底脱离苦海的时候。如在马路旁或任何地方,看见人家正在杀害生命,没办法救它的时候,我们应发出怜悯的心,口中赶快为它念三皈依及往生咒或“阿弥陀佛”佛号,也略尽我们三宝弟子的一点悲心。细心周到:放生地点宜选择人烟稀少
大悲咒 (一或三遍):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无阿唎耶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 菩提萨埵婆耶 摩诃萨埵婆耶 摩诃迦卢尼迦耶 唵 萨皤啰罚曳 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 婆卢吉帝室佛啰愣驮婆 南无那啰谨墀 醯利摩诃皤哆沙咩 萨婆阿他豆输朋 阿逝孕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 那摩婆伽 摩罚特豆怛侄他
放生泥鳅几天放一次?放生泥鳅的日期没什么讲究,只要有时间都可以去放生,泥鳅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放生仪轨念诵 我弟子妙音,今在佛像前,诚心皈依三宝,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僧,不堕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放生泥鳅的好处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
佛教语。又称回向偈,佛家于法会结束时齐声朗诵的一种偈文。即发誓愿共同皈依佛道。净土宗多以唐善导之《发愿观三宝》偈“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为回向文。其余诸宗,大同小异。根据国际君友会佛教典藏,记载回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词,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门。
放生一尾鲤鱼的功德不单是一条生命,还包括鲤鱼妈妈肚内的鱼卵。鲤鱼自古就是吉祥的象征,由于鲤鱼的「鲤」和「利」同音,故春节期间老百姓都喜欢在家中饲养鲤鱼,有「家家得利」之说。记得儿童游戏中有「放生大鲤鱼」玩 法,而真正的放生鲤鱼是从唐朝开始,唐朝皇帝姓李,而鲤与李同音,犯了皇帝的忌,于是把鲤鱼改称为「赤公」,当时朝廷还颁了一项法令,规定捕到鲤鱼必须放 生,全国上下不准吃鲤鱼,谁卖鲤鱼就要受罚,并且打60大板。
1、以此随喜放生功德回向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2、此善为主三世累积诸善根,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众生累积诸善根,以及我们三世的身体及其他受用。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和众生即如何回向。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信众提问:发现一只流浪狗在小区附近活动,由于受到物业人员及业主的驱赶,经常找不到食物,自己又没有能力帮它,不忍其受苦就想给小狗进行安乐死,但又不知这样做是否违反佛教的不杀生戒?首先,安乐死是在生命受到无法逆转的重大疾病将遭受死亡前,病者无法及不愿再忍受极大痛苦时,在病患自愿的基础上,医生提供帮助,患者自主启动注按钮以无痛苦的方式而结束自己生命,它是西方根据医学伦理临终关怀的一种方式,在个
居士问:夏天晚上开车,挡风玻璃到处都是小虫子受伤害,会死亡,师父这个是不是杀生,这个杀生戒很难持啊!一如法师答:在开车的时候,无意当中肯定会伤害到众生,像我们开车一样的,你晚上开车,把灯一打开,一个个虫子啊,一个个蛾子啊,飞过来,那个高速上速度很快,碰一下就死掉了,所以第二天一看,挡风玻璃到处是死的虫子,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无意杀生,不叫犯戒,叫无意伤生。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我在饭店工作,避免不了杀生,怎么办?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如今学佛,能改则改。不能改就是造杀生业,受报很严重。当今大环境都是造业的,虽很难改。但信佛了,也要有惭愧心,念佛忏悔,这样日后感召的罪报会轻些。
放生能增上我们的慈悲心,看到生命被救,能唤起我们这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对我们提高佛教的修养,增进我们的同理心、慈悲心、无常心非常有好处;也让我们知道了要珍惜这个暇满人身,好好地用来了生死、度众生,不要再像这些鱼一样迷惑轮回。
放生虽然功德无量,但很多人在放生过程中还是存在误区的。有人担心因为放生的条件限制,物命会在放生前就死去,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放。我们要知道,佛教的放生并不是单纯地救命,更是救度它们的法身慧命,所以,我们在放生时,尽量做到佛法僧三宝具足,为它们作三皈依,种下佛法的善根,未来总有一天,它会因为这个因缘而得到究竟解脱
有善士一家来寺院找师父,自述小孩无故全身疼,医院检查不出结果,所以求助佛法。小孩母亲:“看到小孩生病,心里难受。”师父:“这是你们宿世的因缘,是一家几口之共业。”稍顿了顿,师问道,“你们现在是做什么工作的?有没有杀生?”
将被捕获之鱼、鸟等生灵放入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类宰割、烹食,是佛教表达慈悲理念的常见方式。佛教徒在放生之时依仪式进行的法会,即为放生会。放生义举源于经典中戒杀生食肉及积极救护生灵的理论,据《梵网经》卷下所载: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一切男子是我父,一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我们在家几个佛友组织了放生小组,定期放生,这是着相吗?达照法师答:阿弥陀佛!活着,是所有众生最宝贵的财富;你不要管它活得质量怎么样,只要有生命,都要被尊重和善待。这就是佛陀最伟大的地方:慈悲利物。
“护生园”就是建了放生用的,那你要建多大?主要放什么生命?建设的这个护生园是放什么种类的众生?是水族众生,还是陆地的众生?是适合哪些气候、水土的众生?这些你都要考虑。它们来了适合在这里吗?还有,你资金够不够?除了建园投资,你还得有长时间的后续资金来养这些生命。
元朝的时候,有一位富商求子,他听说太岳真人可以召请来神仙判事,非常灵验,于是这位富商就前往叩问太岳真人关于子嗣的事情。神仙判说:“因为你前生杀业太多,使得物类绝种,所以得此果报。现如今你一定要放满八百万生灵才可以赎罪。如果误伤一虫,必须再放一百生灵才能准数。想要挽回命运这是最重要的事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