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闻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
至重有二:一者,世人于金宝、官爵、妻子,以至己身,皆其所重。然不可得兼,则重之中必取其尤重者。是以为救己身,不吝金宝;为救己身,不惜官爵;为救己身,不顾妻子,故云至重。二者,凡厥有生,皆能作佛,则生为佛种,故云至重。最惨者,如捶打等,虽皆苦事,未至断命,惟杀最惨。
是故逢擒则奔,虮虱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尚且贪生。
因命至重,为全命故。因杀至惨,为逃杀故。是以虮虱蝼蚁,皆知避死贪生。微命尚然,大者可知也。
何乃网于山,罟于渊,多方掩取;曲而钩,直而矢,百计搜罗。
一切众生既皆避死贪生,何乃昧此良心,行诸毒事。网擒山兽,罟觅渊鱼,俯水垂钩,仰空发矢,以至暗施陷阱,密设牢笼。百计多方,莫能尽举,良可叹也!
使其胆落魂飞,母离子散。
如上网罟钩矢,见之惊怖,则魂胆飞扬;中之丧亡,则母儿离散。如人遭乱世,兵火临身,一何异乎?
或囚笼槛,则如处囹圄;或被刀砧,则若临剐戮。
幽系之,则禁锢不异囹圄。宰割之,则痛苦同于剐戮。设以身处,当何如其为情也?
怜儿之鹿,舐疮痕而寸断柔肠;畏死之猿,望弓影而双垂悲泪。
怜儿之鹿者:许真君少时好畋猎,一日射中一鹿,鹿母为舐疮痕,良久不活,鹿母亦死。真君剖其腹视之,肠寸寸断,盖为怜子死,悲伤过甚,至于断肠。真君大恨,悔过,折弓矢,入山修道,后证仙品,拔宅飞升。此证上文母子离散意。
畏死之猿者:楚王与养由基出猎,遇猿,令射之。猿望见由基,即泪下。盖猿臂柔捷,能接飞矢,由基神射,矢到之处,臂不及接,知其必死而悲也。此证上文魂胆飞扬意。
恃我强而陵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补己身,心将安忍?
观上二事,则知杀生甚所不应。且世人谓禽兽之肉,人所应食,不知皆是强陵弱耳。不然,猛虎食人,亦将曰人之肉,虎所应食乎?螳螂食蝉,雀食螳螂,鹰鹯食雀,弱之肉,强之食,此理甚明,当不疑也。又世人谓蔬食者瘠,肉食者肥。为肥己身,不念他苦,人心安在哉!
由是昊天垂悯,古圣行仁。
由世迷故,杀气动天,而天本好生,常示下民。下民不知,是以杀生太重,则雨旸不时,刀兵灾起。人修善事,则年岁丰登,海宇宁谧。世人杀生,是逆天也。古之圣人,因此上顺天心,下悲物命,行仁救济。事见下文。
解网著于成汤,畜鱼兴于子产。
解网者:商王成汤出遇猎人布四面网,祝曰:“从天来者,从地来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为解三面,止留其一,改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
畜鱼者:郑大夫子产,人有馈之生鱼者,子产不食,令校人畜之池中。观此二事,则知放生非独佛教,儒中君子无不奉行。
圣哉流水,润枯槁以囊泉;悲矣释迦,代危亡而割肉。
囊泉者:《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出见十千游鱼,困涸水中,将欲危毙。用象囊水,倾注得全,复为说法。鱼命过,皆生天上。
割肉者:释迦牟尼佛往昔为菩萨时,遇鹰逐鸽,鸽见菩萨,投身避难。鹰语菩萨:“尔欲救鸽,奈何令我饥饿而死?”菩萨问鹰:“汝须何食?”鹰答食肉。菩萨割臂肉偿之。鹰欲肉与鸽等,菩萨割肉,弥割弥轻,至肉将尽,不能等鸽。鹰问生悔恨否?菩萨答言:“吾无一念悔恨,若此语不虚,当令吾肉生长如故!”立誓愿已,身肉如故。鹰化天帝身,空中礼拜赞叹。
天台智者,凿放生之池;大树仙人,护栖身之鸟。
凿池者:天台智者大师,讳智顗,隋炀帝号为智者,曾凿池劝人放生。又不但智者,古来多有此事。今西湖亦古放生池也,世远人亡,时更法坏,渔火星飞于水面矣,悲夫!
护鸟者:古有仙人,常坐一大树下,思禅入定。有鸟栖其怀中,恐惊鸟故,跏趺不动,候鸟别栖,然后出定。慈物之心一至于是。
赎鳞虫而得度,寿禅师之遗爱犹存;救龙子而传方,孙真人之慈风未泯。
赎鳞虫者:永明大师,讳延寿。吴越王镇杭,师为余杭县库吏,屡以库钱买鱼虾等物放之,后坐监守自盗,法当弃市。王颇知其放生也,谕行刑者观其辞色以覆。师临死地,面无戚容。人怪之,师曰:“吾于库钱毫无私用,尽买放生命,莫知其数。今死,径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亦乐乎!”王闻而释之。乃出家为僧,修禅礼忏,得无碍辩才。师涅盘后,有僧入冥,见阎罗王时时出座礼一僧像。问之,则阳间永明寿禅师也,已生西方上品上生。王敬其德,故时礼耳。
救龙子者:孙真人未得仙时,出遇村童擒一蛇,困惫将死,真人买放水中。后默坐间,一青衣来请,随而赴之,至一公府,则世所谓水晶宫也。王者延置上座,曰:“小儿昨者出游,非先生则几死矣!”设宴毕,出种种珍宝为谢。真人辞不受,曰:“吾闻龙宫多秘方,传吾救世,贤于金玉多矣。”王遂出玉笈三十六方。真人由此医术弥精,后证仙品。
一活蚁也,沙弥易短命为长年,书生易卑名为上第。一放龟也,毛宝以临危而脱难,孔愉以微职而封侯。
活蚁二事:一短命长年者,昔有沙弥侍一尊宿,尊宿知沙弥七日命尽,令还家省母,嘱云八日当返,欲其终于家也。八日返,师怪之,入三昧勘其事。乃还家时路见群蚁困水,作桥渡之,蚁得不死,由此高寿。二卑名上第者,宋郊、宋祁兄弟也,俱应试。郊尝见群蚁为水所浸,编竹桥渡之。时有胡僧睹其貌,惊曰:“公似曾活数百万命者。”郊对:“贫儒何力致此?”僧云:“不然,凡有生者皆命也。”郊以活蚁对。僧云:“是已,公弟当大魁多士,然公亦不出弟下。”后唱名,祁果首选。朝廷谓不可以弟先兄,改祁第十,以郊为第一。始信僧言不妄云。
放龟二事:一临危脱难者,毛宝微时,路遇人携一龟,买而放之。后为将,战败赴水,觉水中有物承足,遂得不溺。及登岸,则承足者,前所放龟也。二微职封侯者,孔愉本一卑官,亦曾放龟,龟浮水中,频回首望愉,然后长逝。后愉以功当侯,铸印时,印上龟纽,其首回顾。毁而更铸,铸之数四,模直首偏,回顾如旧。铸者大怪,以告愉。愉忽忆放龟之时,龟首回顾,恍然悟封侯者,放龟之报也。
屈师纵鲤于元村,寿增一纪;随侯济蛇于齐野,珠报千金。
纵鲤者:屈师于元村遇一赤鲤,买放之。后梦龙王延至宫中,谓曰:“君本寿尽,以君救龙,增寿一纪。”
济蛇者:随侯往齐国,路见一蛇,困于沙碛,首有血出,以杖挑放水中而去。后回至蛇所,蛇衔一珠向侯,侯不敢取。夜梦脚踏一蛇,惊觉,乃得双珠。
拯已溺之蝇,酒匠之死刑免矣;舍将烹之鳖,厨婢之笃疾瘳焉。
拯蝇者:一酒匠见苍蝇投酒瓮,即取放干地,以灰拥其体,水从灰拔,蝇命得活,如此日久,救蝇数多。后为盗诬,无能自白,狱将成。主刑者援笔欲判决,蝇辄集笔尖,挥去复集,判之莫得。因疑其冤,详问之,则诬也。呼盗一讯而服,遂得释归。噫,亦异矣哉!
舍鳖者:程氏夫妇性嗜鳖,一日偶得巨鳖,嘱婢修事。时暂出外,婢念手所杀鳖不知其几,今此巨鳖心欲释之,吾甘受棰挞耳,遂放池中。主回索鳖,对以走失,遂遭痛打。后感疫疾将死,家人舁至水阁,以俟尽命。夜忽有物从池中出,身负湿泥,涂于婢身,热得凉解,疾乃苏愈。主怪不死,诘之,具以实对。主不信,至夜潜窥,则向所失鳖也。阖门惊叹,永不食鳖。
贸死命于屠家,张提刑魂超天界;易余生于钓艇,李景文毒解丹砂。
贸命屠家者:张提刑常诣屠肆,以钱赎物放之。后临终时,语家人言:“吾以放生,积德深厚,今天宫来迎,当上生矣。”安然而逝。
易生钓艇者:李景文常就渔人货其所获,仍放水中。景文素好服食,常火炼丹砂饵之,积热成疾,疽发于背,药莫能疗。昏寐之中,似有群鱼濡沫其毒,清凉快人,疾遂得瘥。亦鳖报厨婢之类也。
孙良嗣解矰缴之危,卜葬而羽虫交助;潘县令设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号。
解矰缴之危者:孙良嗣遇禽鸟被获,辄买纵之。后死欲葬,贫莫能措。有鸟数百,衔泥叠叠。观者惊叹,以为慈感所致。
设江湖之禁者:县令潘公,禁百姓不得入江湖渔捕,犯者加罪。后去任,水中大作号呼之声,如丧考妣。人共闻之,莫不叹异。
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曹溪守猎人之网,道播神州。
免牲者:信大师遇时亢旱,民杀牲请雨,师悯其愚,谓曰:“汝能去牲勿用,吾为汝请。”民允之。师乃精诚以祷,甘雨骤降,远近多感化者。
守网者:六祖既佩黄梅心印,以俗服隐于猎人。猎人令守网,祖瞰其亡也,獐兔之类,可放者辄放之,如是一十六年。后坐曹溪道场,广度群品,灯分五宗,泽垂万世焉。
雀解衔环报恩,狐能临井授术。
雀衔环者:杨宝幼时,见黄雀为枭搏坠地,复为蝼蚁所困,取而畜诸笥中,给以黄花,痊乃放去。夜梦黄衣童子拜谢,赠玉环四枚,曰:“我王母使者,荷君济命,愿君子孙洁白,位列三公,亦如此环矣。”后四世贵显。
狐临井者:一僧素无赖,闻黄精能驻年,欲试其验,置黄精于枯井,诱人入井,覆以磨盘。其人在井,遑迫无计。忽一狐临井,语其人言:“君无忧,当教汝术。我狐之通天者,穴于冢上,卧其下,目注穴中,久之则飞出,仙经所谓神能飞形者是也,君其注视磨盘之孔乎。吾昔为猎夫所获,赖君赎命,故来报恩耳,幸毋忽也。”人用其计,旬余从井飞出。僧大喜,以为黄精之验,乃别众负黄精入井,约一月开视。至期视之,死矣。僧盖不知前人得出者,狐之力也,悲夫!
乃至残躯得命,垂白壁以闻经;难地求生,现黄衣而入梦。
白壁闻经者:予挂搭一庵,有人擒蜈蚣数条,以竹弓弓其首尾,予赎放之。余俱半死,惟一全活,急走而去。后共一友夜坐,壁有蜈蚣焉,以木尺从傍极力敲振,驱之使去,竟不去。予曰:“昔所放得非尔耶?尔其来谢予耶?果尔,吾当为尔说法,尔谛听毋动。”乃告之曰:“一切有情,惟心所造,心狠者化为虎狼,心毒者化为蛇蝎。尔除毒心,此形可脱也。”言毕令去,则不待驱逐,徐徐出窗外。友人在座,惊叹希有。时隆庆四年事也。
黄衣入梦者:杭州湖墅干氏者,有邻家被盗,女送鳝鱼十尾,为母问安。畜瓮中,忘之矣。一夕梦黄衣尖帽者十人,长跪乞命。觉而疑之,卜诸术人,曰:“当有生物求放耳。”遍索室内,则瓮有巨鳝在焉,数之正十,大惊,放之。时万历九年事也。
施皆有报,事匪无征。
诸放生者,或增福禄,或延寿算,或免急难,或起沉疴,或生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征据。然作善致祥,道人之心岂望报乎?不望报而报自至,因果必然,辞之亦不可得耳,放生者宜知之。
载在简编,昭乎耳目。
明有征也。如上所录,远则载在简编,有典有据;近则昭乎耳目,共见共闻。考古验今,定非虚谬。
普愿随所见物,发慈悲心,捐不坚财,行方便事。
此下普劝世人,随所见生命,发慈悲心,由是捐舍世财,方便救济。财不坚者,谓水得漂,火得焚,官得取,盗得劫,危脆无常,非坚物也。捐此作福,所谓以不坚财易坚财也。若无财者,只发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劝他人放生,或见人放生,赞叹随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
或恩周多命,则大积阴功;若惠及一虫,亦何非善事。
有力者恩周多命,固阴功也。无力者惠及一虫,亦善事也。毋曰小善为无益而勿为也。世有不明此理者,必择身细数多之生,方肯买放。路遇大生,目视而过。此则惟贪自己之福,非悯众生之苦也。其福甚少,戒之戒之。
苟日增而月累,自行广而福崇。
善无大小,惟贵久长。日日增之,月月累之,善多则行广,行广则福崇矣。
慈满人寰,名通天府。
慈功久积,遍满寰区,人情既孚,天心必眷。或谓穹苍渺邈,何得相通?不知天王以六斋之日,巡狩人间,有善必知,无恶不察。又人行十善则天胜,人行十恶则修罗胜,故天帝时时欲人为善。一人为善,飞天神王报达天京。经有明文,非臆说也。
荡空怨障,多祉萃于今生;培渍善根,余庆及于他世。
放而不杀,与物无怨。非惟安乐今生,以此善根,当来之世,长寿永福。乃至成佛,万类有情倾心归附。皆余庆也。
倘更助称佛号,加讽经文。
遇生能放,虽是善功,但济色身,未资慧命。更当称扬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讽诵大乘诸品经典。然虽如是,但凡买生,火急须放,讽经不便,只以念佛相资。若隔宿买而来朝始放,或清晨买而午后犹存,必待陈设道场,会集男女,迁延时久,半致死亡。如是放生,虚文而已。
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离恶道。
念佛功德,愿诸生命尽此报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入不退地,永离恶道,长息苦轮。恶道者,六道之中,三道为恶,地狱、饿鬼、畜生是也。
则存心愈大,植德弥深。
见苦放生,所存者善心也,今则是大菩提心矣,故云愈大。放生得福,所植者世间之德也,今则是出世之德矣,故云弥深。
道业资之速成,莲台生其胜品矣。
心大德深,其事何验?盖利他者,菩萨之行也。以此行门,助修道业,譬如船得顺风,必能速到涅盘彼岸矣。净业三福,慈心不杀,实居其一。今能不杀,又放其生。既能放生,又以法济令生净土。如是用心,报满之时,九品莲台高步无疑矣。普劝世人,幸勿以我德薄人微,而不信其语也。
首先要加持一杯大悲咒水(可以预先加持准备好),洒在被放众生的身上。在什么都不具备或紧急的情况下,可大口出声念“南无阿弥陀佛”,让所放众生听的清楚真切,在八识田中种下金刚种子,等到因缘具足,种子成熟,自有开花结果,修成佛道,彻底脱离苦海的时候。如在马路旁或任何地方,看见人家正在杀害生命,没办法救它的时候,我们应发出怜悯的心,口中赶快为它念三皈依及往生咒或“阿弥陀佛”佛号,也略尽我们三宝弟子的一点悲心。细心周到:放生地点宜选择人烟稀少
大悲咒 (一或三遍):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无阿唎耶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 菩提萨埵婆耶 摩诃萨埵婆耶 摩诃迦卢尼迦耶 唵 萨皤啰罚曳 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 婆卢吉帝室佛啰愣驮婆 南无那啰谨墀 醯利摩诃皤哆沙咩 萨婆阿他豆输朋 阿逝孕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 那摩婆伽 摩罚特豆怛侄他
放生,就是救命,放生就是积德,放生就是改变命运。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但是关于放生的日子,就没有什么说法,只要你有心,天天都是放生日。但是放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要做到真正的放生。放生要看缘分,缘分到了就是最好的时间。你放生不是攀缘,而是说你碰见了,别人要杀生,你当下救那众生,不为自己着想,哪怕多花钱,完全来救它于水火,然后给它做三皈依,众生最需要你救它而又让你碰见了这叫放生的最好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你等于救了一条人命。
问:放生一定要念咒吗?答:放生不一定非念咒不可,当然念咒就更完美一些。假如你放生忘记了念咒念佛,现在念依然来得及。若你不会念往生咒,只念阿弥陀佛就足够了。念皈依的方法,就是这样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旁生 (三次)
放生泥鳅几天放一次?放生泥鳅的日期没什么讲究,只要有时间都可以去放生,泥鳅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放生泥鳅的好处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
放生乌龟怎么做 要放生乌龟一定要慎重,不管是生态学上还是风水学上,放生都是很需要认真考虑的事。个人总结放生应该注意的事项包括(这里只介绍水龟,陆龟由于植食性为主,所以生态威胁风险很小,只要环境温度等适合即可): 1 放生要合理,不能随便放生。选择龟种的时候要注意,巴西龟、甜甜圈、彩龟这些龟切勿放生。它们是外来物种,对本土物种危害极大。放生的话十分推荐我们中国本土龟种,如草龟、花龟、鹰嘴、黄缘、闭壳龟等。不推荐放生外国龟种,对生态环境和本土物种有风险
放生一尾鲤鱼的功德不单是一条生命,还包括鲤鱼妈妈肚内的鱼卵。鲤鱼自古就是吉祥的象征,由于鲤鱼的「鲤」和「利」同音,故春节期间老百姓都喜欢在家中饲养鲤鱼,有「家家得利」之说。记得儿童游戏中有「放生大鲤鱼」玩 法,而真正的放生鲤鱼是从唐朝开始,唐朝皇帝姓李,而鲤与李同音,犯了皇帝的忌,于是把鲤鱼改称为「赤公」,当时朝廷还颁了一项法令,规定捕到鲤鱼必须放 生,全国上下不准吃鲤鱼,谁卖鲤鱼就要受罚,并且打60大板。
一位师兄写的。蛇莽极具灵性且嗔心重,故放生蛇莽功德极大,消业增福效果明显,放生蛇莽的注意事项等。十几年放生生涯中,曾放过各式各样种类不同的蛇,有粗若碗口的蟒蛇,也有细如筷子的“风梢”,有性情温和的“乌灵”,也有狂野暴躁的“王蛇”……
问:放生时咒语怎么念?答:南na无mo阿ā弥mí哆duō婆pó夜yè哆duō他tuo伽qié多duō夜yè哆duō地dì夜yè他tuo阿ā弥mí利lì都dōu婆pó毗lí阿ā弥mí利lì多duō悉xī耽dān婆pó毗pí阿ā弥mí利lì哆duō毗pí迦jiā兰lán帝dì阿ā弥mí利lì哆duō毗pí迦jiā兰lán多duō
放生甲鱼是件很积功德的事。但是放生甲鱼也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否则,不但你放生甲鱼后会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甲鱼本身的生命也可能受到威胁。至于,放生甲鱼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大概包括选
民间组织的鱼类放生活动本来是好事,可如果随便什么鱼都往河里放,那就很有可能好心办了坏事。近日,秦市汤河闸管理处的孙处长说最近工作人员在不少市民组织的群体放生活动中,发现了黑鱼、鲶鱼等对生态环境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信众提问:发现一只流浪狗在小区附近活动,由于受到物业人员及业主的驱赶,经常找不到食物,自己又没有能力帮它,不忍其受苦就想给小狗进行安乐死,但又不知这样做是否违反佛教的不杀生戒?首先,安乐死是在生命受到无法逆转的重大疾病将遭受死亡前,病者无法及不愿再忍受极大痛苦时,在病患自愿的基础上,医生提供帮助,患者自主启动注按钮以无痛苦的方式而结束自己生命,它是西方根据医学伦理临终关怀的一种方式,在个
居士问:夏天晚上开车,挡风玻璃到处都是小虫子受伤害,会死亡,师父这个是不是杀生,这个杀生戒很难持啊!一如法师答:在开车的时候,无意当中肯定会伤害到众生,像我们开车一样的,你晚上开车,把灯一打开,一个个虫子啊,一个个蛾子啊,飞过来,那个高速上速度很快,碰一下就死掉了,所以第二天一看,挡风玻璃到处是死的虫子,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无意杀生,不叫犯戒,叫无意伤生。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我在饭店工作,避免不了杀生,怎么办?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如今学佛,能改则改。不能改就是造杀生业,受报很严重。当今大环境都是造业的,虽很难改。但信佛了,也要有惭愧心,念佛忏悔,这样日后感召的罪报会轻些。
放生能增上我们的慈悲心,看到生命被救,能唤起我们这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对我们提高佛教的修养,增进我们的同理心、慈悲心、无常心非常有好处;也让我们知道了要珍惜这个暇满人身,好好地用来了生死、度众生,不要再像这些鱼一样迷惑轮回。
放生虽然功德无量,但很多人在放生过程中还是存在误区的。有人担心因为放生的条件限制,物命会在放生前就死去,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放。我们要知道,佛教的放生并不是单纯地救命,更是救度它们的法身慧命,所以,我们在放生时,尽量做到佛法僧三宝具足,为它们作三皈依,种下佛法的善根,未来总有一天,它会因为这个因缘而得到究竟解脱
有善士一家来寺院找师父,自述小孩无故全身疼,医院检查不出结果,所以求助佛法。小孩母亲:“看到小孩生病,心里难受。”师父:“这是你们宿世的因缘,是一家几口之共业。”稍顿了顿,师问道,“你们现在是做什么工作的?有没有杀生?”
将被捕获之鱼、鸟等生灵放入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类宰割、烹食,是佛教表达慈悲理念的常见方式。佛教徒在放生之时依仪式进行的法会,即为放生会。放生义举源于经典中戒杀生食肉及积极救护生灵的理论,据《梵网经》卷下所载: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一切男子是我父,一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我们在家几个佛友组织了放生小组,定期放生,这是着相吗?达照法师答:阿弥陀佛!活着,是所有众生最宝贵的财富;你不要管它活得质量怎么样,只要有生命,都要被尊重和善待。这就是佛陀最伟大的地方:慈悲利物。
“护生园”就是建了放生用的,那你要建多大?主要放什么生命?建设的这个护生园是放什么种类的众生?是水族众生,还是陆地的众生?是适合哪些气候、水土的众生?这些你都要考虑。它们来了适合在这里吗?还有,你资金够不够?除了建园投资,你还得有长时间的后续资金来养这些生命。
元朝的时候,有一位富商求子,他听说太岳真人可以召请来神仙判事,非常灵验,于是这位富商就前往叩问太岳真人关于子嗣的事情。神仙判说:“因为你前生杀业太多,使得物类绝种,所以得此果报。现如今你一定要放满八百万生灵才可以赎罪。如果误伤一虫,必须再放一百生灵才能准数。想要挽回命运这是最重要的事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