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读《五灯会元》时,见到两处“闹篮”用例,先前的各种辞书未见收释,引起了我的注意。恰好其时王锳先生寄来他的力作《诗词曲语辞例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6年。】,该书后附《诗词曲语辞存疑录》“闹篮”条提供了两例宋元词曲里的“闹篮”。依据这四处宋元时代的用例,我将“闹篮”一词释作“热闹多事的场合”,收载于拙著《禅宗著作词语汇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此释语及四例书证后被《汉语大词典》第12册采录。
此后未久,又得到王锳先生新著《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90年;2001年修订本。】,后附《语辞备考录》里录有宋代洪迈《容斋四笔》一处“闹蓝”用例,而我在读克勤语录时,也检出一个“闹蓝”的例子。这使我颇为兴奋,因为两例均为草头“蓝” 字,与我先前对“闹篮”一词来源的揣测竟然相契!此前所见四例“闹篮”,虽词义大抵相合,然而其中竹头“篮”字于义似无可取,每尝疑其原本应为“伽蓝”之“蓝”,苦于未得书证,不敢为说。克勤的用例如下:
1. 本无个面目,突出六十七。今汝强图貌,顶门欠三只。七处入闹蓝,近来稍宁谧。若更打葛藤,岂有休歇日【《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二十《禅人写真求赞》二十首之十八,《大正藏》卷四七,809a。】。
这是禅师六十七岁(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时写的描真赞(肖像诗)。“七处入闹蓝”自谓此前曾先后住持各地的七座“闹蓝”。“蓝”系“伽蓝”之省,禅籍习见,辞书已释。“闹”为喧闹多事之义。住持寺院自不比个人修行,尤其是克勤住持过的成都昭觉、金陵蒋山、镇江金山等寺院,均系丛林巨刹,僧众之多,香火之盛,声称海内,名闻朝廷。担任这类大型寺庙的方丈和尚,事务繁忙,头绪冗杂,自可想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建炎改元,宰相李伯纪表住金山。驾幸维扬,有诏征见,顾问西竺道要……乞(江西)云居山归老,朝廷厚赆其行。至云居之明年,复归于蜀。”【《大正藏》卷四九,686b。】记载了南宋初期建炎年间,克勤退院归乡的经历,上引真赞该是此时之作,故有“近来稍宁谧”之句,“宁谧”正与前句“闹蓝”之“闹”相映衬。一位从方丈位上退下来的老年僧人,回过头来,将寺院称作“闹蓝”,我们可以体会,该词的含义应是“喧闹多事的寺院”。
克勤(1063~1135)主要生活在北宋时期,其语录集于生前即已编定(见《大正藏》卷四七《圆悟佛果禅师语录》诸序)。其描真赞里的“闹蓝”用例,于词义、于用字均凿然无疑,且其写作年代(1129)明确可考,早于现知其他各例“闹蓝(篮)”。据此可以认为“喧闹多事的寺院”是“闹蓝”一词的原本意义。弄清了“闹蓝”的本义,再来看下例便有了较先前进一步的认识:
2.四明太守以雪窦命师主之,师辞以偈曰:“闹篮方喜得抽头,退鼓而今打未休。莫把乳峰千丈雪,重来换我一双眸。”【《五灯会元》卷十八《万年昙贯禅师》,1223页。】
这段文字在昙贯传的末尾,依灯录安排禅师生平行状的贯例,应是昙贯晚年的事迹。例文的意思很清楚,昙贯刚退出某寺(似是浙江江心寺)方丈之职,四明太守即邀他住持名刹雪窦寺,被禅师以此诗拒绝。诗的语境与克勤例相类,此例“闹篮”与上引“闹蓝”同义,篮、蓝同音混用。“伽蓝”本系梵语译音,同音字替换,是习见的现象。
以上两个“闹蓝(篮)”例句均系退院高僧的口吻,这种“闹蓝抽头”的作法和说法对于本就有“激流勇退”、“明哲保身”思想情结的文人士夫极易产生影响。在宋元时代,文人与佛僧关系很密切的文化背景下,一般文学作品里出现类似“闹蓝抽头”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宋元词曲里的两个例子便是如此情形:
3.休诧穿杨妙手,乘早闹篮抽脚,谁拙又谁才?束起楼兰剑,归钓子陵台【李曾伯:《水调歌头·幕府有和再用韵》,据《全宋词》。】。
4.撮艳处从今怕揽,闹篮中情愿妆憨【刘时中:《满庭芳·自悟》,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
从“闹蓝(篮)抽头”到“闹篮抽脚”、“闹篮妆憨”,不难看出这个词语被仿用的痕迹。而由于仿用者的身份处境各异,“闹蓝(篮)”的词义也从“喧闹多事的寺院”扩大到“喧闹多事的场合”,后者可认作“闹蓝(篮)”一词的引申义。
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五《朱藏一诗》【《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条全文如下:
5.政和末,老蔡以太师鲁国公总治三省,年已过七十,与少宰王黼争权相倾。朱藏一在馆阁,和同舍《秋夜省宿》诗云:“老火未甘退,稚金方力征。炎凉分胜负,顷刻变阴晴。”两人门下士互兴谮言,以为嘲谤。其后黼独相,馆职多迁擢,朱居官如故,而和人《菊花》诗云:“纷纷桃李春,过眼成枯萎。晚荣方耐久,造物岂吾欺?”或又谮于黼,以为怨愤。是时,士论指三馆为闹蓝。
北宋末年,奸佞当道,国事颓败,连得清贵的中央馆阁也有谄谀宵小飞短流长、兴风作浪,“士论指三馆为闹蓝”,意谓士大夫们认为三馆已失去往日之宁静,而成了是非之地,同时也隐含了应该“闹蓝抽头”之意。这就是说,在一般文人的用例中,“闹蓝”的寺庙含义已经淡化,而抽头、退身的附加义倒和此词联结起来。最后再看一例:
6.今朝正月已半,是处灯火缭乱。满城罗骑骈阗,交互往来游玩。文殊走入闹篮中,普贤端坐高楼看。且道观音在甚么处?震天椎画鼓,聒地奏笙歌【《五灯会元》卷十九《大沩法泰禅师》,1282~1283页。】。
这则禅语以城市元宵为背景,我理解其中“闹篮”仍指“喧闹多事的寺庙”,系用其本义,只是强调了喧闹、热闹之义。宋时都市的元宵节十分热闹,位于城区的寺庙往往也是观灯景点之一。《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1982年。】卷六《(正月)十六日》:“于是贵家车马,自内前鳞切,悉南去游相国寺。寺之大殿前设乐棚,诸军作乐。两廊有诗牌灯云:‘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诗。其灯以木牌为之,雕镂成字,以纱绢幂之于内,密燃其灯,相次排定。资圣阁前安顿佛牙,设以水灯,皆系宰执、戚里、贵近占设看位。最要闹:九子母殿及东西塔院,惠林,智海,宝梵,竞陈灯烛,光彩争华,直至达旦。其余宫观寺院,皆放万姓烧香,如开宝、景德、大佛寺等处,皆有乐棚,作乐燃灯。”这是北宋都城汴京诸寺元宵节的热闹情况,可作为此例“闹篮”词义之证。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印顺大和尚,字源利,湖北襄阳人。2000年于深圳弘法寺礼本焕长老为师剃度,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次年依广东云门寺佛源长老圆具。印顺大和尚出生于湖北襄阳书香之第。父亲执教乡学,熟读经史,教书之余,兼习笔墨。六岁母亲去世,由继母扶养成人。印顺大和尚自幼聪慧,心慈悲怜,不忍杀掠,喜欢放生,虽然生活贫穷,但是志向很高,喜欢探究天下宇宙与人生问题。小学期间成绩优秀,考入重点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县城高中,勤奋学习,努力拼搏,最终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