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名称:2009第三届广州佛事用品展览会
布展时间:2009年6月7日---2009年6月8日
展览时间;2009年6月9日---2009年6月11日
撤展时间:2009年6月11日---2009年6月11日
会展场馆: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琶洲展馆)
主办单位:宗教协会、广州市今科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广州市今科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所属行业:其他行业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会展描述:广州唯一成功举办过两届的广州佛事用品展将于09年移师并永久落户亚洲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举行!
■展会前言:
广州佛事用品展已成功举办过两届,以其专业性和规模性受到业界好评,展商总数近200家,作为南方唯一专业的大型佛事用品行业盛会,受到业界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得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泰国、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大力支持,吸引国内外观众近三万人次到会参观,采购。
2009第三届广州佛事用品展在结合业界权威部门和生产商、经销商进行了认真的整合分析,本着打造国际一流展会的目地和为展商及专业观众服务的宗旨,利用优越的市区域优势,力争使展会规模,观众质量以及展会服务等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以回报对我们的厚爱,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广州佛事用品展”办成全国具有佛教事业存在区域厂商展示自己产品和公司形象的精品专业盛会,为国内外佛事用品厂商提供一个专业的展示和交流平台,我们也期待着各参展/参观/采购的客商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专业的佛事用品展会,为佛事用品行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平台,必将会成为佛事用品行业内旗舰型展会。
■展会推广:
通过国内各省市佛教协会等团体协会向海内外专业采购商发送参观邀请。
◆合作媒体:宗教用品网、中国佛宝网、佛音网、全球佛网、佛教网、宗教信仰网、佛光音、佛缘网、东方佛教网、佛宝网、佛眼导航、绵阳佛教网、宗教用品网杂志、中国宗教经济文化网、中国会展网、香港贸易发展局网刊、中国香业网、台湾佛教城市网、台湾千佛山信息网、 韩国佛教信息中心、马来西亚佛教联网香港凤凰网佛艺博览、中华佛教在线、中国工艺品信息网、中国进出口交易网、中国工艺礼品采购网;
◆邀请寺院:大佛古寺、六榕寺、光孝寺、肇云寺、法门寺、六祖寺、黄大仙、报恩禅寺、万佛寺、观音寺、千佛塔寺 、灵光寺 、开元寺、华林寺、鼎湖古寺、兴宁神光寺 、慈云庵 、东山寺 石觉寺、元山寺 、崇光岩 、凤山寺 、腾龙寺 、花果寺、莲花寺 、观音阁 、金山寺 、福山寺 、华严寺 、太平岩寺、清山寺、 凤山寺、 南山寺、 普贤寺 、重光寺 、普济寺 、龙华寺 、紫竹林寺 、南普陀寺、普陀寺……
展品范围1、佛像:木雕、石雕、瓷器、铜像、树脂、锍金、玉雕、琥珀、水晶、生漆脱胎、佛画等
2、佛具:佛珠、木鱼、烛台、香炉、护身类、花瓶、贡台、贡盘、净水杯、拜垫、念佛机、舍利塔、香筒、钵、法器、电子佛具、金铜钵
3、香:沉香、线香、竹角香、微烟香、无烟香、工艺香、材料香、香料香、高香、熏香、塔香、藏香等
4、蜡烛:工艺蜡烛、无烟蜡烛、莲花蜡烛、门烛、水晶蜡烛、酥油蜡烛、普通蜡烛等
5、灯具:佛灯、莲花灯、电烛灯、油灯、灯油、电香等
6、宫庙用品:鼓、钟、寺庙装饰、宫灯等
7、纸制品:金纸、元宝、黄裱纸、纸品材料、蜂窝纸等
8、僧服绣品:僧服僧鞋、绸品、幡幢系列、吉祥储包、佛堂挂饰等
9、书画音像:佛像、山水画、佛书、经书、佛经音像影像、年画等
10、密宗用品及佛教工艺品:天珠、缘度母、白度母、挂件、金卡、吊饰、香囊、密宗佛像、密宗类工艺品、转经轮
11、原料设备:制香机械及原料、蜡烛机械及原料、制纸机械及原料、佛像雕刻设备、其他相关机械及原料等
12、佛教素食养生文化的推广或展示
13、其他未分类的佛事展品
参展费用:
1、国内参展商:3m×3m国际标准展位:RMB6000元/个;净地(36m2起租):RMB600元/m2
境外参展商:3m×3m国际标准展位:USD2000元/个;净地(36m2起租):USD 200元/m2;
2、空场地(36平方米起租): 国内企业RMB 600元/M2,外资企业US200元/M2;
注1:凡特装展位,展馆按RMB25元/m2收取特装管理费。
注2:标准展位配备:三面白色围板(2.5米高)、一张洽谈台、折椅二把、日光灯二盏 中文楣板
注3:其它设施客户可自备或提前申请租用。非标准展位不含任何设施,由参展商自备或委托设计、装修。
广告费用:
广告宣传:会刊广告,封面18000元、封底16000元、封二/封三/菲页12000元、内彩6000元;
其它广告,参展参观证5000元/千张传单广告20000元/万张 汽拱门6000元/个 门票广告10000元/2万张飘空气球3000元/个 参观请柬:广告8000元/万张
展会周期:每年一届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0-、
手机:6
传真:020-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珠江新城花城大道3号南天广场皇朝阁2004室
邮编:
邮件:
联 系 人:林烁丹 小姐
网址: (稿源:百家企业在线)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