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佛传奇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中国佛教禅宗网讯 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的古建筑兴隆寺的三圣殿里,有一座高达3 米多高的佛像,就是渤海国大石佛。

唐朝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左右,渤海国第三代国王大钦茂把王都迁到这里,命名为上京龙泉府。之后的各代国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寺庙,兴隆寺前身的高大佛殿就是那时所建。那时,佛殿里可能就供奉着高达两丈的石佛。而且在石佛前面约10米的地方,矗立着近6 米高的石灯幢。同时,还可能有其他佛教建筑。那时正是渤海国兴盛时期,这里烟火兴旺,从东北各地来朝拜大石佛的善男信女们往来不绝。

一百四五十年之后,公元926年,契丹人辽王朝灭亡了渤海国,建东丹国,把上京龙泉府改为东丹国的首都,叫天福城。公元928年,契丹辽王朝太宗耶律德光,强迫他哥哥耶律倍的东丹国向南迁移,烧毁了天福城——上京龙泉府。同时也焚毁了这座大寺庙,只剩下了烧不坏的石灯幢和大石佛。从此,大石佛倒在野草和废墟中,冷冷清清地度过了700多个春秋岁月。清朝顺治16年以后,公元1658年之后,一批从关内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如方拱乾父子、吴兆骞、钱德维、张缙彦等人,来到这里发现了上京龙泉府废墟,也发现了石灯幢和大石佛。十年之后,后到宁古塔的流放文人张贲写了一首诗,描绘了当时的大石佛,他在诗里写道:古佛高寻丈,危岩依石成。发增苔藓绿,珠共雪霜明。跌坐终无恙,低眉尚有情。圆澄方说法,早晚自东迎。从张贲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野草废墟中度过700多年的大石佛,虽然饱经风霜,却安然无恙。它孤孤单单地跌坐在荒草中,低眉合目,安祥地等待着人们发现它重新朝拜它。可是不久,它的厄运降临了。在流放文人们发现它以后,它的头突然掉了。

在清朝文献《盛京通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石佛的头落地之后,有个石匠想用它凿成碾子。当他刚刚举起锤子的时候,脑袋突然疼了起来,疼得流出了眼泪。于是只好放下锤子,再也不敢动石佛的头了。

这个记载有传说的性质,事实未见得如此。又传说是后来远在百里之外宁古塔城的流放文人吴兆骞和钱德维,决定把佛头接上。石匠把佛头放回佛身上,炼铁水浇铸加固,修复了石佛。这种用铸铁加固石佛头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久,石佛的头再次掉下来。这时,流放文人中年纪最大、做过明朝兵部尚书的张缙彦要彻底修好它。张缙彦请石匠用无头的佛身上部重新雕琢佛头,又改造了佛身,重雕成石佛。这样,佛身缩小,造型改变,渤海时期的大石佛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民国时期,新的石佛又遭破坏,法相,也就是佛面,被人偷走。当地的人们把被破坏的石佛用泥裹好,涂上颜料,完全像一尊泥佛,却不见石佛本相了。解放初期,为破除迷信,一些人推倒了佛像。陷在泥土中的石佛残体上,佛头只有后脑,没有佛面。1962年,宁安县渤海公社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把石佛残体重新立在这个重修的佛殿里。1971年,宁安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用水泥修复了大石佛,以后又重修多次,修成了现在的样子。

尽管大石佛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但它毕竟是一千一二百年前渤海国的石佛。十分可贵的是它与洛阳龙门唐代石窟内壁上的“千佛”,在体态、神情以至雕造技法上一脉相承。它是地处东北的渤海国学习中原文化以及佛教从中原最早传入东北的有力佐证。(稿源: 黑龙江新闻网)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