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禅宗网讯 1600多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当“渔人”回到“郡下”,将新的发现报告给“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后南阳“高尚士”刘子骥“闻之,欣然前往。未果,寻病终.”东晋陶渊明所撰的《桃花源记》以一句“后遂无问津者”结束了不足400字的全文。
“不尽其然。”在长沙工作的安化人张贻明却声称,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寻找,他找到了真正的“桃花源”。“与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相比,益阳市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有20多个特征符合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3日,外界在张贻明的陪同下对黄桑坪进行了一番踏访,发现这里的确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几分神似。
《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场景几乎处处可见
从怀化市溆浦县水隘乡炉厂坪村出发,一行人从一条山路攀爬而上。快到山坳时,今年已是68岁的张贻明连忙叫停,指着狭窄的山坳口说:“《桃花源记》里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你看,这不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吗?”循着张贻明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束光从山坳的那一边射了过来。
此前,张贻明曾指着流经水隘乡炉厂坪村的那条小溪说,他曾经考察了溆水上游多条小溪,只有那条小溪“具备行舟的条件”。所以,他认定武陵“渔人”就是从那条小溪舍舟上岸后,沿记者所爬的山路而进入“桃花源”的。
最先进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複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过山坳口,眼前立即豁然开朗。只见就在万山丛中,有一片村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山坳口上,有一清朝康熙年间所立的茶亭。据考证,外界所攀爬的这条山路自古就是江浙一带通往云贵的驿道。同时,山坳也是武陵郡与长沙郡的分界点.按照张贻明的说法,“桃花源”当属长沙郡,由於“渔人”是武陵人士,“桃花源”才被误传在武陵郡内。
下到黄桑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俨然一个安然恬静、质朴和谐的“桃花源”……即使在深冬,《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场景在黄桑坪几乎处处可见。
藏在叠翠山峦中的黄桑坪有200多亩田地,38户人家、280多人。这里的房屋除了有几栋外贴白色瓷砖的小楼外,其余全是木头青瓦,清代风格依然。“我们这些村民都是500年前从溆浦迁移过来的张轼的后裔。以前,我们这里就被称为‘秦汉桃源’。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武陵‘渔人’的故事。”今年50岁的村民张忠良说,村里保存得最久的房子有300多年历史了。
“前几年,村里有户人家打井,当打到六七米深的时候,居然打出了类似灶屋的泥土和树木烧过后的灰尘.”张忠良认为,黄桑坪很早就有人住居,“周围山上的泥沙经雨水长年累月的冲击都集中到了坪里,使得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地势抬升了。”
张忠良说,黄桑坪的村民现在都还保持着秦汉农家的生活方式,民风古朴,生活与世无争……。虽然陌生人进村后,村民不曾“设酒杀鸡作食”,但连忙端上热茶并拿出瓜子花生招待。而且,令人称奇的是,坪里的狗见到陌生人不但不叫,反而还一股劲地摇着尾巴以示亲热。同时,这几天湘西北下了一场中雪,就在进入黄桑坪的那条山路上,还残存着尚未融化的雪迹,可黄桑坪的村民却说“我们这里根本没落雪。”
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桃花源记》原型地
1968年毕业於武汉大学数学系的张贻明一直在长沙从事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他发明的电脑雕刻机曾一度风靡全国,并获得了国家专利。“2002年,溆浦县有关方面请我用雕刻的方式将屈原在溆浦的行程标记出来。我在溆浦的山山水水中穿行了整整大半年,终於搞清楚了屈原在溆浦的行程,并立碑为记。”
就在这一年,由於常德市桃源县将在其“桃花源”景区举办桃花节而将岑寂多年的“桃花源”归属地的争论再度挑起。“我在溆浦的山水间穿行时,隐隐约约地感到《桃花源记》的原型地应该在地处雪峰山东北一带的梅山地区.”
“我是学数学的,我想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桃花源记》原型地。”张贻明找来《桃花源记》,逐字逐句将原文进行逻辑分析,得出20多个特征信息。张贻明将这20多个特征信息设为命题的边界条件,在结合了社会背景这一充分必要条件后,他採用数学命题证明上的逐步逼近法将《桃花源记》原型地锁定在古武陵郡和长沙郡的交界线上。“而这个交界线,正与现在的溆浦县和安化县的交界线相吻合。”
翌年,张贻明开始了“桃花源”的寻访工作。经过上千公里行程,在走访了近100个村庄后,2007年9月2日,张贻明终於从溆浦县水隘乡炉厂坪村的一条山路走进了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那一刻我真的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这里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吗?”
为慎重起见,张贻明抑制住内心的喜悦,又花了近一年时间,走访了邵阳市新化县、隆回县与溆浦县交界的村庄及安化县与桃源县交界处,最终认定黄桑坪就是真正的“桃花源”。“我在排除了其他疑似地后,才敢向外界宣布黄桑坪是《桃花源记》惟一原型地这一说法。经过与《桃花源记》原文相对照,惟有黄桑坪的情况与《桃花源记》里的描写相吻合。”
雪峰山东北梅山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大“桃花源”
关於历史上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一直争论不休,而且,似乎地点越争越多,包括云南省广南县坝美村、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等30多处,甚至不长桃树的北方某地也声称找到了“桃花源”。但《桃花源记》原型地也并无最后定论。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桃花源记》只是作者的一种梦幻追求,现实中并不存在“桃花源”。
张贻明的说法虽然再次引来争论,但并不影响社会各界对“秦汉桃源”的关注。在2009年1月召开的湖南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常委、长沙市政协副主席、民进长沙市委主委周秋光教授专门交了一份《关於挖掘湖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安化为核心的梅山文化旅游圈的建议》的提案。周秋光所指的梅山文化旅游圈就包含了张贻明所说的“秦汉桃源”等景点.
周秋光在提案中说,梅山文化是一种大文化概念。的确,据史料记载,地处雪峰山东北的梅山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大“桃花源”。
公元前202年,百越军事领袖梅鋗因攻秦助汉有功,而被刘邦封於梅山一带,并给予其后代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等特权。梅鋗对内实行人人平等、亦民亦兵、自给自足的政策,对外依赖梅山天险实行武装割据,从而确保了梅山地区“旧不与中国通”的“独立王国”,在封建王朝的包围中延续了1200多年。1072年,宋神宗派大将章惇开梅山,该地区才重新受朝廷的管辖。因梅山地区这一段独特的历史,许多学者将“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的梅山地区称之为“封建王朝时代的桃花源”。
而张贻明在证明黄桑坪就是《桃花源记》原型地中所说的“社会背景这一充分必要条件”也正是指的梅山地区这一段独特的历史。“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发生在376年至396年的东晋太元年间,那个时候,梅山地区正处在没有赋税、没有徭役、没有王法的时代……本来就过着‘躬耕自资’生活的陶渊明在听到武陵‘渔人’的故事后,将之写成《桃花源记》一文就不足为怪了。”
“桃花源”里人对误入的武陵“渔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複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依据梅山地区的那段独特的历史,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人对武陵“渔人”的“自云”似乎得到了开解。但方圆1200多平方公里的梅山地区是否还存在第二个类似於黄桑坪一样的村子?张贻明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桃花源记》原型地的方法是否正确?这些问题都需要等待有识之士来“开解”。
来源:星辰在线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