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化历史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陶器的发明,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是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陶器的产生和繁荣也在这里。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8000多年以前,已开始出现少量纹饰、器形简单的彩陶;7000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彩陶的鼎盛时期;5000至4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还继续繁荣,仍然是富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也是相当发达的,先民们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渔猎,并从事制陶等原始手工业。1973年首次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年代不差上下,它出土的陶器多是夹炭黑陶;继承河姆渡文化的因素发展起来的马家浜文化,是1959年首次在浙江嘉兴马家浜发现而得名。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并有部分泥制红陶、灰陶以及少量的黑陶和黑衣陶。陶器的成型基本上采用手制,部分器物经慢轮整修,晚期灰陶增多并出现轮制,器表多素面或磨光,纹饰有弦纹、绳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

  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它的文化类型与马家浜文化一脉相传。1975年古窑址普查,在归径乡的骆驼墩和唐南村,以及周墅的元帆村等处,找到了各种磨制的石器,还发现了许多陶器残片,大部分是红陶和夹砂红陶,还有少量灰陶等。从而证明远在五千多年前,生活在宜兴的先民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烧制原始的陶器。

  宜兴的陶瓷业在三国、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壮大。公元220年到589年的360余年中,南北方长期陷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相对而言,江南广大地区战乱较少,中原广大人民和士族地主大批渡江南下,江南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也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宋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五大名窑的产品,创造了新的美学境界,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蕴蓄。宜兴均山窑的产品在这时已负盛誉,部分产品还为其他名窑,诸如位于河南禹县神后镇“均窑”和位于河南临汝县的“汝窑”所仿制。更为重要的是,北宋时作为宜兴的一个重要的陶器门类--紫砂陶,也是全国范围内别无它出的品种,已经开始登上了陶瓷业的舞台,并崭露头角。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