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青瓷耳杯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

  这件越窑青瓷耳杯、托,由杯和托组成,是六朝时期代表性的茶具之一。杯整体呈耳形,两端微翘,最长口径为15.7厘米。直口斜腹,腹浅,两侧有近长条扶手,以便于端持。底平,无足。托呈浅盘状,较大,亦无足。杯和托均为一色胎釉,胎色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灰色,质地坚硬细致;釉色为青灰色,釉汁纯净,且有釉上褐色点彩装饰工艺,整体显得古朴敦厚。陶瓷学家一般认为:六朝耳杯,多承汉代陶、铜耳杯,三国、两晋时的耳杯,腹浅、底小,而东晋时的耳杯,两端稍向上翘,南朝时上翘部分逐渐减少,隋唐时消失。结合越窑釉上褐色点彩装饰工艺等特点来看,这套杯、托很可能是东晋时的作品。

  我国的瓷器生产,曾经历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随着胎料的改进,淘洗技术的完善,烧成温度的提高,釉料配方的改善,高质量的瓷器,在东汉的中晚期,首先在今天浙江的上虞、余姚、慈溪一带烧制成功。历史上,这一带曾属越州辖地,其窑也就称之为越州窑或越窑了。因为越窑烧制瓷器的釉以铁为呈色剂,故釉色呈现青绿或青褐色,遂将这种青釉瓷器简称为青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青瓷除浙东外,浙北、浙中、浙南也相继生产。此外,随着瓷器生产区域的不断扩大,湖南的湘阴,江西的丰城、四川的成都、山东的淄博、江苏的宜兴等地也有生产。但仍以浙江瓷业最为发达,技术也较为先进,堪称当时制瓷业的中心。当时以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器型和纹饰的典型之作,引导和影响着全国瓷器的器型和风格。这件青瓷耳杯、托,是具有六朝时代特征的越窑早期茶具的稀世珍品,对研究我国茶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