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大彬柿蒂纹提梁壶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明嘉靖 时大彬柿蒂纹提梁壶

  此壶提梁作成海棠形,流与壶身的连接处加饰一个柿蒂纹片等。通高17.7厘米,口径7.7厘米,低径7厘米

  南京市博物馆藏。

  这是紫砂壶的老祖母。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

  在众说纷纭的有关紫砂壶起源的故事中,惟有它具有确切无疑的古老身份——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

  吴经墓葬年份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因此这把壶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

  明代是太监擅权的朝代,而陪葬之物一般又是死者生前最宝爱的东西,这把随葬提梁壶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之物。

  明时的茶饮方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大致从1531年到1595年,完成了从煎煮到沏泡的过程。明代画家王问有—副《煮茶图》,上面煮茶用的壶与吴经墓出土的茶壶形制非常相像,王问正是嘉靖年间的进士。

  这把出土壶的泥色不够纯净,但泥质比羊角山残器细腻,制作工艺也更精致,据其他资料记录“其工艺特征是,用泥片附合虚砣,上下两半镶接成型,腹部出现节腠;”嘴、把均用接榫法制作,壶身沾有缸坛油泪。

  我国最早一本有关紫砂陶的著作《阳羡茗壶系》,在叙述紫砂壶的原始特征时有如下文字:“金沙寺僧……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腹半尚现节腠”,“故前此茗壶,不免沾缸坛油泪。”出土实物印证了典籍记述。可以认为,吴经墓出土的这把提梁壶虽是初创时期的紫砂壶,但其时的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明代王问的《煮茶图》中得到启发,它是用作可能是煮茶,而且此壶有17.7厘米,煮茶是比较实用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